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赏读第10期 | 旅之绘本I:来一场寻美之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上一周,我们一起共读了两本旅行工具绘本——《火车带我去远行》、《中国高铁》。这一次,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旅行本身,共读《旅之绘本》。本书已经出版了多套,是内容十分丰富的无字书。

安野光雅:画家、绘本作家、随笔作家。从小时候起,他就梦想成为一个画家。后来,他辞去小学老师的工作,开始进行书籍设计。在松居直先生的鼓励下,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绘本:《奇妙国》,从此便活跃于写作、绘画、书籍设计领域。

在绘画技巧上,安野光雅善于精细入微的水彩画法,于淡雅的色调中营造出端庄稳重、温馨平和的氛围。安野光雅的许多风景画都是如此。安野光雅还广泛涉猎科学、人文、建筑等学科,构筑出兼具知性与诗意、充满童趣的“安野风格”。他出版了很多新颖、别致,富有创造力的绘本,如:《ABC的书》、《十个人快乐的搬家》、《走进数学的奇妙世界》、《野花间的小人们》等。

安野光雅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非常受欢迎,在国际间也大放异彩,至今已获奖无数。1977年,在中欧几个国家旅行之后,安野光雅完成了第一本旅行绘本《旅之绘本》,后来又相继创作了如意大利、英国、美国、中国等共计八篇,包括:中欧篇、意大利篇、英国篇、美国篇、西班牙篇、丹麦篇、中国篇、日本篇。

安野光雅将旅途所见、心中所感记录了下来。无论是田野乡间,还是街头巷尾,他用一个个大跨页展现了不同地域的美丽风景。而散落在纸间各处的,还有更为丰富、有趣的内容:世界名画、文学作品、杰出建筑、历史名人、经典电影,前后连贯的趣味情节……

安野光雅用细密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个细节,用淡雅的水彩晕染出一片柔和温润的氛围,他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巧妙融入风景之中,不着一字,却有深厚的文化蕴涵耐人寻味。

这一次,我们以《旅之绘本·中欧篇》为例,带你一起来一场细节发现之旅。

安野光雅在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神游,遍览了中世纪的名胜古迹,体味了绿叶深深的街巷和欧洲的小城风光。于是,有了《旅之绘本》的开篇之作——中欧篇。

本书中穿插了很多世界名画与文学作品。上图就有哦!你发现了吗?没有也别着急,我们一起来看。

此处细节借鉴于法国画家库尔贝的《乡村贵族小姐》。这是一副布上油画,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画中向放牧女施舍的三位姑娘是库尔贝的三个姐妹。画家以近景、中景、远景构成了整幅画面的空间,人物刻画得写实而生动。在色调的处理上,库尔贝十分注重光、色的关系,使乡村的景色显得格外宜人。贵族小姐天真烂漫,牛、狗等动物也被处理得十分有趣,整幅画面洋溢着乡土气息。

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1819年生于法国奥尔南,自幼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们心悦诚服的领袖。1841年,他的父亲送他到巴黎念大学,要他学习法律,但他却立志做一名画家,在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学习。当他23岁时就已掌握了自己风格的主要因素。

他的早期作品《带黑狗的自画像》(现藏巴黎小宫博物馆)、《受伤的男子》(现藏卢浮宫博物馆)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已表现出写实的倾向。他的创作盛期,是伴随着1848年的革命开始的。代表作《奥尔南午饭后的休息》(现藏里尔美术馆)和稍后的《采石工人》(现藏德累斯顿美术馆),摒弃沙龙美术的传统,采用纪念碑式的构图,描绘平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人民的苦难,虽受到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却获得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同类优秀作品还有《乡村姑娘》、《筛麦的女人》、《浴女》等。

1855年,他创作的大型油画《奥尔南的葬礼》和《画室》遭万国博览会评选团否决,便愤而在博览会附近搭起一个棚子,举办了名为“现实主义、库尔贝40件作品”的展览,并发表声明阐述自己的艺术主张,向保守派所倡导的陈腐题材和清规戒律进行了挑战。指出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反映生活的真实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强调反映平民生活的重要性和巨大意义。

书中另一页的这处细节取材于库尔贝的《筛麦子的妇女》。在画布的中心位置,画家着重描绘了跪着筛麦的农村妇女的劳动形象。她鲜艳的衣裙、圆润的手臂、丰满的背影、优美的姿态,给人以一种朴实、健美的感觉。她没有向受众展示的脸庞,留给人们遐想的空间,更显得耐人寻味。

接下来,我们再来展示几幅书中的小细节,但不再附上原版整图了,就请你和孩子一起去书中寻觅吧!

此处细节,取材于库尔贝的《打石工》,原作几乎长达3米,画上的人物同真人差不多大小。两个石工穿着褴褛的衣衫,在烈日下的道路边疲惫地工作着,这在当时实在是很有冲击力。可惜原画于1849年二战中被毁。同年,由于革命激起了库尔贝描绘贫困场面的兴趣,他创作了《采石工人》。

此处取材于文森特·梵高《曳起桥与打伞女士》。画面中呈现了一片宁静:宽阔的天空和水面上,几个稀疏的物体,在梵高的安排下成为色彩的实验;画上的主题只是让颜色得以伸展的景物罢了,颜色彷佛是这些物体的第二层表皮。从堤防上远眺,天空向四周延展,水的面积相对的渺小,曳起桥在正午的阳光下左右相对,桥上的人成了几个影子,以及用白色调表现的日光等,都是印象派画家的画风的痕迹,梵高在这地方显然深受其影响。

此处取材于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该画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色调明快柔和,凝聚着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画面中三位农妇都着头巾,但米勒却使用了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现,红、黄、蓝三原色在这里运用得十分巧妙,画面整体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沉稳浓郁的色彩融于柔和的黄色调子中,使整个画面安静又庄重。

在米勒看来,脚踏实地劳动着的农民形象本身就是美的,米勒只是把平凡生活中最能反映人物内心本质的一瞬间定格下来,拾穗虽然是很常见的动作,却在作者的画笔下得到了升华。画面中她们没有愤怒,没有埋怨,只有虔诚地捡麦穗,这种虔诚好似无声的呐喊,震撼着统治阶级。

更多书中的名作细节,期待你跟孩子一起共读此书时,有更多的发现;也欢迎你跟我们在社群、下面的留言中进行分享。

本篇内容由@桃子 @陈娜 @Linda 大V 等提供资料,由@莹丫儿总结、发布,在此一并感谢。

文中配图、资料来自网络、百度百科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