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4

鹧鸪天·桂花原文: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红 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 通:栏)

鹧鸪天·桂花翻译及注释

翻译   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2「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3「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鹧鸪天·桂花赏析二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陈与义在《清平乐·木犀》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鹧鸪天·桂花赏析一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像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 宋代 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像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花,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花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花那样浓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鹧鸪天·桂花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由于 北宋 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一年之久。摆脱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纷扰,在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诗词作品: 鹧鸪天·桂花 诗词作者:【 宋代 】 李清照 诗词归类: 【宋词精选】、【咏物】、【写花】、【抒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