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家添外孙满月酒怎么贺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10-02
临海民俗风情: 1.满月和周岁 婴儿降生满月时,除了压寿银剃头外,同时要准备许多粉饼,该饼是放在木模中即出,贴在粽叶上,分送左邻右舍及婴儿外婆等亲邻与大家分享添丁增口的喜悦。婴儿长到一周岁,家里要包很多的粽子,这叫对周粽,分赠邻居们。还要挑到外婆家,与外婆家及其左邻右舍们分享。外婆则要为小孩送来新衣裤,新外套,互相庆贺。 2.拜岁 青年男女结婚后,男的在其妻子陪同下,带着礼物,去拜遏女方家亲近长辈及岳父母。拜岁之前,有个前奏活动:在农历十二月二十日以后的――十天内,择一吉日,往女方家中送礼物,叫送“年计”。送年计,一般是由新郎的兄弟代劳。所送的礼物,装在一种叫“庆篮担”的器具中挑去――庆篮担是竹茂编成,圆形,每只分三格,每格可任意拿下,一担共六格。在其内放猪蹄膀、荸荠、五色果(瓜子、花生、白果染成红色),生猪肺一个,方糕、鱼鲞等。送的人当天即返回。此礼物一般只送一次。以后要送,就没有这么隆重。 男方家通过送“年计”后,转眼间拜岁的日子便到了。这个日子,是不能随心所欲,想哪天去就可去的,有严格限制的。头一年,要在正月初四去,初六吃过中餐返回。所带的礼物是3-4公斤猪肉,并视女方多少位长辈,准备相应的几对红纸包。红纸包共两个为一对,一个内装约0.5公斤白糖,另一包内装0.5公斤桂圆或0.5公斤莲子,包成梯形。还要带上两根以上或几捆甘蔗。到那边,甘蔗分段分赠邻居小孩吃。收到礼物的长辈们,则分别准备酒席,宴请新女婿,并馈赠见面钱。女婿返家时,丈母娘准备糯米圆让他带回,以祝团圆。带回的圆,也要分赠给邻居尝尝。 联第二年是正月初六去,初九回。这次礼物也简单些,仅为2-3公斤猪肉,几根甘蔗,但是由于结婚近一年多,许多新婚夫妇多养有小孩,这次是带着小孩去的。小孩换上新衣,背上绑着一只碗,一双筷子并一本旧通书(历书),意思说小孩讨饭的,命贱,一路顺当平安,无关无煞,避邪吉祥。做外婆的,见女儿女婿带着外孙,高兴得不得了。但女方家亲长辈们又一次破费了:各自用红纸包着一些钱,用大红丝线扎住,挂在小孩脖子上,叫压岁钱,是迟到的压岁钱。 第三年,又比第二年更简单。带上几公斤猪肉即可。出行的日子也由男方自定,大都选三六九这三天中的一天,当天去即回,或住一宿。经过一连三个正月的拜岁活动,以后不再行礼仪了。 3.回门 从前,较多男女青年,是选在秋收后的农历十至十二月这段时间内,举办婚礼。女的在夫家生活一段时间后,第二年的正月拜岁时回趟家,这是短暂的1―2天。等到四月问,她带些礼物,辞别翁姑丈夫,正式到母亲身旁“度假”了。这便叫回门。这次度假,时间挺长。但在这长假中,女的不能随意返回夫家。非要等到八月的某个吉日,男的准备猪肉、方糕、馒头等物品,挑到丈人家,将妻接回。妻子回夫家,也不是空手,丈母娘为女儿准备了:木制脚踏纺车一具,纺车上套着包有红纸的特大棉丝纬(线)一对,织些麻用的竹丝编的空篮一个,表示到了夫家,也不要忘却纺棉织垄(麻)的劳动妇女本色。同时还带回视丈夫家大小人,并根据其足型,每人送一双布鞋子,叫回门鞋。通过这次回门后,新媳妇回娘家的时间与次数,就无限制了。 4.移过屋 移过屋一般都要选择好日子,特别从旧房搬到新屋居住。移过屋都是早晨天没亮时移过去,移过屋时事先要砟好新竹,做好竹撑(晾衣服用的竹竿)、竹桁(竹竿),晨起烧好一锅饭四盆菜一碗羹,菜要有烤头鱼,意思是有靠身。将烧好的饭(连锅带饭)和菜一起放进脚箩里,另一头放火甑(火炉),俗称“火种”,意思是薪火不断。出门时先打三冲炮仗,家人一起手提灯笼、火种、竹撑、竹桁送到新屋。进屋时先打三冲炮仗,并将两盏灯笼挂在门口,将竹撑靠在新屋,竹桁横在竹撑上。意思是新人家会撑(发财),会兴旺。然后把挑过去的饭菜摆好合家在新屋吃早餐。盛饭要倒边,并且不能吃完,意思是一家人有吃有剩。 旧时移过屋不通知亲朋好友,意思是不向亲朋好友讨人情;但现在移过屋要办酒,择好日子后要通知亲朋好友前来贺喜。“上屋搬下屋出脱一箩谷”,意思是移过屋要花钱财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亲朋好友来贺喜时要送米面和红包. 5.春节 春节是岁时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俗称“过年”,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初八止。