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气大伤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赵老师,人每天生气会怎么样?”,最近老师们用嗓过度、声音嘶哑,赵老师正喝着温开水,抬头看了看我,笑着说,“我不知道人每天生气短期会怎么样,但长期,一定会短命!”,说到“短命”两个字加重了语气。我叹了口气,“教师就是要每天生气啊!”。平时总叮嘱自己不要生气,周五辅导学生写作业,在说了十次作业格式,学生还是做错时,向学生发了火。新学期开始2个月了,生气频率直线上升,这周每天至少生气一次。最严重的一次,向学生发火嗓子直接嘶哑了。学生在午饭时间将粉笔灰吹进汤里,一锅汤直接报废,发完火还要向学生说明自己为什么会生气,再告诫他以后不能再有这样的行为。生气是有惯性的,生气引起生理上的反应,人很难控制。一直默念“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但心脏还在加速跳动,血气上涌,大脑像浸泡在愤怒的情绪里,面部涨红,眼神锐利,走路时脚步自然加速,挥动手臂力量比平时大上几分,行为速度、敏捷性也加强了,只是理性减少了......写到这里感觉人生气时简直像一架战争机器,在生气后的一段时间里,总感觉被什么东西推着向前走,停不下来、静不下来。终于明白斗牛为什么喜欢横冲直撞了,因为气的!生气对身体的影响,百度了一下。呼吸急促,肺泡扩张,得不到休息;破坏免疫系统;心肌缺氧,心跳不规律;加快衰老速度,血管压力增加,氧气相对减少;减慢胃肠蠕动,发生胃溃疡......对身体的伤害是全方位的。每个老师都希望达到表面生气,但内心一点不生气的状态,那老师就轻松多了。但是人做出生气的表象时,身体各个器官就已经被调动了,最终还是会达到真生气一样的结果。随着学生成长,老师的演技一下子就能被学生戳破。

老师为什么生气?教师是一份斗智斗勇、劳心劳力的工作。学生从懵懂无知到心智成熟,需要成长;家长对教师从素味谋面到理解支持,需要磨合;教师对工作从一窍不通到得心应手,需要熟悉。

学生。教师为什么会对学生生气?学校按照社会规范培养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因为学生与社会规范要求的有太多不同。教师是按照社会规范成长起来的,往大了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有太多不同;往小了说,学生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也与老师有很多不同。不同产生矛盾、对立。教育是慢工出细活,教师要改变学生长时间形成的不良习惯和观念,那么教师就要长时间与学生不良习惯和观念作斗争,长时间的情绪积累总会有生气的时候。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生气的作用是树立教师威信并告诉孩子,“你犯错了,要改正”,其他就是情绪发泄和自我伤害了。我之前用的方法是降低生气阈值。平时与孩子们相处要微笑、友善,课下与孩子们玩耍,拉近距离,在我生气的时候,不需要特别大的情绪表现,只用严肃起来或大声批评。学生察觉到老师明显的态度变化就意识到,“老师生气了,我这件事做错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学生不怕你,减弱了教师的威信。但如果平时用严肃、大声和学生相处,当真生气时就得用更剧烈的情绪来表明“我生气了”。办公室经验丰富的老师教了我一招,跟学生强调“当老师停下来盯着你看的时候就表示老师已经很生气了”。这样达到了生气想要的效果,又无生气之实,上上之选,目前还在试验阶段。时间久了教师会发现,自己愤怒的情绪不会促成孩子的改变,好的方式方法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总会出现老师用任何办法都无法克制自己生气的时候。班上有个孩子叫平平,由于一些原因造成沟通和理解能力较弱。但平平很喜欢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有个调皮的学生叫程程,“教唆”(这里用教唆太过重了,打引号)平平去打其他孩子,平平以为有人愿意跟他一块玩就打了周围几个同学,最终班上打群架。班主任老师很生气,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件事,最终发现是程程爸爸在程程被欺负的时候让程程进行还击,去打别的小孩,小孩有样学样。竞争型社会,保护自己很重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说,“别人打了你,你就打回去”,但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对小孩性格影响是很大的。孩子有样学样,也会“教唆”(这里用教唆太过重了,打引号)别的小孩去打其他人。孩子从这件事上尝到甜头,将来成年在社会上就是大问题。

