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经历中,如何平衡知识结构广度与深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5

经济学上看,市场上知识结构单一的人占多数,知识面广的其次,最稀缺的是在某领域知识精深、技艺精湛的人,即专家。专家是天然的市场壁垒,可有效提高组织竞争力、产品质量、利润率、市场占有率等。专家的收入在市场上是最高的,在领域里影响力是最大的,当然要偏向于深度。广度当然也重要,但是属于服务于深度的从属地位。特别是广度增加到一定限度,甚至还会降低个人价值,因为注意力有限。专家稀缺主要原因是因为精力涣散是人的本能,人很难把注意力长时间专注在一个事情上。而要成为一个专家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反复练习和经验积累,参见《一万小时理论》。除非你很幸运,就像乔布斯一样,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无论什么样的逆境都不放弃。大多数人关心的是哪里给工资高、福利好去哪里,哪里工作稳定、环境舒适去哪里。今天技术明天销售后天创业,今天国企明天外企后天公务员,不会坚持一个领域做到底,更不会分配好自己的时间。

第2个回答  2017-12-25

你感兴趣的东西越多,你能够深入的就越少。你钻研的越深入,你有发现感兴趣的东西越多。有点绕,不过有感而发。我想到这句话的时候其核心仍然是想表达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直接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其学习的先后关系和顺序问题。首先任何一个知识广度的扩展都需要有一个专业性方向的深度的积累,而且这个积累经过了自我的实践,通过实践转化为了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如果我们感兴趣的东 西太多,而这些方面的内容我们都没有办法进行实践性领悟,那么所有你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你都无法深入去理解和领悟。还是这句话,理论不通过实践很难转化为自 我的经验并指导后续的行动。你会发现很多领域你都知道,就是不清楚具体为何得出某些结论。你想深入学习又很难,很多东西你没有实践机会。人的精力有限,感兴趣的东西越多,每个知识域上分到的时间自然很少,同时由于很多知识由于没有实践的机会,很多时候学完后很快就会忘记,不会带来太大的机 制。只有真正实践后的经验是最不容易遗忘的。根据我原来谈到过的,知识的广度往往并不会产生直接的自我增值,知识广度本身是附着在某一个专业深度上的。所以刚工作的时候,还是以某个专业领域的发展为主,很多东西可以关注,但是不用花太多的时间,一定要将时间用到专业技能的提高上面。工作前面2-3年的学 习力最旺盛,只要有足够的兴趣,就有精力刨根究底深入学习,而且这个学习过程是和实践和工作完全结合的,那么学习后就很容易转化我自我经验。如果刚开始工 作的时间就挑三拣四或者说换岗太快,沉迷到各种新鲜的工具,语言和技术上面,那么很可能将基础打深入的时间就荒废了。前面几年过了后,你会发现你钻研的越深入,你有发现感兴趣的东西越多。这是完全正常的情况,任何知识领域在深入到一定的阶段后,必须要有更加广度的知识来 支撑。知识本身无边界,很多时候专业性的工作也需要更加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这个时候你再去拓展知识的广度就属于完全合理的,这个时候一方面是有知识深入做积累,一方面是在拓展深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目标驱动广度知识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在广度知识学习中,你会发现很多内容跟你原来的实践总结很容易触类旁通,容易把原有疑惑的多个离散知识点融合起来。个人认为到了这个阶段最大的成果就是你会发现学习任何新知识都相当容易,基本不会遇到太多太大的困难和障碍。

第3个回答  2017-12-25

我其所以说兼收并蓄为好,是广与深,并不绝对排斥,可相互促进的。读书广且很多的人,在把握一个观点时,会有更多的参照和联想,从而形成更为准确的把握;读书有所精的人,会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把握得很牢固,读其他书也有一个畅达的基础。这里的广与深,都只有相对性,广是有所广,深是有所深,无法穷尽。我是从兼收并蓄读书会更有效益的角度说的。我曾和一家特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接触过,有关电解铝、氧化铝方面,他是很有地位的专家,他介绍情况用大量专用术语,夹杂许多外文代称,要求只能按他的许多人都不懂的说法写,不懂得换一种说法,除了他自己,不知道还有他人。还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地方官员,好卖弄,说读了这样那样,吹起来许多基本概念都是错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