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的题外话----人在乡镇(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曾经有个网上很热的段子:有个农村孩子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因为家里只有破平房三间,怕人家看不上。连夜让人在自家房屋的墙壁上用红漆划了一个大大的“拆”字。婚事立马成了。

然后,我再讲一个没有人听过的段子:有个城市里的孩子第一次去女朋友家,怕未来丈母娘嫌他温室里长大没有见过世面。自我介绍工作是搞拆迁的。婚事立马成了。

对于乡镇干部来说,拆迁的话题太沉重。那么,我们可以换种方式讲讲拆迁的题外话。

据说,女人出嫁也有三步曲:第一步,盼嫁。到了适嫁年龄,斯文点的暗地留意,张扬点的托人打听,开始张罗着找一个称心的对象。更有甚者,学校里就偷偷摸摸地卿卿我我、私订终身。第二步,怨嫁。到了出嫁时,楼下迎娶车辆整齐列队,门外伴郎软硬兼施。新娘泪眼婆娑,就是不肯出门,誓要陪父母到老。更有甚者,一句“娘啊,你不要把我赶走”,居然把娘亲推上了“被告席”。第三步,喜嫁。等好话说尽、“压箱钱”加码,总算出门。上了婚车,破涕为笑,立刻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更有甚者,还没下车就已经把“压箱钱”保管好了。

拆迁,大致也是这么三步曲:第一步,盼拆。人人都是城市建设的规划师,盼望着盼望着,自己的区域也快拆了。更有甚者,向政府提建议、表忠心,要求早日拆迁,一定支持政府拆迁。第二步,怨拆。等到拆迁红线公布,评估确权完成,不想拆的声音立马成为主流。不排除对老房子的恋旧感情和房屋周转的现实不便 ,其他原因么,你们都懂的。更有甚者,公开扬言:誓与老房共存亡。第三步,喜拆。协议签订,安置房钥匙拿到,现金汇到,立马喜开颜笑地打算着:留一套自己住、卖一套变现刚好给孩子办婚事、租一套赚点日常开销的零花钱。更有甚者,又开始在思考了:我这安置房过个十年也该拆了吧。

轰轰烈烈的拆迁运动,成就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但也”损害”了两种人的形象。

第一,”损害”了妇女同志的形象。中国家庭的治理的模式其实是三句话,前人讲的都少了最关键的一句:男主外,女主内,内政主导外交。拆迁协议签订前,老练一点的拆迁干部都会提醒拆迁户:你先出去打个电话吧。为什么要让他出去打个电话,你们都懂的。更麻烦的是,今天基本都谈定了,约好第二天签订协议。结果,第二天来了,说不签了。问为什么?回答说:家里那位不同意,除非。。。。。除非什么,你们都懂的。如果说真的是家里那位不同意,也就算了。老练一点的拆迁干部都知道,夫妻是在唱“双簧”。所以主政家庭事务也真不容易,关键时候还得承担名誉损失。拆迁过程中,还真碰到过几个既管内政又管外交的妇女同志,反而是通情达理,个性豪爽,挺好谈的。

第二,”损害”了拆迁干部的形象。从群体特征看,他们基本都是面黄发乱声音哑,昼伏夜出没有家。拆迁开始了,集中腾空点里总是灯火通明。白天很难碰到拆迁户,晚上更容易找到人,谈起来更少了些干扰。而且,将心比心,大晚上的还上门做工作,不少拆迁户就是因此被感动的。一个拆迁项目少则一星期,多则一个月,就算是块不锈钢也要长出一层锈来了,更何况人呢。从舆论评价看,家人怨,整天不见人影,难得见一次,还拉着个脸。领导怨,这个项目拆这么多天了,怎么还不搞定。拆迁户怨,这么点小小的要求都不肯答应,还上门来谈什么拆迁。更要命的是,拆迁干部往往是网上的各种帖子里的“红人”,一不小心就“出名”了。

拆迁,除了城市建议上的意义,更有一种乡土人文上的意义。

房子拆了,意味着所有的存在状况和因果关系都重新洗牌了。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在于,城市是规划出来的,农村是自己长大的。这么多年下来,农村的确有许多的遗留问题和规划缺陷,因此也产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历史渊源。房子拆迁了,一切重新开始,以前的缺陷遗憾就此荡平,以前的矛盾纠纷就此了结。

从此,这么多年形成的乡里乡邻的关系也将重新组合,对老居对往事的记忆也将最终被新的建筑所掩盖。但历史总是朝前的,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永远站在原地。新的家宅,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期待。

这就是拆迁。即使你没有做过拆迁工作,在旁边看看,也能够看出很多味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