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发达的德 日 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大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高度发达的德 日 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大国

世界上的超级大国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辽阔的国土较大人口基数和丰富的资源,而德国日本都缺少这几个特点,以上三个是国家组建强大军事潜力的先决条件(注意是军事潜力不是军事实力二战德国和日本都拥有巨大的军事实力,但是依旧被美国和苏联耗死了),而且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都在各方面被限制,日本不允许有军队而且本土有美国驻军,德国也有美国驻军,而且也不能有过于庞大的军事力量,而军事力量是成为一个世界政治大国的先决条件。

巴西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大国

你好 卖资源和给人做代工 能称为世界大国吗 成为世界大国国民素质一定得是一流的

严格说巴西不是发达国家,因为从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国家,而且实际离美国非常近,总体经济上属于美洲经济圈,

巴西本身就是世界大国。
从面积上属于拉丁美洲第一,从人口上1.91亿。
但从军事上,不是强国。

雄文,巴西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大国

在美国的后院里,美国要他咋样他咋样。
其次就是去工业化太早,军事力量不强。

雄文!巴西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大国?
格上理财2015-05-21 14:33:34阅读(381) 评论(0)

南美洲是一块地理位置不好的地方。大部分领土位于赤道带内,北部三分之二领土都位于热带。丛林地区是人类开展经济活动最困难的生态群落。只是清理土地就需耗费繁重代价。那里土地贫瘠,疾病肆虐。气候过于潮溼,谷物难以生长。即使是可通航的河流,河堤泞沼不宜建设,亚马孙河即如此。
由于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南美洲的经济政治历史一直是个棘手问题。委内瑞拉、盖亚那、苏利南和法属盖亚那完全位于热带,正因如此,它们面临经济政治不稳定问题,虽然委内瑞拉发现石油改善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方向。在整个热带地区,几乎所有人口都住在距海岸线几十公里的范围内,而大部分地区的海岸天然就不适合与外部世界产生互动。天然港口少之又少,且彼此距离远,大部分是深水区等。
不过,这块大陆上单一的热带环境中也有两个例外的地理特征。
第一个是安第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绵延于大陆西部边缘,因此一些滨海文化和山地文化得以产生,由于与大陆东部区块隔开,西部国家得以不受外来干涉自我发展。哥伦比亚共和国和厄瓜多的一部分位于热带,部分位于安第斯山,经济核心区域并不位于沿海,反而在安第斯山谷更凉爽干燥的环境发展出经济中心,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热带气候的困难。往南是贫瘠的山地国家秘鲁和玻利维亚。某种程度上来说秘鲁的发展只勉力依靠首都,实际上是利马城邦,其他大部分领土除了开采资源,基本不用。相比而言,玻利维亚是内陆国家,常年受困于高原穷人与半月区(Media Luna)低地富庶农业区的争斗中。
山地与丛林极大地限制了该弧形地带国家之间——从东北的法属盖亚那到西南的玻利维亚以及他们与外界的整合程度。所有的基础交通都极端困难;热带疾病问题严峻;缺乏优良港口;与其他传统粮食生产区相比,该地区农业既属劳动密集型又属资本密集型;气候溼热阻碍了传统谷物生产;山地崎岖增加了所有事情的成本。
以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唯一方式是依靠其他国家(通常是本地区以外的国家)提供的投资。否则,这些国家连满足独特而庞大的基础设施需求的资金都没有。结果就是这个广阔的区域严重欠发达,大多数国家的居民都非常穷。不过有一些国家在环境的正确组合下达到了相对富裕,不过也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地区大国——更别提世界大国了。
南美洲热带气候的第二个例外是南锥体国家的温带地理特征。在这里,夏季足够干燥,传统谷物能够成熟,而清凉的时候——尤其是冬季昆虫死亡限制了疫病的影响。与安第斯山地人口分散的情况不同,南锥体地区绵延著平坦、水量适中的土地。这块土地分布于阿根廷,还有一小部分分布于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这块大陆上还剩下一块位于温带南锥体与安第斯山地交会的地方:智利,它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孤立的国家之一。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飞到秘鲁首都利马的时间比从伦敦飞到莫斯科的时间还要长,从圣地亚哥航行前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时间比从纽约航行至伦敦的时间还要长。所以智利对南锥体的政治活动较少参与。