家长。教师和家长是最不应该对立的,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父母对孩子的爱,这里就不说了。对于教师,工作上,教师的工作是教学,教师希望班上每个孩子都健康向上、成绩优异;情感上,教师绝对是关爱孩子的,学生身体上任何不适,教师都会第一时间关注;教育上,教师是专业人员,进行过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学习,教师的教育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不会是错误的。从各方面教师都希望孩子好,从各方面家长都希望孩子好,目标如此一致,为什么两者还会有对立的地方呢?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家长会溺爱孩子,教师不会。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怕孩子受委屈,希望孩子永远快乐。但是孩子要成长,是会遇到挫折的,是要受委屈的,教师在孩子挫折的时候指导孩子走出挫折,成长起来。第二,家长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老师。最怕家长说的一句话,“我在家里把孩子都教育好了,还需要老师干嘛?”。现在讲究家校共育,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给孩子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孩子身上总能看见父母的影子。孩子成长背后不仅有教师的努力,也有家长的功劳。第三,教育理念不一样。家长和教师都有各自的成长经历,经历不同,三观不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会不一样。很多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学校学的都没用。工作上,专心工作,负责任的表现会被嘲笑为“老实人”;生活上诚信反而被骗,善良反而被欺。这是成年人在职场,在生活上的遭遇,而这群成年人正在为人父、为人母。与其说是家长和教师教育观念上不同,不如说是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不同。但教育先行,现在的孩子正是几十年后的社会公民,正是为了孩子以后生活的更好,为了以后社会环境的更好,教师还是要在学校教育孩子,诚信、善良、正直、认真......无论哪个年龄阶段,人都会朝着意志力薄弱的方向堕落,所以学校教育是高标准、高要求,拔得高了,孩子以后进入社会在思想道德上不会“落”得太厉害。成年人的思想一旦定型很难改变,教师和家长都是为学生好,大部分家长在和教师沟通后能达成统一战线,少部分家长和教师想法不一致,需要耐心磨合。与家长沟通注意方式方法,孩子都有优点,家长也希望看到孩子在学校好好表现。与家长沟通时要肯定孩子的优点,再针对孩子的缺点一起讨论,家长发现教师是真心为孩子好,也会支持教师的工作。家长和教师统一战线是对教师工作极有力的。孩子与父母一起生活了从婴儿期到幼儿期这6年,孩子的衣食住行全是父母给的,孩子不一定听老师的话,但会听家长的话。教师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孩子发现父母和老师是一条线上的,也只能乖乖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的。

工作。很多人认为教师工作就是一天几节课,其他时间休息,这是很大的误解。教师在学校基本一天是停不下来的,在学校最幸福的时间是给学生上课;最空闲的时间是写教案;最舒心的时间是学生安全回家后,教师关好教室门窗,走在回家路上。这周学校安排副班主任统计学生信息,先在群里发布通告,晚上9点部分家长没有填写,需要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第二天上午部分家长信息填写错误,也要一个一个打电话提醒修改。对面班主任老师说,“你才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冰山一角”。上个月包括我在内,连续三位教师喉咙嘶哑,咳嗽。坐在我旁边的老师一只手整理学生作业,一只手拿金嗓子喉片,嘴里说着周六加班的事。看着这个场景周围的同事都笑了。有时候学校的事情挤在一块,教师忙到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工作节奏太快总会有不好的情绪,这个时候学生的事,家长的事再挤到一块,生气是经常的事......

教师需要情绪管理,少生气。我不喜欢生气,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一直寻找不生气、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年人吵架比的是嗓门,嗓门不行就上升到武力。好在学生不会跟老师比嗓门,面对学生,要相信孩子是能够改变的,好的方式方法促进孩子的改变,而不是老师生气的情绪,到高年级孩子会逐渐明白老师再生气也不能把他怎么样,那时候生气就是伤己又无用的了。面对家长,沟通方式很重要,谁都不愿意自己孩子被说成一文不值。孩子肯定有优点,只是暂时有缺点,需要家长和老师的一同努力,促进孩子改变。如果面对实在不愿意沟通的家长,逐渐让家长意识到孩子的成长也需要他加入其中,老师的力量也不是万能的。面对工作,如果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那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能少生气,工作上的工作量也能减少很多。学生、家长、教学工作,三者环环相扣,相互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