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了解、再纠正!用4个原则,改正1~3岁的五种偏差行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1
先了解、再纠正!用4个原则,改正1~3岁的五种偏差行为 一到三岁的小小孩做错事,讲不听、教不会、好崩溃?心理师教你先搞懂是哪一种错,再从「阿德勒正向教养」的4个原则去解套!

一到三岁幼儿的心智还正在成长,台北慈济医院儿复中心心理师骞心曼表示, 当孩子犯错时,得先从「犯错」定义来看 。

想纠正孩子?先搞懂偏差行为

父母认定1~3岁小小孩的「犯错」行为,一种是「 幼儿偏差行为 」,像是破坏、顶嘴等,需要透过纠正来改善,另一种是「 违反常规的行为 」,需要事先被教导,并建立规矩的行为。

幼儿偏差行为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将孩子偏差行为分成四种成因:

1. 索求关注 :孩子会用大声关门或大声说话等方式寻求关注。

2. 争权控制 :孩子会表现「我可以自己来、我比你高」,甚至做出顶嘴的行为。

3. 报复 :孩子会透过表示不在乎的态度,做情绪上的报复。

4. 能力不足(逃避) :当孩子觉得爸妈的要求,自己能力做不到,会产生逃避的行为。

前两者的偏差行为是常见的,但若没有受到爸妈处理,就会演变成后两者更加严重的状况。

需要建立规矩的行为

有些爸爸妈妈认定的犯错行为,其实只是孩子还没被建立好规矩,规矩的建立需要金字塔渐进式的教导。 除了要合理合情,更要符合孩子年纪发展 ,例如:一两岁小朋友打翻牛奶常跟肌肉动作发展尚不成熟有关系,所以责备他打翻就不合理,需要先帮孩子练习拿好杯子。 帮孩子建立适当的规矩,并让他学会遵守,可让孩子懂得负责任,觉得自己有能力,并发展独立自主性 ,像是玩具收拾、九点睡觉,或是限制使用手机,要先向孩子预告想建立的观念。

延伸阅读: 不乖、不听话,就要处罚?

改正孩子行为的四大原则

想要改正孩子的行为,爸妈要注意的是 赞美大于责备,而责备要用于重要的地方 ,才能更有效的让孩子了解事情的轻重,如果责备大于赞美,对孩子来说,爸妈的责备就像背景音,并没有构成需要多加注意的警告。

1.正向表达(使用正向肯定的句型):

转念使用正向的表达,像是「牛奶打翻了,我们一起收拾」。

2.孩子要教了才会:

有时孩子做不到一些事,是爸妈没有教导,建议可以多教导孩子尝试各项活动。

3.正面教养原则:

「 称赞七成,禁制指令或责备三成 」。如果常对孩子说「不可以」甚至责备太多,反而不容易被孩子听进去当成重点。

4.具体指令:

冗长的指令对于1~3岁幼儿没有好的效果,需要 以重点语气强调关键词 。

孩子常见的五种偏差行为

问题一:不准时上床睡觉

一到三岁的孩子常是透过观察了解世界。当孩子观察到爸妈要他九点睡觉,但爸妈并没有九点睡觉,明显地不一致和矛盾,就容易不愿听从爸妈要求准时睡觉。

另外要注意孩子睡前的家庭气氛是否很忙乱,如果一直赶赶赶,爸妈会容易忽略过程,也没有办法尊重、等待孩子,影响整体家庭氛围,甚至导致不了解孩子的需求,造成关系疏远。建议在睡前带孩子做静态活动,并预告准备睡觉了。

问题二:做错事不承认

孩子做错事不承认或说谎, 爸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与处罚是否太严厉,而让孩子无法面对错误或承担后果进而选择逃避 。

一到三岁的小小孩,比较不清楚因果状况,建议爸妈可以 先说明事件前后因果关系,再来解决 ,像是「牛奶打翻了(陈述现实),好像是你的手去撞到(描述前因),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收拾(提供解决方法)。」。

问题三:爱打人

孩子在婴儿时期就会透过抬手臂的方式来表达拒绝和负面情绪,若孩子习惯用抬手臂的方式表达抗拒,甚至将打爸妈出气当成习惯,之后可能演变成抬手臂打人,提醒爸妈勿因孩子还小而轻忽。建议要 引导孩子改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 ,像是可说出「我不喜欢、我不要」,并帮助孩子解决原因。

延伸阅读: 情绪没有对错,当孩子打人、咬人、爱发脾气,大部分父母都做错了!

问题四:抢玩具

孩子抢玩具可能有两种状况,第一种是「 孩子注意力狭窄 」,只有看到玩具,没有看到拿玩具的人,所以对他来说不是抢玩具而是拿玩具,建议可以和孩子介绍拿玩具的人,「这是哥哥,想玩哥哥的玩具要和哥哥借,才能玩噢!」

第二种状况是「 孩子没有你我的概念 」,过去孩子与爸妈共用物品,并没有分你我,加上爸妈比较容易礼让小孩,会使孩子理解成你的东西是我的,我的东西还是我的,因此对孩子来说,其他人手上的玩具也是他的,建议爸妈可以透过 给孩子属于自己的东西,建立「你我的界线」,和爸妈所属物品要有所区别 。

问题五:手机平板拿不到就痛哭

骞心曼心理师提醒「不让孩子使用手机,但爸妈自己却会使用的矛盾感,小孩是能感受的到。」建议可以建立代替手机和孩子互动的时间,也要注意孩子玩的游戏形式,不要只用时间限制,可能需要用一局结束做限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