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不成你们想象中的样子,别再对我有所期待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小梦是个独生女,从小就是在爸爸的安排下做着她好像并不喜欢的事。高中在传说中的魔鬼式复读学校“毛坦厂”,大学又按照爸爸的意愿考了研。而在即将面临实习的阶段,她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了。

小梦说,毕业后想当大学辅导员,和男朋友就在三线小城市买个房子,过着安安稳稳的,慢悠悠的生活,但是爸爸却觉得这是没有出息的表现。

小梦说,爸爸是一个掌控欲特别强的人,这使他又很大的压力。但因为自己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时候又不忍心违背爸爸的心愿。但顺从着走了这么多年,自己现在好像越来越不明白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了。“其实我真的很想对爸爸说一句: 我活不成你们想象中的样子,别再对我有所期待了!”

以前大学生都是毕业工作包分配,单位抢着要。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个表哥就是毕业后被单位选上,过来两年就当上了深圳某处的园林管理。那时候也不知道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只是听大人们都说上了大学才有希望。

而现在,每年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所以使得很多人在刚读大一就开为将来的工作而焦虑。

这种压力不止来自于社会现状,还来自于父母一味的期望。

近年来,因高考没考好,无法面对父母而选择结束生命来逃避现实压力的年轻人有很多。因不堪父母的重望而抑郁崩溃的年轻人也有很多。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只是在父母规划好的路线上不停地奔跑着,压迫式的追求着一个又一个目标。

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用一句“我们都是为了你好”来解释所有的事情。这是一句多么霸道无理而又令人无法反击的话啊!

2016年,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教授就曾在一次演讲中披露,有40.4%的北大新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自己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

这个结果看起来很令人感到悲哀,不禁想问,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答案,但每个人却都有权利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的岁月中来追寻自己内心中的那个回答。而不是被定义,被要求。这个意义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自由自在的,而不是像工厂车间流水线生产的螺丝钉一般千篇一律的,规规整整的。

可是家长、老师、学校、社会舆论,全权掌握了这个意义的定义。然后要求我们在这个既定的标准之下循规蹈矩,不敢犯错,绝少探问自己的内心,更缺乏活出自我的勇气。

我们看到太多的年轻人,在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将它无限放大,以为“天”要塌下来了。这里的“天”指的就是他们心中那个被外界框定的标准。于是她们不敢正式挫折,更无法面对那些定义的人,所以再进一步,不是抑郁就是轻生。

人们常说“中年危机”,“中年危机”是什么,是年轻人忙着追逐,年过中年才发现人生虚妄无意义。可萌姐认为更应该被关注的应该是“青年危机”。只有青年危机解决了,年轻人真的能够活成自己想要的日子了,那才是避免中年危机最有效的方式。

最后还想对那些正处青年危机的年轻人说一句,我们所受的教育,读的书,走的路,都不是为了使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什么标准优秀的人,而是使自己成为自己。

别人都已经有人做了,那我们就做自己吧。

既然父母、社会这些既定的观念无法一下子改变,那我们也要先学会自我调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