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成语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问题一: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有什么出自哪里 愚公移山―― 出自《列子・汤问》
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亡羊补牢――出自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
杯弓蛇影――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
不得要领――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传》
抛砖引玉――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尔虞我诈――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班门弄斧――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大笔如椽――出自《晋书・王传》
打草惊蛇――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雕虫小技――出处《隋书・李德林传》
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问题二:出自中国古代寓言成语有哪些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问题三: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立竿见影lì gān jiàn yǐng
[释义] 立起竿子马上就可以见到竿的影子。比喻立见功效。
[语出]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你说你莲花化身;清净无为;其如五行变化;立竿见影。”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立;不能写作“利”;竿;不能写作“竽”。
[近义] 马到成功 立见成效
[反义] 旷日持久 劳而无功
[用法] 用于比喻事物见效很快。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问题四:有哪些成语是从古代寓言故事中演变过来的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
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
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
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
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
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
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锦还乡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传》
庆远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为从事中郎.武帝受禅,
封重安侯,位散骑常侍,改封云杜侯.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饯於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始武帝为雍州
,庆远为别驾,谓曰:「昔羊公语刘弘,卿后当居吾处.今相观亦
复如是.」曾未十年,而庆远督府,谈者以为逾於魏咏之.
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再因“为人不忍”错
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而项羽面对秦
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
念.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
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
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人人
羡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这些都
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
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
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
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 *** 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
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
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
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 *** 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
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
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为虎作伥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
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
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
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