传统上把初一至初三视为正年,而节日活动则从除夕,甚至腊月二十四日开始。期间的各种习俗性活动,都和欢度新年有关。 旧岁农历十二月三十(小月甘九)晚上,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凡外出打工、做生意等,无特殊情况的都尽量在这一天前回家。最后的也要在除夕前赶到,合家欢聚,坐着“守岁”。同时,也讲究团箕、米筛、糠筛、脚箩成双结对,以图吉祥。家人欢聚一堂,坐着“守岁”。长辈照例要给儿孙辈压岁钱图个吉利。时间一过子时,家家户户大门洞开,数不清的爆竹和烟火同时爆响,俗称“开门炮”。旧时“开门炮”为了辟山魈恶鬼,到了现代,其中所含的迷信观念已很淡薄,只是代表“除旧迎新纳吉”和“吉祥兆头”的意思。 “打炮仗,接天地,泡晨茶”是新年晨起三件事。接天地时在八仙桌上放茶、果、米三碟,摆好香炉,点香烧烛。接天地又称接年,意思是祝愿旧年换新年,一年好一年。 按照传统习惯,初一这天穿新衣新鞋,一般不远行。出门访友的也只在本乡、邻里间往来,互相用吉祥的话道贺,有的一起玩耍,有的结伴上殿拜佛,保佑一年平安、四季发财。 春节一开始,村民们就不下田干活了。等到正月初四这天早上,村里由头人负责,到处鸣锣,表示休息期已过,可以下田,可以弄出较大响声的活动,如槌打编织草鞋用的稻草,可以舂米等活动。在这以前的三天,任何会发出较大响声的活动是禁止的,但放烟花爆竹是惟一的例外。大年初一要吃得好,意思是一年之中第一日吃得好,今后就会吃得好,一般吃的都是猪肉、馒头、年糕,有些也做“糯米圆”吃,以示团圆。初一这一天,过去还有许多禁忌:不准扫地,不准将水倒在地上,不准动刀,不动针线,不劳作,不经商,不许骂人,不许讨债,不许打架,即使在乎时有仇的这一天也要和睦相处。但到了现代,不扫地、不落水、不动刀、不劳作、不经商的禁忌已逐渐破除。 正月初二开始,晚辈们带上年货礼品走亲串戚,向长辈礼拜,俗称“拜岁”、小孩出拜外公、娘舅、娘姨等戚族,女婿拜望岳父母。尊长要给小辈分钱,叫“压岁钱”。为接拜岁客,家家户户长辈都要在家里备好桂圆、红糖等茶泡。拜岁客来了,先用茶招待,茶有桂圆、荔枝、红枣等,但拜岁客一般不吃“茶泡”,即不吃茶中的桂圆、荔枝等,只喝几口清茶,最多喝三口,俗称“吃茶泡,呒娘教”。但现代讲究卫生,旧俗被除,一般都吃完茶泡。吃了茶后,再请吃炒米糖、橘、花生等糖果,吃过糖果还吃点心――“浇头面”。中饭或夜饭还要吃菜喝酒。 正月初八俗称“上八”。过了上八,民间新年礼拜活动就算告一段落。 6.婚嫁 婚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婚礼仪,则是人生的一大礼仪,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各地区都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婚姻习俗,并一代代延续下来。这里记录了涌泉地区在旧婚姻习俗中几个有影响的议程。 提亲与小定 男女长到15-17岁或更小些时,便有媒人上门,根据男女两家家境,撮合成亲家。如双方家长同意,不管俩青年如何,即由女方家长请算命先生根据姑娘出生年月,以干支的组合,写成一般人看不懂的八个字,即年月日时,用二个干支组成,叫“八字”。男方家长将姑娘年庚八字与自家儿子的年庚八字,合计一下,如合得上,无大犯忌,双方婚姻关系,就将定下来了;或有女方从暗中打探一下男青年的为人,选择同意或不同意。如无大碍,通过媒人,告诉对方双方认同,于是,男女青年就将结为终身伴侣了。这就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了。做儿女的根本无权表态。双方亲事既允,就要进行“小定”。所谓小定,就是择一吉日,男方买些衣料,通过媒人,送给女方。这样,这门亲事,就算正式定下来了。 送日子与婚前准备 经小定后的若干岁月。男已长大,女已及笄。先由男方家长向媒人提出,意欲择某月某日完婚。媒者将这一信息告诉女方。女方提出要聘金(多少钱币)与聘礼(猪肉与糕)。其聘金多少,视家庭情况而定,男方一般均不推拒与讨价还价。 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聘金后,就着手准备嫁妆。嫁妆一般为姑娘嫁到男家后生活必需品与一般的日用品。男方则修整房屋,该修的修,该粉刷的粉刷,作为结婚新房。 迎新娘 吉日既定,双方都要请宾客。事先男方于吉日前将百来斤猪肉、百来斤大米或麦粉做的糕或馒头送到女家。女方宴客是吃早中二餐,气氛较为平淡。