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故事(20):你后悔了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九十年代初,改革大潮席卷整个中国大地,农民开始走进城市,走向全国。

小镇也不例外,人们开始出去打工,那时去大连瓦房店是小镇的主流之一,因为那边小铸件厂表较多,都是当地老板的小作坊,很简单,雇佣几个人就够了,虽然累,但是挣钱也多。

刘光海家里兄弟四人,他是老幺,人长的挺帅气,可是家里太穷了,一直也没娶上媳妇。他也是小镇最早来闯瓦房店的一员,年年外出,就为了攒钱好回家娶个媳妇。

刘光海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去瓦房店,身上带着五十块钱,坐火车转北京,经山海关到瓦房店,买双橡胶鞋后,手里还剩下有十三块八毛钱。如此算来他也来瓦房店五六年了,年初来,年底回山东老家。

在瓦房店,成家的单独租房住,没成家的住集体大院,男的一伙,女的一伙,刘光海就属于集体大院的光棍。

在这大多数是外地人,也有当地人在这种小作坊干活,只是很少,即使干也坚持不多久。

王红羽就是今年新来的当地人,按理说她的年龄跟家庭是用不着来出这个苦力的。可是偏偏就巧王红羽就来了。

二十一岁,一个梳着一条大麻花辫的俊俏大姑娘,有些害羞,白白的面庞有点婴儿肥,双眼皮,大眼睛,脸上有几个青春痘,很多年后大家都记得她当初的模样。

虽然不知道她因为什么原因来到了小厂,不知道她能不能长期坚持住,但是新来的姑娘,还是位漂亮姑娘,总是格外显眼。

重活她是干不了的,何况是新来的,男女搭配,她跟刘光海几个人成了一伙。

车间里三四十度的热气,男人们很多是光着膀子的,女人们穿得单薄,但是汗水浸湿了衣服,那女性的玲珑线条是藏不住的。

这种环境下让人很尴尬,也很容易产生感情,在刘光海村里的几个姑娘的撺掇下,刘光海跟王红羽好上了。

刘光海长得虽然有点黑,但是一点不丑,个子也高,他不傻,也知道碰到喜欢的姑娘要抓紧,毕竟自己已经32岁了,在接触中,王红羽感觉到了刘光海的真诚和热忱,还有刘光海村里的几个女伴做说客,总之,他们在一起了。

他们刚刚认识了不到三个月,就确立了恋爱关系,村里一起干活的都劝刘光海抓紧把王红羽拿下,把生米煮成熟饭,这样就稳妥了,毕竟他已经32岁了,而王红羽才二十一岁。他们相差了,十一岁,如果不把她拿下,可能注定还是要打光棍。

终于他们走到了一起,王红羽的家里也知道了这件事,家里人怎么会让她跟一个大自己十一岁的男人在一起呢,她当初来这样的小厂上班,本来也是跟家里赌气性质的权宜之计,而且王红羽的家庭条件不错,家里是不允许这样的结合的,怎么办?

村里一起打工的人劝刘光海领着王红羽回山东老家,先回去再说,这样家里一时半会就不会追去了,如果能生个一儿半女,估计就更好了,那时坐实了夫妻之实,想来王家也不会反对了。

在一堆人的攒动下,王红羽稀里糊涂的跟刘光海回到了山东老家,来到了小镇,他们期待的新生活在等着他们。

沂蒙山腹地深处的小镇,丘陵地带,再平常不过,看不出苍凉,也看不到希望,说不出的味道。在王红羽看来其实跟辽宁差不多,都是丘陵地带,所以也没有什么不适应。

刘光海前边的三个哥哥都成家了,只有刘光海与母亲住在岭上的老院子里,而且家里连个水井都没有,需要自己挑水。

看到儿子领来了这么年轻漂亮的儿媳妇,一家人合不上嘴,天天捧在手心里。婆婆对她也是发自内心的好。

一方面家里害怕王红羽随时被娘家人领回去,二来刘光海也确实老大不小了,所以急着生孩子也是正常的。

很快就有了儿子,随着儿子旺旺的出生,家里变得热闹起来。只是因为不到法定结婚年龄,又是抢生,所以王家交了罚款,

刘光海对王红羽更加好了,只是有些习惯王红羽不太适应罢了。冬天乡下人没处玩,很多闲人会去刘光海家的小屋打扑克赌博,因为他家屋小,比较暖和,在北方这是常有的事,大家习以为常,只是家里太小又太吵,多少个夜晚王红羽只能搂着孩子和衣而睡。

刘光海一直都喝酒,这点王红羽是早知道的,北方的汉子不喝酒的少,虽然知道这不是个好习惯,但是也很难改变。

孩子一周岁时,王红羽的哥哥果然找来了,哥哥看到王红羽的家,那简陋低矮的草房,屋里贴着熏黑的报纸,眼泪默默地就下来了,没人的地方他偷偷地擦拭着眼泪。哥哥说,家里这两年一切都好,顺风顺水,希望王红羽能够回家趟。

