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8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哈尼族节日较多,境内比较盛行的有“十月年”、“埃玛突”、“惹L扎”,俗称哈尼三大节。
1.“十月年”:是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一般过节三天,每年夏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至属马日为节期。节日期间不推磨,不舂碓,不生产,不许把山上的青枝绿叶子带回家里。家家户户都要杀猪杀鸡,做汤圆,舂粑粑,敬天地,献祖宗。出嫁的姑娘要带着米酒、粑粑、猪肉、鸡蛋等回娘家拜年。节日过后回婆家时,娘家要送上一只猪腿,表示对亲家的回敬。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请客吃饭,互致节日的祝贺。青年男女邀约上山,弹三弦、吹巴乌、对山歌、谈情说爱,寻觅知音。
建国以后,许多与汉族杂居的哈尼族,如境内东部和西部地区,已经不再过“十月年”,盛行过春节。但地区边远,哈尼族比较集中的黄草岭乡、俄扎乡、沙拉托乡等地过“十月年”的习俗仍很盛行。
2.“埃玛突”:俗称“长街宴”,意为祭寨神。境内以豪尼、白宏、罗缅、阿邬、罗碧等自称的哈尼族在春节前后过“埃玛突”。“埃玛突”一般是在村子的上方,选择一棵挺拔的大树进行祭祀,整个祭祀活动,由“咪谷”主持。“咪谷”需经村民选举,必须是夫妇双全,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品德良好的男性老人担任。祭祀时要杀一头肥猪,一只大公鸡,并将一背篓黄糯米饭供奉在树下,众人叩头,“咪谷”则念:“祭寨神,保平安,逢凶化吉,消灾免难”。小孩在一旁敲牛皮鼓,祝愿全村吉祥幸福。祭毕共同就餐,然后每家分一点猪肉带回家去祭献。“埃玛突”一般过节三天,不事生产,男女青年邀约串山,寻找对象。村里的小孩身背小蛋笼,内装五彩蛋,到处玩耍。节日的最后一晚,全村男子都要到“咪谷”家门前的场地上摆长街宴,边吃边唱,共致节日的祝福,哈尼族称这节日之夜为“埃玛支拔多”。席间由“咪谷”领头,同唱古老的哈尼酒歌。村里新生男孩的人家,要特意献上一壶米酒,向长者报喜,祝全村幸福。
3.“惹L扎”(又叫“L扎扎”),每年夏历六月的头一个属狗日至属鼠日过节。节期各村都要立磨秋,杀牛祭祀。节日前,村里要选出一个叫“倮突”的人主持祭祀。在村边的磨秋场上,由“倮突”开刀杀牛。牛头牛脚归“倮突”,牛肉按户平分。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舂粑粑,煮糯米饭,喝闷锅酒,三天之内不事生产,男女青年上山唱山歌、找对象,村里村外,一派欢乐景象。新街镇、牛角寨乡、胜村乡、攀枝花乡、黄茅岭乡的哈尼族,节日期间有摔跤比赛的习俗。
此外,哈尼族还有“莫埃纳”、“合什扎”、“扎勒勒”等节日。“莫埃纳”在哈尼语中是歇一歇,过过节的意思,每年夏历五月初五过节,节期家家户户都要杀公鸡,染紫色、黄色糯米饭祭献犁耙、锄头,用青草包一包糯米饭喂牛。“合什扎”即“新米节”。各地节期不一,一般在每年夏历八月新谷上场以后过“合什扎”。过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舂新米,杀鸡请客,互庆丰收。“扎勒勒”相似于汉族的过冬。节日期间,各家各户都要舂米磨面,做汤圆祭祀,并在门头上插上一束马樱花,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彝族,哈尼族有哪些节日风俗?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届时,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关于CorelDRAW10与CorelDRAW9的问题~?急~~ 问题出在9身上,如果你用的是汉化的9,就好解释了。
9的汉化是国内的一个公司做的,做完后就有这个BUG,前后不兼容。正常高版本能兼容低版本,但9版本的文件在任何高版本中都打不开。
奇怪就奇怪在,这个版本不知钉何成了大家都喜欢的版本,大量使用。网上据说有一个9的补丁,可以打在高版本上,用来兼容这个极特殊的情况。
我用的是12,你自己找找看看吧!

哈尼族的节日有哪些 新米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母亲节
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便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一种传统性的节日。
老人节
哈尼人素有敬老爱老的传统,在老人节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传统服饰,用独特的舞蹈和丰盛的酒宴为村寨中的老人庆祝节日。
2009年8月2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么新寨的哈尼族姑娘在为村寨中的老人 *** 。 当日,是哈尼族村寨一年一度的老人节。
2009年8月2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么新寨的哈尼族小伙背着村寨中的老人串寨喝酒。当日,是哈尼族村寨一年一度的老人节。

哈尼族的民族的节日习俗 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中国的云南西南部等地,是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一个山地民族,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接骨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有十月节(新年)、六月节(吃新)、波突(祭山)、祭母节、认舅舅、阿巴多(恋爱歌宴)等民俗节庆,其丰富的饮食文化与节日文化相映成辉,构成了独特的哈尼风情。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制时,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捂沤一昼夜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均呈紫红色,喷香异常而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   哈尼族还有一道奇肴叫白旺,是用生猪血、羊血、狗血制作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爱尼人称之为阿压马捏。以刚宰杀的猪、羊、狗鲜血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等佐料,不失时机地迅速搅拌而成。此菜看着怕,吃着香,味道醇浓,麻辣可口,被列为杀猪宰羊期间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热诚待客的佳肴。   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善于用发酵的黄豆掺合豆杆灰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豆豉,几乎每餐都用以佐餐,吃法尤多,被称为哈尼味精。用其调制的雀肉松酱,鲜香无比。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每季4 个月。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一个是十月年,一个是六月年。十月年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的日子,历时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届时,每家杀一只大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家庭每个成员吃一块,出嫁的姑娘不得食。到第三天时,每天下午都要举行盛大的资乌都活动,即全寨人同饮团结、幸福的酒。全寨分为三组,每组轮流一天作东,日将偏西,当家男子在锣鼓声中,将美味佳肴以及高粱焖锅酒端到街心,顺序摆在早已铺好的长蔑笆上。有的大村寨的筵席长达百米,各户当家男子围席盘脚就宴,各家各户争相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莱,按规矩边饮边舞。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逢节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阿巴多是哈尼青年互相表示爱慕,体现智慧、比赛烹调技术的酒节。多在农闲举行,由一村的小伙联合邀请邻村的姑娘参加,人数对等,一般在二十人左右,人夜宴会在一间大屋举行,男女相约配对入席,菜肴丰盛,必有一只煮公鸡(上面放着两枚鸡睾龙和一只活螃蟹)。彼此敬酒对歌,相依相伴,直到天明。临......>>

哈尼族过的是什么节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S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L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L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
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
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节期不定,习俗: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三朵节:二月初八,习俗: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一月十五日,习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刀杆节:二月八日,习俗:上刀山、跳嘎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春节,习俗:沐浴、交友
***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阿昌族
会街:九月十五日,习俗: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基诺族
祭大:三月,习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独龙族
卡雀哇:腊月,习俗: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爱伲族
耶苦扎:六月,习俗: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3]。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

哈尼族最隆重的节日 “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哈尼族过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卡多”、“尼”、“碧的”等自称,他称20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