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食住行浅谈传承文化(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5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开始,有着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从上古神话到人文民俗;从华夏炎黄到四大发明;从四书五经到琴棋书画。

我们的祖先充满智慧,《汉声》杂志的创办人黄永松先生说:“他就像是伟大的巨人,我们可以坐在他的肩膀上,高人一等。但是,我们一定要爱他,我们一定要了解他,一定要认识他,不然我们站在地上只有三寸丁而言。我们的时尚文化就永远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走”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制造工艺,许多让现在的生产技术都望成莫及。比如《天工开物》、《考工记》、《齐名要术》等等。涉及工农制造各个生产领域。其中的很多技艺因为市场需求少而从事的人越来越少。如果那些传统文化不寻求新的出路,也许传到我们的子孙时我们就只知道麦当劳了。

但是祖先的很多文化在慢慢流逝。我们需要传承的太多太多,我从衣食住行举几个例子简单介绍一下。(古人的文化习俗十分复杂,在这里只能简单的介绍归类,至于每个朝代变化的特点都是不同,就不能异议描述。)

首先,介绍的是衣。

在中国,也许是朝代文化更替频繁,也许是文化民族多样,现代人都没有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的风俗。哪怕是在一些固定节日也这个的习惯。

在韩国,成婚,节日的重要的日子他们都会穿着韩服。(韩服,亦名朝鲜服,是源自汉族、传入朝鲜后经个性化修改的服装,)而在日本,穿着和服则更为稀疏平常的一件事。

虽然很多少数民族保有自己的传统服饰,但在中国人口众多的汉族却丢弃了汉服。

据调查汉族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饰的古老民族。

汉服 ,是指自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一直到满军入关这段时间汉民族所穿着的衣裳。

在满洲入侵中国之后为了从思想和文化上来奴役中国人,让汉人剃发易服,从而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汉服在中国消亡。而如今的旗袍则是据满族服饰改进而来。

汉服的款式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

“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

“《礼记·深衣》有云:深衣“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关于深衣的形制,从东汉经学家郑玄始至当代学者,历来诸家聚讼不已,存在的主要分歧是“续衽钩边”的问题。

历代儒家学者但凡学有所成者,都对研究深衣形制十分有兴趣,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宋代大学者司马光的“温公深衣”(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研究的“朱子深衣”,明代黄宗羲的“黄梨洲深衣”,清代学者江永的《深衣考误》和任大椿的《深衣释例》。

朱子深衣

汉服中深衣的一种,为礼服,多用于祭祀等场合。结构特点为: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

江永深衣

上衣用布二幅,共二尺二寸;两袖(即袂)各用布二幅,共用布四幅。袖口(即袪)一尺二寸,袖肩用布二尺二寸。因此两袖的前端下面,因斜裁的关系而成为半圆形。襟分内部和外部,两襟相交,便成方领。

“上下连裳”制还有包括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藕荷色褙子)

(绢袍、绢中衣、印花纱衣、刺绣绮腰带。)

在现代汉族传统服饰复兴的过程中,还出现过一种广义的深衣概念,即应用了深衣篇的“被体深邃,故称深衣”的记载,将所有符合这一条件的传统服饰都称为“深衣”,如下图所示。

广义深衣 包括

曲裾袍 ,(向后交掩的曲裾,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绕到背后。)

直裾袍 。(其短者谓裋褕,衣襟裾为方直,区别于曲裾。)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

曲裾

它的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

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

(秦汉时期)

(西汉曲裾袍)

直裾

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

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为深衣的主要模式。

(楚直裾)

(东汉早期直裾袍。白色绢贯头衫,“红地印花茱萸纹”直裾绢袍,“绿地长乐明光经锦”袍边,“宜子孙云气动物纹”印花绢腰带。)

“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

“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

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冕服

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主要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服用的礼服。

玄端

古代中国的黑色礼服。用布十五升,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被称为“玄端”。

“襦裙”制

“襦裙”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主要有齐腰襦裙、齐胸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专为女子穿束。

齐腰襦裙

(隋代大业年间鄂地女子。头梳双髻、内穿圆领小袖绢内衣、外套交领右衽宽袖纱上衣、长裙、腰束宽带、足穿笏头履。)

齐胸襦裙

(唐朝。蓝色花草纹上襦,粉红地花鸟纹长裙,黄地红绿花鸟纹帔子.)

对襟襦裙

(武周时期。红地团花联珠纹锦半臂,印花绿绢上襦,红纱罗长裙,缋画纱帔子。)

中衣

随着朝代发展,又逐渐形成中衣。中衣又称里衣,是汉服的衬衣,起搭配和衬托作用。多为白色,主要有中衣,中裙,中裤,中单之分。

将深衣作为民族服饰推广

先秦经典《礼记》中深衣篇的“被体深邃,故称深衣”的记载,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深衣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因此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中华地区汉族的服装来推广,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

但复兴深衣不能忽视变通与创造,不能墨守成规。因此将所有符合“被体深邃,故称深衣”这一条件的传统服饰都称为“深衣”,做为广义深衣概念。让华夏民族服饰能更好的传承。

汉服以宽大而遮蔽避暑,且走动起来汉服习习生风。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深衣、汉服中衣以苎麻面料做成,吸汗。宽大的深衣、汉服遮蔽日光直接照射,所以,比裸露着还应该更凉爽,且不伤害皮肤;衣服并非那么紧得贴在身上,中衣与汉服外衣之间空隙较大,就像暖壶胆中的中空一样起降温作用。

借鉴日韩民族服饰的发扬

日本和服,韩国朝鲜韩服,都是中国流传过去。但是他们传承和发扬了。并成为特色,甚至还受到中国现在年轻人的追捧。(有些装束复原出来,甚至许多人大呼是韩服,和服。)

我们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道路还很漫长,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足够了解,了解了才能取长补短,让古今衔接。脱轨的历史文化始终是无法融入现代社会。

在这方面日本,韩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

举个例子,制作汉族传统服装的面料夏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因麻布常用于夏季衣着,凉爽适人,又俗称夏布、夏物。经过独特的汉族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夏商周以来就用于制作丧服、深衣、朝服、冠冕。

但是现在由于穿着传统服饰的习俗的流失,而传统制作夏布的幅宽较窄,现在多于茶席之上。但若找不到更多的用途,若没有更好的设计,夏布也很难大批量生产。很多我们制造的优良布匹,都是出口给国外,而本国却没有把其发扬。

(日本进口苎麻麻线及夏布制作的和服)

而在日本,年年都会有茫茫白雪之上,铺满了淡彩夏布布匹,仿佛在草原上的道道彩虹。在日本夏布流传过去之后,他们充满智慧的发明了雪晒。这是利用雪在阳光照射下蒸发时产生的臭氧的漂白作用,可以出去多余染料,解开缠绕的线条,使织物变得蓬松。

(雪晒,和最后织出的布匹)

附:

下图列举一些现代改良的汉服和复原的古代汉服,我想如果现代制造的民族服饰都能如此内敛精致,大家也都会乐意去穿着。

(改良后的现代汉服)

(东汉时期女子。亲身之衣外加曲领衣,次加锦缘之衣,再加素纱单衣。行动时如揄流波,静立处似蒙轻尘。眇眇忽忽,如神仙之仿佛。)

(南朝乐师)

(魏晋十六期。襦裙。绢中衣、经锦缘绢襦、印花纱衣、纐缬绢裙。)

(印花绢上襦,忍冬莲花纹印花绢短围裙,纱长裙,树纹锦腰带)

资料多为百科搜集,非专业人士,如有错误请纠正。

装束图多为中国装束复原小组图片 @装束与乐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