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照隅 吾心向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参加“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评选的心路历程

      美好的事物你不接触它,那只是别人嘴里的传说。如果不是这次参加“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颁奖典礼,我对“亲近母语”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听他人言说的层次,只是隐约了解到这个组织对推广母语的执着、痴迷与专业。

      春节前的一天,新教育研究院陈东强院长把“亲近母语”将组织2019“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评选的消息发给了我,并鼓动我报名参选,说是他和朱老师都愿意当我的推荐人。陈院长之所以乐意当我的推荐人,我觉得是缘于一种厚爱。这两年因为新教育情结,我和陈院长混熟了,有好事了他自然就想到了我这个朋友。

      说实话,到我这个年龄,对于声名已经看得很淡,不太在乎得个什么奖了,这么多年我就一直籍籍无名地过来了,从来没得个什么像样的奖,以至于在填写履历表时,“曾受过何种表彰”栏目里没多少实质的内容可写。

      要说我听到申报的消息仍然心如止水,那一定是矫情。陈院长的建议我是考虑过的,也觉得这种非官方但又不失专业水准的评比还是有一定含金量的。只是觉得自己在阅读推广方面似乎还做得不多,参加评选没有太大的胜算,不想去丢人现眼。对陈院长的一片好意,我当时只是口头答应,也没真的当回事。

      谁知,过了十几天,一向做事认真严谨的陈院长又再次催促我该准备提交申报材料了,并再次表明:朱老师、他本人、硕果老师、蓝玫和朱雪晴都可以做我的推荐人。 他们如此的器重,我若还畏首不前,就是不识抬举了。于是,我这才开始研究组委会的申报要求。

    本以为就是填几张表格就可以完事,谁知该评选需要提交的材料都是一点儿也掺不了假的“硬货”: 一篇与阅读推广相关的叙事性陈述、三年来阅读推广大事记、一份阅读活动策划方案、一份阅读指导课的教学设计。好在这几年我为区域性推进大阅读活动做了一些事,饱尝了一个基层管理者在阅读推广路上的酸甜苦辣,真的有话可说。只是教学设计方案拿不出来,因为我已经远离了讲台,成了一个有着官僚习气的坐而论道者。

      材料提交之后,我便以为完成了差事,一切听天由命去罢。春节后,组织方很快就推出微信投票页,共70人入围点灯人评选。这是70选8呀!浏览过那么多的同道中人的事迹后,我这才感到世界真的很大,真正的高手在基层一线。像云南大理的谢红芬老师坚守在山区为孩子设立图书交换站,用好书聋哑孩子打开看见世界窗口的广东潘建惠老师等,他们真的不容易,真的很伟大。在候选的名单中,我也看到了朋友圈中经常露面的安徽汪琼、青岛高丽霞,以我的了解,她俩入围名符其实。与他们比,我总觉得自己似乎缺多少了什么。

      十多天的网络投票,有太多的感动,也有啼笑皆非。那几天,尽管我自己没有在朋友圈推送投票的信息,但还是有太多的热心人在尽情地为我吆喝、拉票。师范同学群、小学校长管理群、姜堰学共群等微信群每天都热闹非凡,尽管我不喜欢拉票这种方式,但来自朋友的那份热情,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有一天晚上,乡下的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想不到你成了孝顺的典范。”我忙问他:“怎么扯上孝顺了?”他曰:“你不是被‘亲近母亲’评为候选点灯人了吗?”原来他只顾给我投票,根本不知道投的啥票,误把“亲近母语”看成“亲近母亲”了。后来我想,亲近母语与亲近母亲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做阅读推广,不就是企图让更多的人亲近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母亲吗。

      一天中午,一个广州电话找到我,问我想不想花钱买票,说是100元可以买3000票。我明确告诉对方,哪怕我只有一票,也绝不会干这下三烂的勾当。好在组织方搞网络投票,并非以此一决高低,只为提升影响,否则我的所谓点灯人评选之旅也就到此结束。

      三月的一天,组织方发来消息,告知我已入围复评名单,要做好接受网络面试准备。记得接受面试那天,在网络的那头是六位只听其声不见其面的来自“亲近母语”核心团队的评委,清一色的女性。除张硕果老师我认识外,其余的只是名字似曾相识,肯定未曾谋面。十分钟的交流,角度独特,是那种很快就能洞悉你底子的追问。比如,“你最近读过哪本关于儿童阅读的专著?说说其中的主要观点。”“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如何避免儿童阅读推广人息政亡?”了解一个人,最有效的办法是和他谈一次话,“亲近母语”评委会深谙其道。我已记不得当时是如何回答的,只是觉得要是没读过、没经历过,还就真被他们问倒了。

      面试后三四天的光景,组委会就告知我已经获评年度点灯人,并要求配合做好相关视频录制。想不到幸运会来得这么快。

      4月12日,颁奖典礼在江苏大剧院如期开启,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阅读推广人追随。我是第一次参加“亲近母语”的活动,场面之浩大、组织之严密、特邀嘉宾层次之高端,超乎了我的想象 。其实,“亲近母语”能成就今天蔚然之势,是其苦心经营了十五年的结果。

      在活动现场,我一直在想:没有行政力量的推动,“亲近母语”靠什么在吸粉无数?我觉得还是缘于其对阅读推广事业的执着与专业性的引领。十五年了,只专注儿童阅读推广这一件事,不断地将国内外同一领域的实践者、研究者拉进自己的朋友圈,完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教育品牌应有的理论建树、资源研发、教师培训等架构。由此也启示着我们:所谓的尊严、地位,来自于专业的高度,来自于不可替代性。

      据说,梅子涵先生为“亲近母语”站了十五年台,心甘情愿地从壮硕的中年站成了矍铄的暮年,似乎让人感到他已经成了“亲近母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有梅先生在的活动现场,真的很讲究,他的表达诗意浪漫,不急不缓,直抵心田。特别喜欢他点上一盏灯后才肯开启梅氏风格讲述的那种画面,那做派,让母语、让文学更添几分的魅力,像磁场一样把人的心抓去了。

      置身于如此的场域,捧回一个与阅读相关的奖,这何尝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兴奋、悸动之余,我又一次次追问自己:在阅读的世界里你改变过谁?在未来的日子里,你能像复旦创始人马相伯所说的那样,做一只不停地叫唤着狗,直到把周遭的人都叫醒为止吗?

      一提到“点灯人”这个称呼,我便想到佛教崇拜里点灯的画面。佛家说,之所以不倦地随处点灯,是因为深知黑暗之深。点一盏灯,表明有心济世,超尘脱俗却并不弃尘断俗。做儿童阅读推广点灯人,不应该对世间有太多的苛求,只求自己心里有光,然后再去照亮身前身后的人。

      我以为,参加“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的评选,何尝不是一次自我的精神救赎。 一灯照隅,吾心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