山地和丛林占据着南美洲的绝大部分土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南锥体的平原是这块大陆上最肥沃的土地。它平坦的天然大草原降低了建设成本,温带气候造就了富饶的农业区。但真正优势在于该地区的河道结构。巴拉那河、乌拉圭河、巴拉圭河与拉普拉塔河——形成巨大河口,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乌拉圭首都)间注入大西洋——大部分河段都可通航。
与卡车运货相比,水运成本要节省10到30倍。因此,这些水运体系与陆运体系相比很容易就产生了大量财富。这个水系合起来覆盖了这块农业平原,即拉普拉塔河流域。
拉普拉塔河等河流的存在对农业区意义非凡。像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单位体积价值低——远途运输耗资巨大。水运能降低运费,不仅能将粮食作物便捷运送到下游,还能通过海洋运送到世界其它地方。与拉普拉塔河流域相比,俄罗斯的情况就截然相反。俄罗斯发生饥荒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将粮食作物高效运至城市,因为俄罗斯通航河流所处位置不当——意味着粮食作物只能通过卡车或火车运送。
南美大陆最重要的地理情况是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河流都是通航河流,而且通过运河和水闸可连成体系。只有北美的大密西西比河网可与此相媲美,大密西西比河网流域更广,互相连通,可通海洋。互相连通的河网能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创造出更多的资本,养活更多的人口,极大地增强了建立单一国家政权的可能性。与此相反,北欧平原河流互不相通,因而形成多个互相敌视的民族。阿根廷控制着拉普拉塔河口和大部分通航河段。因此处于该地区的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处于不利地位。(总体上巴西实力超过阿根廷,但并非在资本创造能力绝佳的拉普拉塔河流域取胜。)
巴西地理
巴西大部分领土不位于南锥体地区。相反,巴西850万平方公里面积中大致有三分之一是大面积的丛林,其中最棘手的部分位于亚马孙河流域。尽管那里有许多开采矿产的机会,但由于基建代价高昂让人望而却步。
亚马孙流域南部有一个独特地区叫塞拉多(cerrado),这是一片广阔的热带稀树草原地区,土壤酸性很高。不过,与丛林地区相比,这里的溼热程度有所缓解,所以塞拉多能够通过强权发展经济。然而,代价巨大。除了要克服大量的基建困难——塞拉多缺少通航河流——这片土地还必须经过完全改造才能使用:清理、平整、变肥沃,付出大量劳力才将其改造得适宜种植传统农作物。还有就是距离问题。塞拉多地处内陆,所以往这运送任何补给或往外运送农产品都运费高昂。巴西过去三代人基本都在参与这种巨集伟工程。
幸运的是,并非所有的巴西领土都如此难以开发。巴西大约有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传统意义的可耕地。尽管这只占巴西领土的7%,但这片可耕地面积却相当于得克萨斯州或法国的面积。这部分土地都位于巴西南部。但是大部分都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巴西的核心区只占了这片可耕地的四分之一,相当于突尼西亚的大小,位于热带地区边缘,一直绵延至温带南锥体地区。这部分地区在早期殖民时代就是巴西的传统定居点,也是巴西存在三百多年来人口集中所在地。正因为如此,此处地形几乎对巴西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理解该地地形及其演化有利于理解未来几年巴西发展成大国的动力是什么——阻碍是什么。
这块巴西核心区有两大明显特点。首先,气候是亚热带气候,所以该地发展遇到的困难小于前面提到的热带区。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巴西内部是个隆升高原——叫巴西地盾——紧邻大西洋海岸,几乎巴西的全部东南陆地边界。从地盾到大西洋地势骤降,从大西洋远看,好像铜墙铁壁屹立在海岸——形成巴西沿海城市引人注目的背景。这堵铜墙铁壁被称作大峭壁(Grand Escarpment),巴西核心区的大多数城市——里约热内卢、维多利亚、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都位于大峭壁与海洋之间的孤立、平坦的小块地带。
