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说,我们不缺钱,就是缺女儿对我们的关爱?你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父母说,我们不缺钱,就是缺女儿对我们的关爱! 我们该怎么办?

我还是说一下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吧,我女婿,2008年从浙江建德某中学毕业,来到湖南大学上学,跟我女儿是同班同学,经常来家里吃饭,这些年我基本上都见证了他的成长!

本科大学4年,每个星期天的晚上8点给他爸爸妈妈打电话,基本上都能做到,实在忙就是改半个小时再打过去,从未间断。

研究生3年,天天电话半小时,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2015年参加工作,就是天天视频或电话,有98%的概率,基本不间断。

对我和老伴也挺好的: 每年去外地游玩3次以上,周边地级市经常去,五一、国庆、过年就带着我和老伴去他家过年、游玩。

每次跟他们出门都是他们照顾我们: 开车、导航、定宾馆、吃饭等等,我们都不要操心,跟着走就行了,孩子情商还可以。

他爸爸妈妈也对他儿子的表现特别满意,特别相信、理解儿子,女婿毕业时,我要他果断回浙江。不要离开亲人,当时他也犹豫: 一边是他热恋的故土,一边是他相爱的有情人。

这时女婿爸爸妈妈打电话给我们,在湖南工作,儿子交给你们,放心! 这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我也下了决心,如果他们想过来生活,哪天都可以,我们本来就是相亲相爱一家人,不能让你们寂寞!咱们要开心快乐每一天。

很明显父母需要陪伴。很直白的索爱。

试问我们真的忙到没有时间去陪伴他们么,没时间一起吃饭,没时间通个电话,没时间一起游玩。

我们总是给自己太多借口,而忽略对他们的关心,是我们太自私,说不孝有点扩大打击面,可是没有对父母的陪伴和爱,你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懂爱。

小时候我们得到父母无私的爱,如果你有任何困难只要发出呼唤,只要娇滴滴的撒个娇,哪怕你是错的, 父母也会挡在你面前,毫不犹豫的扛下所有, 因为他们有对你浓浓的爱意。

长大后,无论你身外何方,有多么遥远的距离,他们都会想方设法了解你的动态,无时无刻不牵挂在心,因为那是他们心头中最最重要的牵挂。反过来当父母老去,步履蹒跚,满头白发,我们对他们的关心是不是足够。

每每看到街上老人孤单落寞的身影,他们一定是渴望关爱的,所以不要让自己后悔,不要给自己借口, 陪他们吃饭,陪他们聊天,带他们看世界的日新月异,教他们用手机聊天,付款, 努力让我们彼此陪伴,努力让彼此都不孤单。

很明显,既然能有此一问,就已充分说明你内心很纠结,对于父母的期望,很难做到无动于衷。

由你表述来看,对于父亲的指责,训斥,妈妈的“冷漠”,似乎是一直耿耿于怀,铭记于心,始终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哀怨,正如你说的那样,许多人的童年,都是在父母的训斥和指责中度过来的,有的甚至还挨了不少揍,如家常便饭一般,留存在终生的记忆中。

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早已经不以为然,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有些人,则难以释怀,始终解不开这个疙瘩。显然,你是属于后者,这与你个人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

如今,你已长大了,应该是明白了不少道理,也增长了不少见识,但唯独在对待父母这件事情上,做了糊涂人。父母是谁,不要忘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对于孩子们的爱,由于性格,理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他(她)们爱的不式会有所不同。或宠爱、溺爱,或严历、苛刻,或斥责、打骂,或放任自流。

但是,无论哪种方式,可以肯定地讲: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基于爱,基于期望,基于望子(女)成龙(凤)的目的。相信,你父母也不例外,别不承认,只不过是,你暂时被内心深处的阴影所蒙蔽而已。

所以,放下吧!选择原谅是对自己最好的解脱。要相信父母,对你并无恶意,只不过是爱的方式或有不妥,但毕竟陪伴着你一路走来,也一定付出了不少辛酸,没功劳,至少也有苦劳。因此,翻片吧!敞开心扉,去尽情地拥抱和关爱自己的父母吧!不要再让父母苦苦乞盼,望眼欲穿了。说句不中听的,如果父母真的有那么一天,孤苦离去,你一定会后悔莫及,抱憾终身的!

