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中保持自己吟唱的节奏——读精神分析三、四章感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前几日看了陈传兴导演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北京四合院的结构模式展现叶嘉莹先生坎坷坚韧仍不渝追寻初心的传奇人生。

其中我印象较深的是叶先生一个对苦难的态度——人在苦难中要保持自己吟唱的节奏。是啊,她十八岁母亲去世,自己怀孕时丈夫把她丢在医院门口羊水流尽差点儿丢了性命,后来丈夫又坐牢,在五十岁时,女儿女婿双方出车祸死亡,似乎人生中该经历的大灾大难她都经历了,但是叶先生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从容坚韧乐观的面着。

昨天晚上我听到两位老师阅读段落时产生了一些共鸣,让我立马想起了叶嘉莹先生对人生的理解,对苦难的态度,读世界的乐观。

在阅读《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神经症的部分,并对自己完成了深度的整合,这种整合的快乐溢于言表、趣味无穷。

在我前半段的人生里,我不断的逃离自己的故乡,不断逃离我熟悉的城市,我苛求自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内心冲突不断,我始终没有逃脱我与母亲的纠缠,到最后,相居在一室,我恐惧走出自己的房间;和母亲分离后,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我拥有了从从半空中落到地面的踏实感,完成了从索取到自我努力挖掘的蜕变,就像颖杰老师表述的,我的身体停驻一室,但我的灵魂获得了自由,像撒欢的在草原上奔跑的孩子,迎着朝阳,闻着青草的气息,土壤的野性,为数不多的野花,偶有奔跑的骏马,甚至一些打猎归来的牧民们,我虽然还是两手空空,但是我已经不恐惧了,我知道只要我不断地练习,我早晚都可以打下一只猎物回来。

生命的体验如此重要,我终于可以在阳光下尽情的做我自己,我不需要成为多么富有的人,我不需要成为多么成功的人,我允许自己懦弱,允许自己做个普通人,我允许自己做我自己。

就在前几天,我刚刚对自己整合完成的时候,远方的阮同学神奇般的发给我《心经》,她让我读一读。我没有犹豫,没有怀疑,甚至没有思考,我立马读起来,每天读十遍,大约到第三天的时候我竟然可以背诵下来。当我背诵下来的时候我发现,那句耳熟能详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呵”,竟然变慢了;我顺着这个觉察,继续诵读,在跑步的时候诵读,在间歇的时候诵读,我发现它变得越来越柔软,越来越不像《心经》,越来越像一个陪伴我的快乐的口诀,越来越像水,它温柔细腻,连绵悠长。

在诵读《心经的》的过程中,我每天坚持5公里的跑步,也不那么执着了,我可以允许自己停下来,我感觉腿有点儿疼,我告诉自己我休息三天吧。可是三天之后,我依然没有要开始跑的意思,但是身体不愿意了,似乎有种热情往外流淌,于是我去跑了20公里。这个过程太享受了,身体和灵魂都得到了一种无比快乐的自由,非常的释放。

回来之后,我测了一下体重,在一个月的奔跑中竟然奇迹般的减重了十斤。我品尝到了成长的快乐。关于减重的逻辑,在阅读自恋人格的时候,有一个觉察:

以上都是我对阅读《精神分析》中有点儿像读小说的原因,因为我看到的都是我自己。颖杰老师说,这本书要把重点放在边缘型人格障碍,还是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这才是咨询师应该有的视觉,看见别人。

第84页第一段。

记忆是不准确的,而且容易容易产生误解。在一次群内讨论的时候,我把这个教育错误当成了咨询工作之一。而在这一次我却把这“精神病性患者的感受并非来自潜意识,而可能根本没有形成体系”, 错误理解成 “ 没有形成人格结构 ”。好在我请教颖杰老师,及时清晰了南希的写作思路。

不仅回答了我的问题,也给我一些专业视角的阅读体验,这是很受用的。我对精神性病人格结构的理解,只是从现实检验能力等单维度做出了判断,说明我对这书的理解还存在着狭隘的视角。这可能是跟着大家一起读书的好处,可以学习更为深刻立纲切领的阅读视角。

包括颖杰老师在分享自己的案例中,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来访同时找了两个咨询师,颖杰老师果断的终止合作,这种对待专业态度的真诚让我尊重和敬仰。

甚至在阅读过程中,颖杰老师也把南希对咨访关系的 清晰界定 专门作出说明,重要的是设置的意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清晰边界也一直是我的议题,不仅使咨访关系的议题,更是人生态度的重大议题。我在原生家庭和母亲纠缠很厉害,结婚很长时间我的衣服都是我母亲在清洗,她觉得我老婆洗的不干净,现在想起来都是很好笑的事。

自从我跟母亲分离后,成长算是挺快的。就在今天早上我老婆提出了她的诉求,她不仅要陪伴我成长,她也需要自己成长,以后每个星期要拿出半天时间去徒步,去看看那些花花草草,她有独处的需求,而不仅仅是陪着我看我喜欢的东西。

我自己享受到了边界感带来的成长,也越来越支持老婆对边界感的界定。每个人生而为人,都有追求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我尊重她的选择。以后她自己早晨去徒步,我就安心在家照看孩子。

最后,我听到颖杰老师在案例分享的时候,说到来访自己的 用力 很重要。当我听到“用力”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的内心咯噔了一下,有很深的碰触感。我觉察一下为什么呢?

曾经的我是什么都不用力的人,憎恨我父亲除外。不管什么事,一遇到挫折就放弃,总觉得挫折的背后是虚空,是无意义感,是一个不敢面对的真实。

但我现在整合了,蜕变了,变成了一位在草原上奔跑的少年。我可以允许自己慢一点,但是我会坚持用力,坚持持续奔跑,我可以从朝阳走到落日,因为在徒步中我已经走过很多次,我可以接受命运的挫败和无助。

我很喜欢的一个朱老师说过一句话“ 每个人走的路,他人无法替代,这便是命运的一部分 ”。我坦然接受我的命运,在我喜欢的这件事上用力坚持就好了。

命运以前不负我,以后也不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