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用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1

1. 古文欣赏

老 子 道 德 经~ ·※· ~一 章 〔道,可道,非恒道〕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三 章 〔不尚贤〕 四 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五 章 〔天地不仁〕 六 章 〔谷神不死〕七 章 〔天长地久〕 八 章 〔上善若水〕九 章 〔持而盈之〕 十 章 〔载营魄抱一〕十一 章 〔三十辐共一毂〕 十二 章 〔五色令人目盲〕十三 章 〔宠辱若惊〕 十四 章 〔视之不见〕十五 章 〔古之善为道者〕 十六 章 〔致虚极〕十七 章 〔太上,不知有之〕 十八 章 〔大道废,有仁义〕十九 章 〔绝圣弃智〕 二十 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二十二章 〔曲则全〕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二十八章 〔知其雄〕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三十 章 〔以道佐人主者〕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三十五章 〔执大象〕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四十 章 〔反者道之动〕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四十二章 〔道生一〕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五十 章 〔出生入死〕五十一章 〔道生之〕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六十 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三章 〔为无为〕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七十 章 〔吾言甚易知〕七十一章 〔知不知〕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七十五章 〔民之饥〕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七十七章 〔天之道〕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七十九章 〔和大怨〕 八十 章 〔小邦寡民〕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 ~一章(45)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二章(4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三章(4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四章(48)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六章(50)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5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十章(54)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是为玄德。十一章(5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二章(5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三章(5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五章(59)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

2. 【古文的赏析】

《要做则做》的译文:年轻人每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总是说:“我不会做”.这种说法实在是太不对了.凡事只要去做也就学会了,不做又怎么能会呢?还有,有些人每当要做一件事,就总是推脱说:“姑且等到明天再做吧!”这种想法也是非常错误的.凡事要做就做,如果只是一心拖延,那就会耽误了一生的前途啊.我们家族中有一位钱鹤滩先生曾作过一首《明日歌》,非常好,我顺便把它抄写在这里:“一个明天啊又一个明天,明天是多么多呀!我们这一生如果只等明天,那么一切事情都会被白白耽误了.世上的人都苦于被明天所拖累,一天一天,春去秋来,不知不觉晚年就要来到了.每天早晨看着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着太阳向西边落下去.日子就像这流水和夕阳一样日日夜夜地流转不停.就算能活到100岁,又有多少个明天可以指望呢?请各位都来听听我的《明日歌》吧。

3. 【古文赏析方法】

一我认为是这样的(我自己就是这样写) 1.可以先将整首诗完整地翻译下来 2.把每句的描写内容及所表思想写下来 3.对古诗中个别字进行炼字(所谓炼字,就是将古诗中个别用地特别准确的,特别能反映主旨的,或特别生动形象地揭示思想意境的具体地赏析出来) 4.联系以上你所做的,疏通整首诗的成功之处以及值得借鉴的地方 5.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赏析完整首诗的感受以及获得的启示 这就是我赏析古诗的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啦~!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