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的重要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3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古代,读书能改变人的出身命运,读书能让一介穷书生走向人生巅峰,走进仕途,顺利地还可迎娶白富美。所以会有寒窗苦读十载。为了读书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古有孟母三迁为孟子,李白铁杵磨成针鸣鸡起舞等典故。

  现今21世纪,新时代的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物质基础不断进步,精神世界却经不住任何的抗击打。古人为何能有风骨。现代人为何会容易焦虑不安。浮躁?

      如果你问我:"读书的意义在哪"?我想给以下几个例子。

      中国科学院 95岁的女院士,叶叔华,这位留着齐耳短发,衣着朴素的、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她是中国天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有着"北京时间之母"的称号。

      11月2日,叶叔华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论坛上参加了好几场活动。她飒爽的发言和认真"听讲"的身影。叶叔华院士的经历,就是一部典型的、不断冲破社会束缚的"女性读书奋斗史"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华,8岁的叶叔华随家人从广州迁居香港。为了获得上学机会,叶叔华又只身回到广东。

    她在两所中学里辗转完成学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山大学的数学天文系。叶叔华喜欢文学,中国古书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士大夫思想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她的性格。祖国遭遇的战火和屈辱。则使得投身报国成为她的必然选择。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她和丈夫从香港到南京、并向紫金山天文台求职。然后紫金山天文台只招一名男性。

    叶叔华当即给台长写了封信,质问为什么只招男性,并一口气列举了五大理由为自己抱不平。可想而知,台长当时因为这封信而带来了多大震动。最终,叶叔华如愿进入了当时的紫金山天文台所属的徐家汇电视台,成为一名女性工作人员。

    叶叔华院长的个人成长历程让我们明白求学的重要性。最后成为打破了"天花板"的女科学家。

    第二个人物今年36岁的华裔女市长吴饵,打破了波士顿200年来男性做市长的"传统"由于文化传统、人脉资源、以及性格原因,华裔在美国从政的比例不高,在亚洲人种中,干不过印度裔。

    因此,吴饵的成功格外令大家振奋。

  事实上,吴饵得票率高达63%,无论个人背景,还是施政纲领,她都得到了主流社会的认可。吴饵出生在中国台湾移民家庭,是4个兄弟姐妹最大的一个。吴饵的祖父母在49年前后从大陆赴台。

  她的父母则在1982年从台湾移民美国,在芝加哥落地。吴饵的父亲考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研究院,母亲在社区教中文。

  由于刚到美国的时候,父母的英文都不太好,吴饵从4、5岁起就为家庭担任翻译,以及填写各种政府要求的表格。

    80年代的美国不是一个很具包容性的地方。吴饵被同学嘲笑她午饭盒里的米饭和炒菜,朋友们也会取笑吴饵父母说中文时的口音。

    如同80年代那些白手起家、谨小慎微的第一代移民,父母对吴饵的期望是好好学习,找一份稳定而丰厚的工作,最好是按部就班的医生,遇到事情尽量忍耐让步,不要招惹无关生存麻烦。

    吴饵从小就是优等生。

    18岁获得总统奖学金,高中修读大学基础课,SAT和CT双双满分,还是数学社区和校乐队成员。此外,她的中英文皆为母语水平,法语和西班牙语是商务级。

  以上两位在科研和从政方面有深造诣的女性,都是深知读书是成功路上不可缺乏的环节,所以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为自己未来的成功拿下了敲门砖。如果不读书,我们很有可能被拒之门外。

        而普通人,好好读书可以谋求一份工作,能够让你在面对社会内卷有一份谋生文凭,有一份不为生活苦恼的手艺和技艺。

      好好读书,可以使你遇事冷静,有思想,有智慧。可以成为你不断前进的动力,生活有向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