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问题❓👉👉界定问题📐是关键❕(内附思维导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美国著名思想家杜威说过:“一个界定良好的问题,已经将问题解决了一半”。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来了,什么是“问题”呢?《思维力》一书中是这样说的:问题就是源于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不清楚目标是什么?不知道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不知道如何消除差距?不确定消除差距的方法的对不对。

发现和界定问题是我们运用系统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问题没界定清楚之前就急忙分析问题的做法,就好像你从上海去北京,为了赶时间就匆匆跳上第一辆过来的火车,结果发现车子去的是深圳一样。

工作、生活和学习常见问题的原因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不能准确地描述问题、没有梳理清楚问题的结构、被问题的表现蒙蔽和忽略问题隐含的假设。《思维力》一书就从:准确地描述问题、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探寻问题的本质和显性化问题的假设四个方面来说明的,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如何界定问题。

每句话中的文字都会表达一些意思,但往往这些意思并不能传达说话者内心对所说的事物的全部观念和意义,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充斥着大量不明确的语言描述,我们要做的就是准确的描述问题,将这些非量化、模糊、有歧义的问题转化为可量化、可例证、情绪化的问题描述。

那么怎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就认清问题的所有要素?非常简单,采取“5w2h”的框架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即可。

5W2H分析法又叫七何分析法,是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简单、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1) 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2)WHY——为什么要做?可不可以不做?有没有替代方案?

(3)WHO——谁?由谁来做?

(4)WHEN——何时?什么时间做?什么时机最适宜?

(5) WHERE——何处?在哪里做?

(6)HOW ——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是什么?

(7) 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生活中,真正的问题不会自动摆在你的面前,它们会以问题的表现,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或者无关的干扰信息等形式出现。如何才能探究出问题的本质呢。

5Why分析法,又称“五问法”就是一个问题连续以5个“为什么”自问,探究其根本原因。虽热叫五问法,但使用时不限定只做5次为什么的探究,有时候可能只要3次,有时候也许要10次,以达到你所在的层次能解决的根本原因为止。

5Why分析法的关键:鼓励解决问题的人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人是智慧生物,我们的大脑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找原因或者应对措施。因此,我们抛给别人问题或需求,或者别人抛给我们的问题或需求,往往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所以,生活中,需要多多提醒自己区分问题初步解决方案和问题本身,找到真正的问题,而不是惯性地将初步解决方案当做问题本身来应对,这是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也是大量时间精力浪费的根源之一。

除了数学家生活的完美世界,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所有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假设和应用边界,就如你看到“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这个问题时,你会不自觉地将你成长的环境因素代入进去考虑,你的大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这就是“隐含的假设”

比如:“冰的熔点是0摄氏度”有两个主要假设:一是冰是百分百不含杂质的纯净水;二是在标准大气压下。

食盐水的熔点就低于零下二十度,所以冬天公路化冻的办法是洒盐而不是用铲子铲。

隐含时间假设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相信你听过很多隐含时间假设的论断,也可能因为未能显性化问题隐含的时间假设而错过了不少机会。

例如:领导给你布置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工作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我的沟通能力不行,因此我不能接这个任务”,还是“这个工作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目前我的沟通能力不行,正好可以借这个任务锻炼提升”呢?前面隐含的一个时间假设就是“你这一辈子都沟通能力不行”。

例如:伯特五力竞争模型是伯特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而且提炼的是西方企业的管理经验,应用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时,随着时代和应用的环境不同,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是波特的能力不够,还是五力竞争模型压根没有用?当然不是,任何的理论或工具都有其使用的前提和假设,在不同的背景下使用时,我们需要对理论或工具进行必要的裁剪,有时候甚至需要重新创造。

(完)本文参考:王世民编著《思维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