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第一的是哪首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5-14
经典二胡十大名典排名第一的是《二泉映月》。这特受人推崇
二泉映月,良宵,听松,空山鸟语,寒春风曲,月夜,流波曲,病中吟,三宝佛,光明行,为中华传统音乐的瑰宝
第2个回答  2020-05-14
二胡是十大乐器之一,演奏的声音清脆,比较好听,我们所说的十大名曲,1,病中吟,2.月夜,3.苦闷之讴,4.悲歌,5.除夜小唱(即《良宵》),6.闲居吟,7.空山鸟语,8.光明行,9.独弦操,10.烛影摇红。粉丝们播放量最多的是空山鸟语,最好的也是空山鸟语。
第3个回答  2020-05-14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奏出来的曲子舒缓、明亮、有力,其中不少人都听过《二泉映月》,这是中国二胡十大名曲之一。除此之外,中国十大二胡名曲还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二胡十大名曲分别是:二泉映月、良宵、听松、空山鸟语、寒春风曲、月夜、流波曲、病中吟、三宝佛、光明行这十首曲子。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1、《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代表作,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二泉映月是20世纪50年代初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华彦钧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2、《良宵》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作者除夕与学生、友人欢聚时的即兴之作。1993年,《良宵》获得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颁发的“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全曲形象单一、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生动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3、《听松》
《听松》,又名《听宋》,是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的二胡独奏曲。
《听松》短小精悍,气势浩大,层次分明,构思新颖,旋律流畅,一气呵成,速度和力度倏忽多变,具有戏剧性效果。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4、《空山鸟语》
《空山鸟语》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初稿写于1918年,1928年才定稿。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这首曲子是刘天华先生十大名曲里技巧最难的一首。
《空山鸟语》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性的作品。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5、《寒春风曲》
《寒春风曲》是《二泉映月》的姊妹篇,同样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作品。此曲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根据中国音乐教育家杨荫浏研究的结果是华彦钧自己的作品。
《寒春风曲》通过对初春寒风的描绘,表达了被压迫者的沉重哀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表现了作者苦难坎坷抗争的一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6、《月夜》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同时也是他十大名曲中左手技法最丰富的一首作品。
《月夜》具备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描绘了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又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经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7、《流波曲》
第4个回答  2020-05-14
经典的二胡,当中排行第一的当然是属于二泉映月了,因为像二泉映月这样的曲子,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基本上都知道这个名字,虽然有的人没有听过这个曲子,但是他们都会知道这个曲子的作者是谁,而其他二胡基本上就没有人知道,论知名度只有二泉映月为大家所普及。
第5个回答  2020-05-14
二胡十大名曲是中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分别是:二泉映月、良宵、听松、空山鸟语、寒春风曲、月夜、流波曲、病中吟、三宝佛、光明行。这十首曲子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曲中二泉,即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阿炳)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家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人生。作者运用二胡五个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压抑悲怆的情调,继短小的引子后,旋律呈微型流动,恰似作者端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出现六次,它从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而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各种技法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挥发。此曲缠绵情深,如泣如诉,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深受喜爱。[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