宋朝饭局|【官场局】宋人团建·包公劝酒,司马光王安石谁敢不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官场局篇

在我们以往听到的版本里,包公倒坐南衙开封府,天天忙着断案,左王朝右马汉,堂前三口铜铡,上铡龙子凤孙,下铡地痞无赖。

司马光呢?小时候砸缸救人,长大后入朝为官,先反对王安石变法,再撰写《资治通鉴》。这俩人风马牛不相及,又怎么会有交集呢?

当然有交集!他们常常在酒局上相遇,而且这些酒局很多是司马光推都推不掉的。

历史上的包公,在开封府只干了一年半,审过的案子也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财政和军事岗位上奋斗。进入中晚年,包公被调到群牧司,担任群牧使。

什么是群牧司?就是宋朝的养马机关,掌管着全国的战马。群牧使就是这个养马机关的头头。换句话说,包公的履历跟孙悟空有点儿像,都当过弼马温。当然,天宫的弼马温是未入流的;宋朝的群牧使却是高官,正儿八经的朝廷大员。

包公正是在当群牧使那会儿,跟司马光有了交集——三十挂零的司马光当时也被调进群牧司,在包公手下当群牧判官,相当于包公的助理。

司马光为啥会被调到群牧司呢?因为他老爸司马池、他岳父张存,还有他刚入官场时遇到的老领导庞籍,早年都在群牧司工作过,司马光简直就是出身于养马世家,让他去群牧司,属于专业对口。

司马光还有一个好朋友,也一块儿调到了群牧司,成了包公的助理。这个好朋友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那时候的王安石也是三十挂零,还没有开始推行他的变法主张,跟司马光还是过命的好朋友,他俩惺惺相惜,交往频繁,俨然一对好基友。

原来包公和司马光是同事关系。咱们现代人的职场,为了加深同事情谊,维系部门关系,工作之外常常有团建活动。团建内容包括吃饭、喝酒、唱歌、户外拓展等等。在宋朝这个士大夫之间重视沟通交流的朝代,官场上当然少不了团建活动。

某个工作日,风和日丽,春暖花开。包公率领下属们处理完公务,抬头一看,今儿这天不错,就没让大家走,吩咐食堂准备好酒好菜,搞一场盛大宴会,犒劳犒劳大伙。

宴会开始,包公举杯,先说祝酒词:

包公(刘奕君老师演绎):“今儿个咱们搞团建,所有人都敞开了喝啊,不醉不归,来啊,都给我把酒杯端起来!”

包公自己一饮而尽,下属们也纷纷举杯,但包公身边的那两位年轻助理,也就是司马光和王安石,却没把酒杯端起来。为啥?因为这两个人都不爱喝酒,平常都是滴酒不沾的主儿。

包公见司马光和王安石不喝,脸一沉:

包公(刘奕君老师演绎):“介甫、君实,你们这是咋的啦?不给老夫面子?嗯?”

介甫是王安石的字,君实是司马光的字,包公这样称字不称名,那是给他们俩面子。

司马光站起来,连声道歉:

司马光:“包大人,对不起,实在是对不起,我自出娘胎以来,就没沾过酒,万一喝倒在这儿,不是给您丢脸吗?”

包公大笑道:

包公(刘奕君老师演绎):“你都没喝过,怎么知道自己不能喝?今天听我的,只管放心大胆地喝,喝醉了我派人送你!”

饭局里的“劝酒”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咱们现代人的饭桌上,劝酒也是常有的。劝酒劝酒,关键不在于酒,而在于酒里隐含的权利关系。尤其是领导给你劝酒,你喝了表示尊重,更是对领导权威的肯定。你要是不喝?碰到小心眼儿的领导,指不定以后给你穿小鞋呢。

所以领导包公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司马光不敢不听。他端起面前那杯酒,捏着鼻子灌了下去,才喝一口,就呛得咳嗽起来。众人哄堂大笑,但司马光内心却很清楚:他喝的不是酒,是包大人的面子啊。

包公见司马光已经喝了,接着又扭过头来对王安石说:

包公(刘奕君老师演绎):“你小子也喝,不喝醉不许走!”

可王安石就很倔了。

王安石(刘奕君老师变声演绎):“包大人,我从不饮酒,恕难从命。”

包公(刘奕君老师演绎):“你……你这小子!哼。”

王安石平时就不喝酒,在包大人面前也不喝。包大人固执,王安石比包大人更执拗。甚至可以说是丝毫不通人情世故。包大人越是劝他喝,他就越是反感,从开宴到散席,自始至终都没碰过酒杯。

那天大宴,司马光喝得酩酊大醉,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的家,而王安石却一直十分清醒。但是,同僚们都认为司马光清醒,王安石糊涂。领导三番五次劝酒,你竟然不听,让领导下不来台,你不是找死吗你!

内心独白(刘奕君老师演绎王安石):

“呵,众人皆醉我独醒呐!但凡是我认定的事,就要坚持到底,任何人都别想企图改变。

我平生从不喝酒,谁也别劝我!凭他是包公又如何?还有这群庸碌之辈,也想让我喝酒?真是可笑!

说我得罪包公?呵呵这样也好,我介甫连包公的酒都敢不喝,今后谁还会再劝我喝酒?少点儿酒局,图个清静,岂不妙哉?”

既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不爱喝酒,那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团建酒局他们俩不参加行不行?当然不行,为什么?

因为宋朝政府非常鼓励官员团建,以至于各级官员都有特定的公款团建费。这种“公款团建费”在宋朝有一个名目,叫做“公使钱”,专供各级领导迎来送往和宴请下属。宋朝官员用公使钱团建喝酒,那等于奉旨吃喝,不参加都不行。

宋朝皇帝厚待士大夫,特别优待中高级官员,像包公那样的高官,每月都有一笔数额惊人的公使钱,高达1500贯,也就是150万文。按照北宋中叶铜钱的购买力换算一下,一贯铜钱的购买力约等于现在的800多元人民币,那这笔钱至少相当于今天的100多万元。

每月100多万公使钱,除了购置笔墨纸砚,接待钦差大臣,招待过往官员,剩下的全部由包公自由支配,想请谁就请谁。

你也许想问,宋朝皇帝疯了吗?为什么白白拿出这么一大笔钱让高官挥霍呢?因为这是宋太祖的祖宗家法,是用钱来笼络官员的一种手段,也是让官员上下级之间交流感情、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手段。

每年春节、冬至、寒食节,宋朝皇帝都会大宴群臣;每天散了朝,值班的宰相去政事堂办公,都有丰盛的工作餐,还有好茶和好酒;上至京城各部各监,下至地方各府各县,每个衙门也都有公款吃喝,如期举行。

也就是说,你只要在职,就必须得去吃,如果去不了,得提前请假。这些饭局简直就是各级官员的日常工作之一,不去是不行的。当然了,除了像司马光、王安石这种天生不爱喝酒的人,大部分官员其实也是十分乐意去的。

团建活动对我们现代职场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企业招聘,会把团建项目作为公司福利之一,像是固定聚餐,生日礼品,出境游等等。

你说工作这么辛苦,偶尔来一场公款团建,员工能不高兴吗?这样员工的积极性高了,团队气氛好了,公司的业绩自然上去了?宋朝皇帝在千年前就了然这个道理,的确是治国的高手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