这种孤立地形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建成“规模经济”。标准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围绕某种核心经济优势建立,典型情况是河流通航终点(一定吨位货轮能最远到达的内陆地点),或是一个港口,又或是一个其它运输交叉点。随后城市可以以此扩充套件,主要是沿着运输通道发展,因为运输通道通往何方,意味着那里存在更大的经济机会和低廉的经济成本。只要沿线土地还算平坦,城市就能一直以较低成本延展下去。附近城市会逐渐合并,相互间共享劳动力、资本、基础设施和服务。由于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激增,这种大都市会逐渐创造更多资本和技术工人。
大都市——诸如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坦布林和上海——构成了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这种“标准”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被复制。最初的美国模式是美国东海岸从华盛顿到波士顿的巨大城市带,主要有巴尔的摩、费城、纽约、哈特福德和普罗维登斯。欧洲的类似城市群囊括了德国莱茵河谷的许多城市。这两个例子中,大小城市组合为城市/郊区群,共享资源互相支援。所有案例共同特点是城市扩充套件依靠的土地。
这种土地恰好是巴西核心区所缺乏的。在整个巴西南海岸,大峭壁直插入海洋。所以巴西城市被迫建立在大峭壁没有延伸至海洋的相对平坦的几个小块孤地上。缺乏海岸平原意味着主要城市间无法形成小城市。一个城市无法分享另一城市的基础设施成果,若想连通这些城市需要先爬上峭壁登上地盾,然后穿越地盾,再爬下峭壁到达另一城市,这种方式极端困难,并且糜费时间和工程。巴西没有能直接到达拉普拉塔河的通航河流,所以不得不四处筹资用于建设这个资本密集型工程。土地的根本局限性也拉高了成本,一开始就要注入巨资,增加了开发成本。孤立地形并不是能“逐渐摆脱”或“改变”的东西。地形是恒定的,这些城市就是不能互相整合——现代的、低成本城市无法建在悬崖边上。而且,由于巴西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城市都位于孤地上,所以这对巴西的发展能力造成了永恒限制。
迄今为止,巴西的主要公路和铁路也寥寥无几,即使地形允许,比南部国家更平坦地区相比建设起来造价更高。由于峭壁太陡,距海岸太近,巴西缺少一条主要的沿海道路系统。观察巴西海岸线就能明白,为什么巴西的沿海道路基本只是双车道,而沿海城市极小,勉强把能用的小块土地都凑上。巴西大部分地区仍没有铁路,巴西以出口大豆、玉米和大米而闻名,而这些货物是通过卡车运至港口,这种方式是散装货物运输造价最高的方式。
在巴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大峭壁都是直接伸入海岸。这个图片生动说明为什么大峭壁残酷地限制了里约热内卢的发展。由于缺少世界其它主要城市的那种传统海岸,巴西南部沿海城市的发展遵循相似模式。
圣保罗州是例外,中心是圣保罗市。只有圣保罗有足够的平坦土地,按标准模式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圣保罗也是巴西唯一代表着现代的、基础设施整合式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地区。所以这一地区贡献了巴西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该地人口只占全国五分之一。就在不远的1950年,圣保罗州的经济产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不幸的是圣保罗并非沿海城市。圣保罗的峭壁太陡,沿海孤地——桑托斯港——太小,无法充分发掘圣保罗的潜能。圣保罗坐落在巴西地盾顶部,海拔800米,距海岸70千米。(而美国密西西比河通航终点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尽管距海岸3000千米,但海拔不到200米。)巨大海拔差缓和了沿海地区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但却极大增加了连通沿海城市和州的高成本和工程量。所以尽管圣保罗确实是个主要经济中心,但却无法与巴西沿海城市以及世界紧密相联。
缺乏规模经济、地区基础设施整合困难造成了发展瓶颈。尤其是限制了沿海孤地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在巴西港口——于是这成了巴西经济突破面临的最重大的限制因素。巴西是许多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国,但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运输,城市难以整合,港口发展遭到彻底限制。巴西七大港口吞吐量总和不及美国第一大港新奥尔良,所有巴西港口吞吐量总和远远不及美国两大港新奥尔良和休斯敦总和。
巴西无法通过沿海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为那里没有足够土地,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而爬上大峭壁发展内陆也面临新的问题。
