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旅行总是失望大于期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总觉得 旅游 失望大于希望,是心态的问题,降

低希望值,一景一文化,不要总要求每个景区都合你意,每人的 旅游 目的,要求,希望是不同的,每一个景区不能让所有来旋游的人都满意,跟吃饭一样,口味不同,所需就不同,肉好吃,有的人不吃,酒好喝,有的人不喝。道理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去 旅游 ,心情正好趁着有时间兴高彩烈地去的,到了景区一看,给自己想象的不一样,高度的商业化,嘈杂的人群,遍地扔的食品袋和杂物,昂贵的小吃,纪念品,种种不文明的现象让你大失所望,扫兴而归。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去过一些景色特别好的景区,在你心里产生一个念头,就是这一身看到的最好的景点,所以你就有了一个度量衡,看那儿都比不上你看过,因此就失望了。

其实 旅游 大可不必比较,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文化底蕴,换换口味而己,更不必感觉失望。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感觉人生就是一个经历的过程,旅行和读书确实是人生最不能辜负的两件事。”4年前,一位女教师用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戳痛了无数上班族的心。音乐才子高晓松老师说:“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经常混淆了旅行与 旅游 , 旅游 是什么?奔着某个景点去,酒店睡觉,坐车到景点,然后机械行走一圈拍照,最后回家一问,只知道自己去了哪些地方别无其他。旅行是什么呢?借用一句广告词来描述吧: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应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生活总有失望和惊喜,钱钟书先生曾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

的确,有的人旅行之后会有这样的感受。分析一下,

无非是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与旅行之前期许度过高有关。

这样的人往往对旅途中即将看到的景观,遇到的人事,还有要经历的事情并不了解,而是对旅途想的过于美好,所以导致旅途结束之后有比较大的落差。

第二是听看景不如听景的心理原故

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规律性的现象。

我们在听景的时候,比较容易发挥想象,人为主观的加上一些美好的东西,并且产生向往的情愫。但是在实际旅行的过程中,我们却往往懒于去思考、去想象,而只是漫无目的的走走走。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也缺少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没有时时从中得到经验、鼓励,汲取知识,也就谈不上培育新的兴趣点,所以这样的旅途会比较的乏味。

第三,确实一些 旅游 目的地的环境、景观、基础设施,以及它的核心吸引物不如宣传的那样美好

这势必就出现了言过其实的情况,让游客真正面对的时候产生较大的落差。

在此案例中,因为景区过度宣传导致游客过高的期望值,反而使其游览后造成更大的落差,加重了游客的不满。

第四,还有一种情况,游客的出游规划本身并不科学,而是被动的去旅行

譬如,这些年比较突出的黄金周,大家集中休假,井喷式出游,所选择的出游时间,住宿时间,餐饮时间,游览时间,都是几乎雷同,造成井喷。一个景区的客流承载度远远的超出 旅游 的舒适度,体验感急剧下降,让这些游客身在其中也饱受各种烦恼,苦不堪言。最终带着疲惫的身体返程回家。难免对旅行感到失望和不满。

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针对性的从如下方面做好准备,一定会改变旅行的体验:

一是养成科学旅行的习惯 在每次旅行之前做好科学的规划。做好时间的分配,财力的规规,与谁同行,做到劳逸结合。对 旅游 线路体验、消费水准,都要有所规划,有的放矢。

二是尽量的培育对自己自身对 旅游 审美的能力 提高对旅途美的感受能力,弥补各方面的知识体系,让自己变成一个相对博学的人。

比如说,在旅行中我们会非常轻松的遇到有关地质地理的知识,民族文化的知识,非遗的知识,人情世故,诗歌、文学、散文的素养,收藏的知识,考古的知识, 历史 文化,博物知识…以及山水风貌的知识,地理的知识,气候的知识。

还要掌握一定的现代 旅游 出行必需要的技巧,各种诸如订车,订票,订房,订餐……这些会在未来用着的时候,大大的提高你的 旅游 体验度。

打比方说,实际上孔老夫子对于 旅游 ,对于山水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这些是几千年中国山水 旅游 的总指导。试想,如果能够从先师那个地方得到这种知识传授,引发共鸣,那么无疑就会成为 旅游 的行家。

