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发展是什么时候进入鼎盛时期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03

隋唐时代,制墨更加受到重视,政府专门设官办制墨厂。当时有一个叫祖敏的墨官,最为著名,他制的墨,名闻天下。

当时墨的产地也由前代的扶风、隃糜、延州扩展到易水和潞州,这些地方不但产松木,而且所产的松木都很名贵,为制造上等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唐代制墨中已有多种颜色。据《唐书·韦述传》记载,韦述家里藏书丰富,全部都经他亲自点校,他点校时用的是黄墨。黄墨是用雌黄研细加胶合制的墨,多用于修改文稿或者点校图书。朱墨更是被当时徽州居民制墨家传户习,广泛使用,它是用朱砂研细加胶而成,但容易褪色。

唐末五代由于战乱频繁,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也随之转移。此后,徽墨雄踞天下,在制墨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墨模在唐代的制墨业中逐渐地普及。墨的烟料捣杵原来尽用人力,因为人的握力有限,所以墨模便应运而生。墨模的压力大,因此而制成的墨质坚实而耐用。

同时,由于墨模的出现,墨的形状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江苏丹徒的南朝墓葬中,曾出土一锭扁圆柱体墨,长3厘米,宽4.2厘米,厚1.9厘米,墨色纯黑,质坚硬,据分析可能是用模压制成的。当时的地方政府每年要向朝廷进贡龙凤墨四斤。

唐代制墨业空前兴盛,制作益精,名匠辈出,制墨中心从陕西地区扩大到山西、河北,其中以河北易州最有名。在唐末乃至历代各朝中最富盛名的制墨大师奚超,就是河北易州人。

到唐代已有专门制墨的著名墨工,如祖敏、奚鼐、奚鼎等人。

唐后期,奚超等人因避战乱迁居歙州,与其子奚廷圭以黄山松烟为原料,改进调胶、捣松等工艺,制出来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因而声名大作,并得到南唐李后主赏识,赐姓李,并封李廷圭为墨务官,李廷圭墨由此扬名天下。李廷圭所制之墨被大书法家蔡襄称为天下第一品。李廷圭墨实物已经见不到了,近代所称李廷圭墨都不可信。

宋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繁荣,文人学士对墨的需求量更为扩大。这也刺激了制墨的发展,墨的生产以徽墨为龙头,范围不断增大。

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辖歙、休、夥、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制墨业形成了家传户习的盛况,自此,墨便统称徽墨。徽州成为当时中国的制墨中心,徽墨也成为了墨中之精品,誉满天下。

宋代著名墨工增多,可考者达一百多人,如盛匡道、王迪、潘谷、常和、蒲大韶等。

宋墨在原料配制、艺术加工、种类品质上均较前大为提高和拓展。宋朝墨分两派,一是加龙麝助香的,一是不用香料的。潘谷、张遇属香墨派,王迪则主张不加香料的,保持墨的自然气息,因为他认为不加香料,墨也有天然的龙麝香气。

油烟墨的制作在宋代已经出现,据明罗欣《物原》中说:奚廷珪做油烟墨。油烟墨的产生绝非偶然,它与松烟制墨大量砍代松树造成资源的匮乏有一定的关系。石油烟作墨是宋代科技的一大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应该属于油烟墨的一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