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寓言二则》中的潜入思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寓言二则》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选编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则寓言。

寓言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一个故事,从中告诉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在文本解读时,我们重点从分析矛盾的角度,作为这篇文本解读的策略。

《亡羊补牢》从分析矛盾的角度切入,该如何解读呢?我们会发现,在整篇课文中,其中一个字出现的频率最高,“窟窿”出现了五次,正是由于羊圈出现了一个窟窿,那个人没管他,才不断丢羊,后来,他听了邻居的建议,堵上窟窿,从此不再丢羊。

《亡羊补牢》的寓体是羊丢失了,那个人接受了别人的劝告,修理羊圈,羊就不再丢失了。

寓意是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

《揠苗助长》从分析矛盾的角度可以找出浅层矛盾和深层矛盾,浅层矛盾是这个人的动机,是希望禾苗快点长高,结果禾苗枯死,深层矛盾是我们要顺其自然,否则就会违背规律。

《揠苗助长》让宋人为了使禾苗长得快一些,就把禾苗拔高,结果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

寓意是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寓言思维的特征之一是:主题先行。

作者目的是想通过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是先想好寓意,然后再编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

语言思维的特征之二是:寓意于象。

《亡羊补牢》故事中的象在哪里?象在情节中,在环境中,在人物中。故事中,首先羊圈有一个窟窿,而且外面有狼,所以杨才会丢失邻居,曾经劝告过他,让他把羊圈修理一下。

寓言思维的特征之三:刻意夸张。

寓言故事都用了夸张的手法,故事情节夸张,故事主人公的想法夸张、做法夸张、结果夸张。

比如《揠苗助长》中宋人作为农民,应该知道禾苗虽然长得慢,但是你慢慢长高,最后结出果实的,怎么会有禾苗长得越快越好的夸张想法呢?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目的是为了揭示故事中的寓意。

寓言思维特征四:象大于意。

学习完寓言两则,我们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深入的了解故事中的寓意,更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寓言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