再比如,我国的《诗经》《楚辞》中,都有大量描写自然风貌的句子,有的非常之优美, 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又如《庄子》中对“鲲鹏”“九州”…的描述,非常非常能引发人们的想象。以及其他 历史 古典著作中,都有大量对 历史 风貌的描述。如果经常学习这些,无疑会大大的提高 旅游 的兴趣。

最后一个办法,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有心人,随时写游记,把自己的见闻观感,经验,启发,收获等记录下来。能够形成 美文 ,更好能够拍出美哒哒的照片更好,这样日积月累就一定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在 旅游 方面的感受。

那是因为你把期望设定得太高了。

因为习惯了自我挑战性的旅行,每次出行前都把目标定的比较低,所以就比较容易满足,就不会失望了。

另外,提前对旅行过程中的各种意外情况做足够的准备或心里建设,就不会在遇到事情时破坏自己的心情啦。

不知道大家每个人旅行归来时,是否会觉得这个地方也不过如此,往往达不到刚来的期望。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往往是心理作用。现在都市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出行 旅游 已不再像以往看风土人情,而是放松心情,不关乎具体哪个地方,行程结束后心态自然发生了变化,我认为:

因为旅行回来之后就不得不面对继续工作/忙碌/心累的生活了。旅行就是给自己短暂地逃避现实苟且生活的一种理由在旅行中我们不用考虑人际关系,不用奔波于上司下属之间,不用匆忙吃饭开会,不用戴着面具生活。旅行让我们能自己面对自己的内心,能慢下来生活,能好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本人平时工作每天奔波于各个部门,各个活动,自己的精力真的很容易被耗尽。于是每逢小长假就出去 旅游 。元旦去了天园博园,劳动节去了郑州,端午节去了武汉,国庆去了越南。每次的 旅游 都让我快速投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不用去管任何工作里的琐碎事情。我就是我,我一个人玩得很好。可以说 旅游 就是我的精力加油站,让我重新调整状态,充满精力去继续面对工作中的事情。而每次回去上班后又期待下一次 旅游 ,心里还是挺抗拒又要开始工作了。所以难免失落。

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人常说无欲则刚,没有爱好,没有欲望就没有弱点。一次简单的出门旅行你设立多大的希望呢?每天开心就好啊! 旅游 吃不同,看不同,体验不同就是旅行的日常。你指望一次旅行得到心灵的慰藉?有点难哦!即便不出门在家,你的生活就没有失望么?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多出去玩几次,你就会发现原来上次还不是最糟糕的啊!哈哈!

真正喜欢 旅游 的人是喜欢的 旅游 的那种感觉,无论看到什么样的风景都不会失望。

一是那种放松心情的感觉。

二是那种与朋友分享快乐的感觉。

三是在旅途中发现美景的喜悦感。

四是与所见风景共情的感觉。

五是了解 历史 ,品古怀今的感觉。

六是不同风俗给人新奇,喜悦的感觉。等等。

不喜欢 旅游 的人,他们身临其境,不会产生共情,不会主动去发现美,总是被动地拿眼前的风景与某人的描述简单地对比,用想象中的风景与实景对比,所以他们会失望。就会产生未到此地,终生遗憾,到了此地,遗憾终生的感觉!

这很正常,旅行的失望大于期望。我们对未知的东西总是有着美好的揣想和憧憬,然而事实未必合意,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流行金句。

我们选择旅行目的地,一般会根据口碑和图片来作为依据,而有些信息是不可靠。举个例子,你在网上商店买一件商品,本来质价不属,也并不是如店家宣扬的那么,本想给一个差评,然而客服小姐说若给一个好评,给你返现金。审时度势,成交。还有网恋的人,被照片或视频中的人迷得神魂颠倒,见了面才知“照骗”是真的。旅行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若因为别人的推荐而提高了期望,那一定会失望的。

因为我们对某处景观自作主张增添了内容,在内心深处给它美化了一番,当到达现场时,才发现那些所谓的气势恢弘,所谓的气壮山河,所谓的风景如画,只是普通平常罢了,和自己所在的地方并无差别。其实,一百个人看一处风景,注定褒贬不一,因为视角不同,因为感悟不同。风景还是那副风景,人却不是那个人。

其实我们出游,选择某地为旅行目的地,一定有自己的要求,是重文化还是重风景,只要能满足初心,就不必要求完美,这样,失望就会减少,旅程会更有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