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译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故事概要: 这篇离奇的故事带着吸引的色彩,应该属于“情之使然”之作,这也是蒲松龄的作品特色之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狼天生具有警觉性,当狼单独行动时,它会一二再,再而三地确认后,再采取行动,这也说明了狼是具有智慧的;第二:当然,狼再聪明也是干不过人类的。故事主人公的足智多谋可用苏轼的一句话来阐释: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足智多谋胜也(最后一句自己盖的)。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仇。少间一狼来逡巡嗅之,江不动。无何,摇尾扫其额,又渐俯首舐其股,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龁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少间又一狼来如前状,又毙之。以至中夜杳无至者。

译文: 在古时候,到了丰收的季节,怕被人窃取劳动成果,也是由于当时的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问题,一般都会搭一个棚子守候不能及时被搬回家的粮食。故事内容的发生就是由此展开的。

于江的父亲干完农活后,在田间帐篷里住宿的时候,被狼给吃掉了,那时候的于江只有十六岁,当得到父亲被狼吃掉后,只在田里捡到了一直鞋子的时候,他悲愤交加,真恨不得替父亲去死,可是,已经回不去了。

一天晚上,于江伺候母亲睡下后,就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铁锤睡在父亲被狼吃的地方,潜伏着,希望能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过了不多一会儿,一只狼迟疑徘徊地嗅着于江,于江假装一动不动,狼开始警觉性得用尾巴扫于江的额头,于江依然一动不动,不一会儿,那只狼又俯下身来用舌头舔舐他的大腿,于江依然一动也不动得躺着。

狼渐渐开始放下警觉,欢快地跳到于江的头部,准备啃食他的脑袋,正在这时,于江赶忙用捏在手里的锤子击打狼的头部,狼立马倒地死了。

于江起身将狼的尸体放入草丛中,不多一会儿,又来了一只狼,那只狼见到于江时的状态和前面死掉的狼一样,于江又用同样的方法将狼杀死了。

就这样等到了大半夜,也没有再见到有狼来。

忽小睡,梦父曰:“杀二物,足泄我恨,然首杀我者其鼻白,此都非是。”江醒,坚卧以伺之。既明,无所复得。欲曳狼归,恐惊母,遂投诸眢井而归。至夜复往,亦无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来啮其足,曳之以行。行数步,棘刺肉,石伤肤。江若死者,狼乃置之地上,意将龁腹,江骤起锤之,仆;又连锤之,毙。细视之,真白鼻也。大喜,负之以归,始告母。母泣从去,探眢井,得二狼焉。

译文: 于江由于精神极度紧张,有些累了,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在梦里,父亲告诉他:“儿子啊,你杀掉的那两只狼足以为我泄愤恨,然而,首先杀死我的那一只狼的鼻子上有一簇白毛,而你杀掉的这两只都不是。”

于江于是从梦中醒来,坚持不睡地等待那只杀害父亲的狼,等到天亮也没有见到有狼前来,于是,于江打算将自己杀掉的两只狼拖回家,但是,于江又怕吓到自己的母亲,于是就将杀了的两只狼投进了枯井里,然后就回家了。

到了晚上,他照常将母亲伺候睡着后,就又潜伏到了昨天晚上的地方,依然也没有狼前来,就这样如此过了三四个晚上。

忽然,一只狼在啃食自己的脚丫子,拖拽着往前爬行,爬了数十步,荆棘的刺儿刺进了于江的肉里,石头擦伤了他的皮肤,于江一声也没有吭,就像真的死了一样。

拖行了些许距离后,狼停下来将于江的脚放下,打算啃食他的肚子,于江骤然坐起来,用锤子击打它的头部,就这样接连敲打了几次后,狼死了。

于江忍住自己身上的伤,起身仔细观察这只狼,狼的鼻子上果然有一簇白毛,他很是高兴,就背着那只鼻子上有一簇白毛的狼回家,并把自己为父报仇的事情告诉了母亲。

母亲感动的哭了,并和儿子去到枯井察看,里面果然有两只死狼躺在枯井里。

异史氏曰:“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义烈发于血诚,非直勇也。智亦异焉。”

译文: 异史氏:于江的英勇不是只是义气、勇气使然,还有他的智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