大峭壁顶部的沿海山脉把河流切割开来。距东南沿海的几十千米的范围内,南美河流向西流,而非向东,最终注入拉普拉塔河网。早期巴西城市尝试发展内陆腹地,而最终却发现这些腹地向南与阿根廷和巴拉圭地区联络更划算,而不是与东部本国其它地区。对内陆许多地方来说,沿河顺流直下,将货物运至布宜诺斯艾利斯这种大港口更便宜、便捷,而拖着这些货物攀上并翻越巴西沿海山脉、再爬下大峭壁到达不连贯的二流巴西港口并非明智之选。同样,沿着大西洋海岸南下,顺着拉普拉塔河上溯,进入巴拉那河,比糜费巨资建立陆地基础设施更容易。巴西早期在内陆尝试整合,而结果却削弱了巴西内部联络,加强了对南边邻国的经济依赖。
这些南方邻国利用了巴西这一弱点,使巴西勉力控制国家完整。美国独立的情况是,所有殖民地都受同一行政机构管理,一起作战反对殖民地领主。而南美与此经历不同,南美是不同实体之间的松散拼凑,在历史上的那15年里,为各自的独立而战。巴拉圭1811年获得独立,阿根廷1818年独立,巴西1823年独立。一旦独立,这个地区的新国家立刻开始了争夺水路控制权的斗争,水路控制权是在南锥体地区成为主导的、综合的经济大国的关键。由于巴西是该地区最后脱离宗主国控制的国家,所以它在独立后没有充分时间巩固自身,准备独立后的战争,与其它南锥体国家相比,它的天然孤地特点让这种巩固整合难上加难。所以巴西在后来发生的战争中表现不佳。
这些早期战争造成的结果是,乌拉圭从巴西分裂出去,巴西失去了所有拉普拉塔河流域河流通航终点的控制权。所有河流的通航河段现在都被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控制着,而缺乏资金的巴西只能退居在高原亚热带地区。阿根廷和巴拉圭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增长,而巴西只靠种植园农业默默无闻超过一个世纪。
之后两代人的地区竞争集中于阿根廷与巴拉圭之间,两国争夺拉普拉塔河海运系统。1864至1870年的三国同盟战争是竞争的白热化阶段,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最终残忍地打败巴拉圭。至少90%巴拉圭男性死于这场战争,巴拉圭国基本被消灭,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口还没有恢复平衡。巴西折翼,几乎所有称得上是对手的国家都被毁了,阿根廷把巴拉圭和乌拉圭改造成经济附庸国,利用这个地区的河流体系发展成一个世界经济大国。1929年,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四。而巴西之后数十年仍深陷贫困和相对孤立。
巴西也不统一。受到阿根廷及其河流的经济吸引,以及沿海孤地不连通的影响,地方主义成为巴西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巴西内部不同地区之间联络困难,而与外界联络却相对容易,这让巴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整合变得非常困难。
由于各州之间、州与联邦 *** 之间竞争激烈,地区主义一直是巴西政治的一个主要问题。在20世纪初期,大部分权力掌握在富裕州手中,即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圣保罗州。中央 *** 的控制权在这两个州中交替。这让其它州受到政治孤立, *** 他们从国外寻求经济机遇,倾向于地方认同。在大半个世纪里,“巴西”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民族国家概念。比如,里约热内卢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开始在许多方面如独立国般行事。这种事态直到最近才发生变化。
巴西的通胀陷阱
巴西最大的问题是——从殖民地据点建立起直至今天——无法保证可持续的稳定增长。世界其它地方发展经济也是有通胀倾向的:对耕地、劳动力、交通、资金和资源的需求会导致所有这些投入的价格上涨。在大多数地方,这种增长能一直持续到通胀压力出现并最终超过增长带来的任何好处。到那时,由于成本高昂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开始不景气。而巴西要承受的压力是土地、劳动力、交通基建和资本都处于极端匮乏的状态,以至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立刻会转化成通货膨胀。耕地、交通基建和资金情况已经在研究中,而劳动力问题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尤其要考虑巴西目前1亿9千4百万的人口。
劳动力问题是巴西寡头经济制度造成的,而寡头经济制度也有地缘政治原因。巴西的问题在于资本投入高和资本产出低——这与世界多数经济中心情况相反。在那些地方,资本分布相对均匀,因此保证了经济强国的民主化。
美国当时的情况是,任何人都可以离开城市前往大密西西比河流域闯荡,不出一两年就能向美国和欧洲城市输出农产品。而巴西明显不同,单是在大峭壁上修路都需要大量资金。一个普通市民在那种环境下企图自己谋条经济出路显然不现实,只有带着存款进入巴西的人才有能力“建设”巴西。所以那时的美国——后来出现了工业化——是由欧洲乡下穷人移民过去塑造的,而巴西则是由那些带着钱的富裕葡萄牙人塑造的。
:mt.sohu./20150521/n413487197.s

