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工作三年,瓶颈不算,却确实是到了一个无法再继续走下去的地步了。可能有很多人会说,刚刚出来的时候,辛苦算什么吃苦算什么,只是想说,这三年,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也有很多无法被理解的委屈,更有对现实的无助和对未来的彷徨,不知道应该怎么继续走下去。在酝酿gap year,看到新西兰有签发working holiday的visa给中国大陆年轻人,一年的时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网搜下这个)。很想去,也觉得蛮符合自己的条件的。年龄合适,英语应该问题不算大,资产证明刚刚可以提供,在那边的一年可以不用自己准备太大的花销因为大概是可以自给自足的,时间不会太久,不会让父母太过于担心,也不会特别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总之是一个机会成本比较低的一个间隔年方式。而对于喜欢到处走到处跑到处看的人来说,我也觉得特别合适。可是,父母十分反对。所以,目前说来,想要的间隔年方式就是去新西兰待一年,和现在的生活告个别,好好想想毕业这段时间的生活,好好想想未来的日子,好好迎接以后的生活。只是,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太难了。 想起看到的一句话,父母对你最好的爱,不是支持,而是他们什么都不懂,却还是支持。不知道下一步做什么是很让人焦虑的事儿。gap year很奢侈,不适用于所有人。有人不需要放松,有人无法放松,有人放松之后再也紧张不回来。思考的时间不一定非要集中在特殊预留的一年里,随时可以进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gap year成了这么仪式化的名词,被推崇,被向往。
没有休学,但最近才意识到,从本科毕业到现在六年多,一直在gap year。在这漫长的gap year 里我做了什么呢,支教了一整年,小范围运营了一个公益机构,读了硕士,念了博士,在国内乱窜,又来了欧洲。开了两家公司又把他们都关了,挣了些钱,自己和家人旅游都花光了。在外国大学教过中文,也在中国中学教过英文,把专业的东西扔的一干二净,又都一点点的捡起来。或许你会说,这算什么gap year,这明明还是在常规的道路上做着常规的事情啊,可是你要知道,gap year是一个gap,它隔开的,是这一头的你和那一头的你。如果你不知道那一头的你是什么样子的,那你又怎么算度过了gap year呢。休学重要么,旅游重要么,义工重要么。重要的在于你所经历的是不是能让你找到那一头的你。至于经历,什么都是经历,不必苛则于形式,应该问问本心。所以,许多人,或许在懵懵懂懂中,间隔年了一辈子。所幸,我觉得我找到了,所以,于我而言,这是一场六年半的间隔年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