男方则热闹非凡:吉日的早一天,就准备宴客,是早餐。男方在是日凌晨,以猪羊供天地,感谢天地给百姓们以丰捻的万物。所以叫谢天酒或闹房酒。也在这天,女方的嫁妆,如被帐1日用品等,都由男方派去送猪肉等人带回,送到新房中摆放。其中,用红麻布做的大麻布袋,放的却是一双新马桶。桶内放五个红鸡蛋及一些由红枣、染红的花生、瓜子、桂圆及染红的杏(银杏果)五样组成的五色果,象征团圆与早生贵于及五子登科等吉祥含义。这双新马桶在洞房之夜,应由新郎的弟弟或弟辈专送入洞房。 当吉日莅临时,由男方请来的乐队,雇来抬花轿的人,吹吹打打。这时,媒人与男方请来的两位小姑娘叫“陪姑”的,一道跟随其后到女方家迎新人。 姑娘在家需经过梳洗打扮更衣,又称整面开额,即由年长的妇女,用双股丝线将新人脸上的面毛逐一除去。并拜别祖宗长辈,告辞父母兄嫂,由媒人同两位与新娘同龄的姑娘(也叫陪姑)搀扶登轿,又一路吹吹打打,鼓乐喧天,直奔新郎家。新郎家此时也热闹非凡。对联、门联、双喜字到处贴得像红色的海洋。新娘乘坐的花轿到大门后,再由媒人与四陪姑扶下,跨过红旺的火盆。此时,新娘须走在由互相传递着的红麻布口袋或草席上,一直到新房。它象征着生活红火,代代相传。 拜堂 新娘到新房中的床沿坐定后,先稍事你休息,而后吃些点心。再在陪姑陪同下,来到中堂,面东而立,与面西而立的穿戴一新的新郎,相向而立。听司仪高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其时一对新人须听令执行,不过其态妞妮。夫妻对拜时,新娘先向新郎行礼,意思是我终身托付给你了。新郎回行一礼,以后一切家务有劳操心。礼成后,一对新人与客人们入席开筵。这场酒席,也叫洞房酒。 闹洞房 吃过酒席后,新娘仍回新房,倚床而坐。宾客们酒醉肚饱后,大多各自回去歇息。唯有年轻人则涌人新房,尽情媳戏,向新娘要糖果,要红鸡蛋,要新娘给点香烟,甚至什么话也能说出来,使新娘难堪,叫“闹洞房”。 子夜时分,则是送洞房的时刻。这时又搬来一席酒肴,一对新人、陪姑及新郎的舅父辈又动筷吃了些。当新人饮下交杯酒后,闹洞房的家人们就陆续退出,仅留一人在场唱洞房经。并待洞房经念结束后,即离开新房,随手带上新房门。结婚高潮就告一段落。 吉日后的转天中餐,仍备有酒席,再请宾客,叫“三日酒”,或叫“送客酒”。席前,尚有“拜三日”的习俗,即长辈要送给新娘见面钱,通过新郎新娘跪拜形式,归新人囊中。 有些家庭,结婚后的第三天,新郎在新娘的陪同下带着礼物,到女方家拜见岳父母,叫拜岁,女的则叫“回门”。从此热闹非凡的结婚礼仪过后,又恢复到原先平静的生活中. 7.元宵,中秋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但本地都把正月十四作为元宵。 元宵节是灯节,以张灯、观灯为主要活动内容。挂灯一般在十三、十四两日就开始,或挂五夜,或挂二三夜,十四这一夜是高潮。家家户户不论贵贱贫富,都在门前悬挂彩灯。元宵观灯是节日生活的一大乐事,小孩在这一夜更为快乐、活跃,他们手提小花灯等穿户走巷,或手牵毛兔灯,喧闹追逐,直到深夜还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一夜每户人家的房间都点灯插烛,称为“间间亮”。 元宵夜还有吃羹的习俗;所谓吃羹,是先在锅里炒好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蛏、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菠菜之类,再米粉调水,烧开成糊状即成。由于原料品种多样,吃起来非常鲜美。晚上还吃甜羹,是用山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肉等做成。相传唐尉迟恭修台州城墙时,天气特冷,时常滴水成冰。但是,筑城的将士仍衣衫单薄,眼看难以支持下去。这时,老百姓为慰劳筑城将士,纷纷将自己家中平时舍不得吃的大米、酒糟等食物拿出来,而后将这些食物拌在一起,再加上青菜等物,待煮成粉糊状时,再取出来送到筑城工地上。这种食品不但味道好,而且糟增添热量,起到御寒作用。老百姓称此食品为糟羹。这一天,是元宵。后来,随着时间变迁,羹中还拌有少许猪肉丝等物。元宵作十四,是元代时,因方国珍的娘初一十五是吃素的,故将元宵提前一天,并将八月十五中秋节延后一天,改作八月十六。目前,全国惟有宁波、温州、台州三个地区有此习惯,这 三地都受过方国珍统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