俄罗斯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伊朗可能成为世界大国吗?如果不能,为什么?能,又是为什么?

大国之所以为大国,最主要的是大国并不考虑眼前的得失。就像中国发展大飞机专案一样,即使未来投入使用后每年亏损也不可能放弃。因为一旦国家在这方面没有相关的能力那就会受人威胁。这就是大国的长远战略眼光。俄罗斯之所以为大国,不外乎一下几点:1:超强的军事力量,特别是远端军事力量投送能力 2:长远的战略眼光 3:经济能力,这关乎国民生活 4: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能够影响别国的政治经济 5:科技能力,特别是军事科技 6:国内政治局势,即国家安稳程度
综合以上,伊朗并不能算是大国,根本不占边(中国严格上也不能算,只能算是区域大国)。伊朗并没有超强的军事能力,特别是远端军事力量投送能力。国内经济能力不强,石油算是其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对别国的政治影响力低微。国民生活水平底。科技能力十分的差,国家局势根本不安稳。

唐刀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三大名刀

世界三大名刀没一个实用的,他们的国家一个比一个弱,打下赫赫江山的环首刀,十字剑,阿拉伯弯刀,蒙古马刀那个看得起他们

为什么印度命中注定不可能成为世界大国

印度为什么不能像中国一样实现大国崛起呢?主要有以下三当面原因:
一、太舒适的地缘环境,这也让阿三很头痛!
地缘格局上,南亚次大陆以东为缅甸西北部的高山密林;以北则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西部,跨越印度河流域,则是同样可称之为世界级别的兴都库什山脉;南面则是浩瀚的印度洋。
这些高山汪洋的存在,构筑了坚强的地缘屏障,将南亚次大陆与亚洲其他地缘板块隔绝开来,为印度文明提供了坚实的保护。可是反过来,正是由于这种地缘环境的极端封闭,导致古代印度文明在覆盖到全部南亚次大陆后,也就自然而然的丧失了进一步对外拓展的动力。
追答
当然,印度也不是完全不受外来势力侵袭。翻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南亚,而山那头的中亚游牧势力,天生就是印度的克星。不过这也只限于军事等方面,并不会影响到主权。
这种特殊的环境,使得印度既无力对外扩张,也不至于被替换,这种情况下,窝里斗,就成为印度文明的主旋律。
二、肢解的地缘核心
大一统的本质,是使中央的权力位于地方权力之上。可是最大限度追求自身利益乃人与组织之不能。所以,不同地缘板块的族群,亦会立足自身条件,最大限度的去实现本地区利益的最大化。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天然存在。特别是在全国一盘棋的框架下,一些本就弱势的板块,它的区域利益可能会因此受限,这当然会招致其之不满。这种情况下,本部核心区的强势,就成为保障中央集权的重要基础:只有本部强大,才有充足的力量压制四方不满。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便是建立在这种地缘结构上。长江——黄河流域具有超强的地缘实力,足以对古代中原王朝的扩张提供有力支援。这种强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地缘屏障和地缘疏离的阻碍,连青藏、西域这些极端边远的板块,最后也都被纳入中国版图。