谈到童年伤害问题,几乎大多数人都有童年阴影,这是家庭普遍问题。

在过去,年轻男女结婚,夫妻对孩子的教育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少夫妻能做到像 钱钟书与杨绛那样高情商的父母,从小对孩子“用爱的教育”。

中国式亲子矛盾很大问题来源于父母无奈: 不知如何与孩子相处?教育子女是传统模式。父母不知该如何表达对子女的关心,家庭观念的偏见……

传统文化里父母“说一不能二”,父母并没有思考如何应对反抗心理的孩子,如果孩子不接受,亲子关系出现大麻烦。

因为没有反思观念的对错,缺乏理性思考能力,更不会换位思考,只是压迫子女接受。

童年的伤痛源于父母的冷漠 子女成年后缺乏爱的能力 父母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让孩子受到一些伤害,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小孩,大多心理恐慌,存在自卑感。

年幼时, 缺少父母的关爱,内心脆弱敏感,父母不会认为这种方式有错,大多孩子的童年阴影,差不多是这种环境下产生的。

成年后, 子女与父母相处冷淡,甚至有的人与父母相处好像是陌生人模式。

归根到底,受到伤害的人,成年后没有爱别人的能力,因为内心总对别人有防备,不想受伤任何伤害,心理学称爱的无能,

子女表现出的冷淡是:1、为了保护自己不要再受伤,存在反抗情绪(题主)。

2、没人真正帮助你去反思过往,心底找不出真正问题的根源。

(注:第2点也许当年父母之间存在予盾问题:比如:感情不和、婆媳关系、或者父母心底没有爱的能力,都会直接影响到对子女的照顾。说直白点,父母当时并不成熟,没有想过如何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

父母受传统家教模式的影响 父母是受棍棒底下的教育熏陶 父母同样受过伤害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家庭,我们的父母曾经也遭遇同样的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在父母认知里,“大家都是那样教育子女的,别人还是一样孝敬父母,为什么你就不行。”这种复杂且矛盾想法。

问题来源于: 父母在那种教育下长大,他们父母用那种方式教养他们的,所以说我们的父母同样是被摧残的受害者,同样受过原生家庭伤害,同样有童年阴影。

如果能站在这种角度换位思考,我们会慢慢理解父母。父母受生活环境、 社会 影响、文化熏陶、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

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并没有反思是否合适,没想过会对子女造成伤害,即使父母对爷爷奶奶有抱怨,会认为大家都一样。 说简单点,父母很无辜,也无奈,有环境的苦衷。

因此,作为年轻的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学会反思,不要对自己后代犯同样的错误。同时要原谅一下犯过错误的父母,想一下同样是童年阴影的受害者,同为年幼时期的弱者,原谅吧!

每个人需要成长 成为自己的教养者 走向自我救赎之路

自我救赎才能完成人生锐变,才会拥有幸福人生,抚慰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摆脱愤怒的情绪,对自己生活负责,成为自己的教养者,意味着客观地看待我们与他们的关系。

走出原生家庭的伤痛,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走向幸福的关键是自我接纳,去承担这种痛苦,找回内心的平静,所需要经历的关卡,正视而不是否定,是承担而不是回避,接纳自己的过程,意味着与过去和解。

武志红说:恨是人类的本能,爱却是一种习得性能力,想要拥有爱的能力,就需要自己后天不断去练习,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拥有爱的能力,去理解他们当时的所作所为,能帮助我们走出原生家庭的伤痛。

请记住,人摆正心态,是可以自救的。

(注:有些人无法理解,也许会认为是心灵鸡汤,但我认为自我救赎是解脱童年阴影的最好方法,人只有改变自己,才会去爱别人,否则人情冷漠会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悲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