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艺术的基础及灵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结缘这本范曾先生的《范曾开讲-教你欣赏诗书画》纯属偶然。平常在公司上班,每到午餐时间,我一般会来一盏茶,读本闲书,静等外卖。这本书是夫君的,书柜里的各类专业书籍午间休息时间读来觉累,就挑了这本。

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他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

整本书通过“国画六讲”、“书法五讲”、“诗词七讲”这三个大的篇章来阐述中国文化对诗书画的重要影响。这本书并不是教人绘画、书法、诗词技法的,而是从国学文化讲起,教我们如何去欣赏国画、书法、诗词作品。因此,这是一本提升国学认知和艺术修养的书。虽然我不懂艺术,目前也与“诗、书、画”无缘,但艺术讲求“美”,而人对于美,一向是有共同追求的。

这本书蛮有意思的,个人喜欢读。依自己的思路总结整理如下:

一、东方和西方文化差异对艺术审美的影响

1 、源自古希腊的西方文化,重逻辑、重演绎、重天人二分;而源自古印度、古中国的东方文化注重经验、感悟和归纳,最后达到天人合一。

(注:天人合一原为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认为天人相通,天人感应。反映到美学思想中,表现为从天与人的关系来说明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认为人的审美活动,是人与天、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

2、中国的诗书画之所以保持永恒的魅力,因为它体现了中国之魂,它是由几千年的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历史所孕育滋养的。比如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需要的是感悟力。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

(心学:即“陆王学派”。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都把“心”看做宇宙万物的本源。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3、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它本身有着形象的、声音的、意义的内容,这主要体现在汉字构造的六书上。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汉字构造的六书有精辟的解释,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二、学习与鉴赏中国画、书法、诗词的要点

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诗书画的基础。画传神、字若人、歌咏志,除了基本技法,内心的胸怀与修养对作品好坏有很大的影响;

2、从郑板桥画竹来了解绘画中认识和体现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看竹、体会竹、写竹。书法也有学习的基本过程,读帖、临帖。诗歌就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

3、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需要具备灵、慧、智三方面的素质。“智”,同“知”,是可以通过学习得来的;“慧”,就是感悟能力,因人而异;“灵”就是灵感,是不期而遇的。

4、好的艺术作品还应该有立意高远的追求。好的作品之所以能跨越时间的长河、超越地域的局限,经久不衰,是因为它能与天地精神相往还,与古今圣贤的心灵相往还,是对人类共有精神的展现。

作者在书中列举和展示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品佳作,包括绘画作品、书法作品、诗词作品。也让我个人提升了对艺术的了解和皮毛知识的学习,比如,中国各时代的书、画、诗词大家以及他们的艺术风格。

我个人对诗词这部分更有兴趣。分享几首自己喜欢的佳作共享。

【定风波-苏轼】(苏轼的旷达超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饮酒(其五)-陶渊明】  (陶渊明的悠然自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辛弃疾的豪放慷慨)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有时候自己也会畅想一下未来,等我老了,或许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壶一杯,一人一书,一段时光。

一拍一球,一衣一鞋,一生守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