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译注》一书是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海业余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吉林社会科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和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部分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协作完成的。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文学总集,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梁代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的七百余篇作品。这部总集内容宏富,风格多样,文体完备,辞采绚丽,自成体系。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选萃,而且也是通过选篇体现编选者文学理论观点的批评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对后世文学的发展繁荣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有唐以来,研读《文选》蔚然成风,家弦户诵,形成专门的文选学。至清代,《文选》研究达到高峰。校勘、笺证、评点、注释皆有新的发明。此后,除黄季刚、高步瀛、骆鸿凯等少数学者继续惨淡经营之外,“选学”则日趋冷落。最近几年,随着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学术兴旺发达,“红学”、“龙学”勃然昌盛,而“选学”仍受冷落。很多古典名著都有现代的注本译本,为广大读者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提供方便;而《昭明文选》这部重要而难读的文学典籍,至今尚无一部今注今译本。我们撰写这部《昭明文选译注》就是想弥补这一空白,为振兴“选学”贡献绵薄之力。 《昭明文选译注》共分四部分:题解、原文、注释、今译。题解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中与本文有关的事迹,重点评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原文以胡克家本为底本加以整理,包括校勘、分段、标点、简化汉字、统一古今字和异体字等。注释以李善注为基础,以五臣注为参考,并尽力吸收清代和近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注文力求简明扼要,对各家之说不旁征博引,就我们的理解择善而从之。对那些众说纷纭或人所不云的疑难之点,我们不回避,就我们的体会做出解释。有的解释也可能是谬误的,但是能从谬误之中引来真理,也是一个进步。 至于译文问题就更复杂些。首先是能不能译的问题。我们感到任何古文都可以译成今文。语言有它的可对换性。这是由语言的交际性质决定的。因此中文著作可以译成外文,外文著作可以译成中文。据我们所知,《昭明文选》已经译成日文、英文、德文。中外是这样,古今也是这样。古代文可以译成现代文,古代诗可以译成现代诗,古代赋也可以译成现代赋。当然,译文不能代替原作。这正如文物复制品不能代替原件一样,但是人们还是需要复制品,因为通过复制品也可以领略原件的奥妙。其次是要不要译的问题。《昭明文选》多数篇章是赋和骈文。一般古文有注解就可以通晓,而赋和骈文,只靠注解,普通读者仍然难以贯通文意,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够理解个别词句,却难以贯通全篇。我们是要以译文作津梁,帮助读者全面地理解原作。译和注相比,更有它的难处。疑难之点,注释可以回避,译文却不可能越过。在今译过程中,不求古今文字上的机械对号,力求传达出原文的内蕴和风格,文类文,诗类诗,赋类赋。典故之类,朦胧之处无法直译,则囊括原意,另铸新辞。既要贴切原意,又要流利畅达。 北京大学阴法鲁教授在百忙中审阅了部分书稿,提出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北京师范大学陆宗达教授多次询问本书的撰写工作,并为本书作序,王宁教授给予许多具体指导与帮助;上海图书馆顾廷龙研究员为本书题写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