类似于古代的中国,印度河与恒河这两条母亲河也是居功至伟。
可现实却是残酷的:印度不但没有实现大一统,最后倒被肢解出来,成为伊斯兰文明的地盘。印度河流域在政治上与印度彻底剥离,建立主权独立的巴基斯坦国。
泱泱数千年文明古国,混到今天居然发祥地都丢了,印度何以至此?
最根本的原因是,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之间,横亘著一个幅员近60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
塔尔沙漠使恒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之间的交流被大幅阻断,日渐疏离,走向分离与对立。三、种姓制度 不可调和的矛盾!
印度社会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犬舍、首陀罗四大种姓,其中雅利安人属于婆罗门、刹帝利这两个高等种姓,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印度白人;而土著的达罗毗荼人,则被列入犬舍、首陀罗这些低等种姓、乃至无等级的贱民。因为雅利安人,以及后来陆续进入南亚,占据统治地位的中亚人都普遍肤色较白……
为了让低种姓认命,进而放弃抗争,印度白人极力鼓吹印度教,通过宣扬“今生受苦、来世就可享福”的教义,磨灭印度黑人的反抗意识,在精神层面把他们彻底奴化。
但凡事都有利弊,这种奴化固然有利于印度白人的统治,但也衍生出严重的负面影响:
由于一生贫贱,印度黑人对国家严重缺乏认同感,更谈不上国家荣誉感;同时,宗教影响力的过分强势,也使世俗权力的影响被大大遏制。
这两种因素,致使中央朝廷下派的职业官僚,无法单靠王朝的世俗威权有效治理地方。只有土生土长,世世代代直接管辖当地印度黑人的土邦贵族,以及那些掌控当地平民思想的寺庙祭司,才能够得到当地平民的天然敬畏。
过于安逸的地缘环境、惨遭肢解的地缘核心、种姓的制度牴触,这三大因素,致使印度文明的分裂基因,也就逐渐形成了。而这种分裂,对印度在现代化程序构成严重制约,统一的国内市场无法形成,中央的战略布局也只能流于空谈,印度发展国力,自然也就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地大而不强,空有大国体量,却始终只能在二流徘徊。

中国的道教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四大宗教?-

因为佛教、基督教之类的教派它们的教义更容易利用,它们可能开始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后来的人利用宗教来达到他们的野心,例如基督教,黑暗的统治;佛教,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次灭佛?道教也有野心家,但是是少数,而且道家主张的是清静无为,注重个人的修行,讲究超脱,它不是那些崇拜的信仰,不是拯救众生,它只是一种追求,它对世俗看的很淡,所以很少去影响世俗,历史上著名的道家人物都是远离俗世或者游戏人生的,他们将世俗的荣华富贵看的很淡,所以并不注重发展门徒,最著名的老子,如果不是被逼无赖,连《道德经》都不一定会留下,如果是那样的话,老子恐怕将无人知晓,从这就可以看出道家对名利的态度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