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公开课第二课《了解情绪》观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14

心理健康公开课第二课《了解情绪》观后感5篇

各位同学,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通过心理健康公开课,学习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心理健康公开课第二课《了解情绪》观后感5篇,以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公开课第二课《了解情绪》观后感篇1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做真人,学校要一点一滴的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尤其是班主任的教育。_月_日我有幸参加了望江县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培训班上方法老师从信心、希望、乐观、韧性四个方面给我们讲述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训一开始,方法老师通过轻松愉悦的现场互动,让老师们互相问候,互相鼓掌。老师们纷纷表示,这种活动方式很新颖,可以很好的释放教学压力,也可以增进同事间的感情。

培训中,方法老师就学生及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讲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心理问题辅导及心理障碍干预、教师压力管理、教师角色与家长身份、积极心理学与增进幸福的建议六方面内容。使全体参训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全面了解。本次培训采用讲解加体验的方式,有先进的心理学理论探讨,也有生动的案例解说,以幽默风趣、朴素真挚的语言,给参训教师们强烈的感染与引领。参训教师们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增长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方法老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多次和我们强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和学生有效的沟通。在学生面对失败的时候,要帮助他们积极的归因,多去鼓励他们,多一份关心,多一份谅解,多一份耐心。这也正如方法老师说到的语言可能是扇敞开的窗,也可能是堵厚厚的墙。如果说老师是花园的园丁,那么就让我们用心浇灌,静待花开吧!

心理健康公开课第二课《了解情绪》观后感篇2

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

心理健康公开课第二课《了解情绪》观后感篇3

1.不了解自己的情绪

在家长和老师的印象中3-6岁的孩子总是是开开心心的,有一点小事就很乐呵。但是小孩子在2岁左右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不仅仅是开心的,还有伤心、生气、惊讶等等。而有一些孩子在这方面就表现的偏弱,只能感受到开心生气,对其他的情绪比较木讷。

比如在我们情商课上,问到最近一周有没有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呀?他回答的往往是“老师你坐过地铁4号线吗?”然后和我说4号线都经过哪里,我问他“你是很喜欢地铁吗?”他回答是的,然后继续给我做地铁科普。

2.不明白他人的情绪

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感受很深刻,但是对他人的表情和言语理解的不是很准确。

比如有的时候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想过度的指责孩子就用温和的语气说“我们不扔玩具了好吗?现在一起收拾一下”但是孩子就可能没有察觉到家长是不开心的,只看到妈妈是微笑的,就认为可以这样做,于是就继续扔玩具。当家长耐心用完了,表现出强烈、非常严肃的表情时,孩子看到了这种表情才能理解。

3.用不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幼儿阶段孩子比较小,家长容易想到孩子不懂事,所以一些事情都会顺着孩子,就可能会忽略孩子的一些情绪表达方式。

比如家长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大发脾气,或者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说反话,“我不要了,我不去了!”或者有的孩子从来不说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用沉默来面对家长的问题。

4.难以调控自己的情绪

有的时候一些孩子也不太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压抑情绪、发脾气、逃避或者全听别人的。孩子的情绪得不到疏导,会觉得非常的不开心。

心理健康公开课第二课《了解情绪》观后感篇4

中学生正处于认识自我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敏感、脆弱,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但是又有极强的自尊心,这样的心理冲突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压力。由于中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他们在学业上的压力表现得尤为明显。

压力是压力事件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同伴关系的压力、经济的压力以及身心发展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件从而对中学生产生影响,而学习压力的影响在众多压力中尤为突出。

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无法满足学习要求的时候,内心平衡就会被打破,从而引起其产生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这时学习压力就出现了。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调控压力之下的情绪和行为,并且适当的压力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有促进的作用。但当压力超出中学生的承受能力后,就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当学生感到过大的压力时,极易出现生理上不适的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加剧、胸闷气短、肠胃不适、头痛、口干、出汗、尿频等症状。当学生处于生理唤起状态,体验到负性情绪时,他们的认知资源就会被占用,注意力更容易转移到体验上,进而阻碍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如果学生无法解决压力事件、缓解压力感,最终将导致压力久久不能释放。

心理健康公开课第二课《了解情绪》观后感篇5

1、让孩子感受到被家长关注

有些时候,孩子发脾气可能是为了博取大人的关注,那么当孩子提出疑问、寻求帮助时,家长就能够停下手中的活去专心回应孩子。

即使当下手头有紧要事情,也不要用敷衍的语气去回绝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等自己不忙的时候再去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样便可以很好的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认同,从而减少他们发脾气的次数。

2、情景模拟不同的情绪表达

一些孩子在面对陌生状况时会变得紧张慌乱,稍有不顺心便会情绪失控,这时家长不妨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情绪。同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做好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

3、用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些孩子喜欢以摔东西、不吃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又或是通过沉迷游戏、与家长顶嘴的举动来进行反抗。

如果当你的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时,家长不要急于唠叨说教,而是应该鼓励孩子用写或是口头说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在这个时候家长去过分的责备自己的孩子,那么只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更严重的打击。

4、数到100平复好心情再开口

给情绪一个冷静期,是孩子管理情绪的方法之一,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要先让孩子独自冷静下来,让他们数100个数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仍带着哭腔或大声吼叫,建议家长延长孩子的冷静期,等他们彻底平复后再开启对话。

5、让孩子承担情绪失控的后果

凡事都包容孩子的家长,极易使孩子有“只要发脾气目的就能得逞”的感觉,当家长试着狠心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时,孩子便可以很好的体会到发脾气所带来的坏处,从而才能学着去管理和克服自己的情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