本来刘光海跟王红羽商量好了,等孩子大点着,一起回葫芦岛看父母,他们也会理解接受现实的,毕竟不能一辈子不回去是吧,毕竟那里有父母,有血缘关系,总不能一生不见吧。

既然哥哥找来了,总得要盛情款待一下,趁机缓和一下矛盾,刘光海也抓紧张罗了一桌好饭,毕竟是自己的大舅哥来了。

王红羽的哥哥无论有多么不情愿,可是已经这样了,能怎么样呢。

一夜无语,第二天王红羽的哥哥就打算回瓦房店了,哥哥劝王红羽跟自己回去,为此哥哥就差跪下了,求王红羽跟自己回瓦房店,不要留在这了。

王红羽眼泪下来了,她也犯难了,还有孩子,而且刘光海对自己不错,虽然穷点但总算是个完整的家,我一走就只剩下他们爷俩,这个家就算完了。

王红羽不明白,昨天还说的挺好的哥哥,今天怎么会如此决绝的要带自己走。哥哥眼泪下来了,他说:“实话说告诉你吧妹妹,你当时走了,就把母亲气的中风瘫痪了,父母这次让我来找你,父亲的班可以顶了,如果你回去,父亲的班就是你的,你不回去,家里与你就一刀两断了,从此天各一方,再无瓜葛,这不是气话,你的一辈子不能就这么毁在这啊,看看你那个家,想想父母,你可想好了。”

没想到家里发生了变故,也没想到父母如此坚决,可是现在是无论怎么都会回不去的,只等以后条件好了,有合适机会再回去一起跪求父母哥哥原谅吧。

兄妹二人撕扯了起来,哥哥说:“你想好了妹妹,今天你不走,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的,一定会的。”

王红羽哭喊着跪在地下:“哥哥啊,我的命我认了,我以后无论怎么样都不会走回头路的,告诉爸妈,女儿不孝不听话,让他么伤心了,今天我也把话说死在这了,无论今生怎么样,我生死不回头。”

哥哥带着无限的愤恨和遗憾走了,谁也不知道这真的是诀别,从此王红羽一直也没机会再回辽宁。后来父亲母亲相继去世,临死时留言不让通知王红羽,他们一生都没能原谅王红羽,哥哥嫂嫂也是又气又恨,嫌妹妹不听话,也没打算通知妹妹,那时也没有手机电话,从此再也没有过联系,不过此时年轻执拗的王红羽怎么会想到这些呢,她以为会有以后,会有机会求父母原谅自己,可是上天已经把她拒绝了。

日子还得要过,孩子太小,母亲年纪大了,也不能指望母亲给照顾孩子了,刘光海夫妇决定在家种地,等孩子稍微大点一起出去打工,种地闲暇时刘光海跟着建筑队干活,或进城挣钱贴补家用。

王红羽养了几头猪,还有兔子,她也要努力改变这个家庭,庄稼人的日子就是这么过得,一晃十多年,磕磕绊绊,虽然没钱,但是夫妻恩爱,孩子健康成长,一切都让王红羽觉得虽然苦,但是值得的。

刘光海还是那么爱喝酒,有点酒精中毒,对酒精有依赖,喝了酒就耍酒疯,然后就是睡觉,起初王红羽还劝说他,让他好好干,自己本来跟着他私奔,不被家人祝福,他这样更是被家人看不起,刘光海也曾试着戒酒,可惜都失败了,后来酒精依赖成瘾,也就随他了,几年的功夫刘光海满嘴的牙齿掉干净了,整个人脱了相,没点人样子了。

为此王红羽不知道掉了多少眼泪,想一起回东北求父母原谅的事也只能是不必再提了。

转眼儿子也二十多岁了,儿子旺旺早就不上学了,下学打工好几年了,刘光海也瘫痪了,不能喝酒了,也不能生活自理了,天天坐在轮椅上,还需要别人照顾 ,王红羽既要照顾他,还跟儿子一起在镇上的厂子上班挣钱。

村里最后一次划分宅基地,这次终于有刘光海家的了,本来有点积蓄,可是刘光海这样,已经把家里的钱都花没了,王红羽到处借钱,在几个大伯哥的帮助下,终于把房子盖好了,可是却欠了一屁股债,怎么办?

这时大伯家的侄儿在国企上班,已经是项目经理了,从小刘光海在外挣钱回家都没少在这个侄儿身上花钱,因为那是刘光海还是个光棍,现在好了侄儿出息了,也没忘记这位叔叔。

在侄儿的帮助下,王红羽一家去了海南项目部,一是便于给刘光海疗养,二来儿子在工地干活,王红羽负责在食堂帮忙,打理着工地上的一片菜地,也不耽误照顾刘光海。

这一待就是两年,也攒了点钱,可惜刘光海老想回家,虽然瘫痪,需要人照顾,可是闲人事更多,他天天嚷嚷着回家,没办法,只能回家。

如今王红羽在家照顾着瘫痪的刘光海,张罗着准备给儿子说一门媳妇,虽然家境不好,丈夫瘫痪不好说媳妇,可是好在儿子争气,长得也帅气,能干,单挑小伙长相人品,十里八乡没得说。

侄儿说,我兄弟旺旺结婚的钱我给兜底,我不能看着兄弟打了光棍。

四十七岁王红羽还是那么倔强,伺候刘光海,给儿子说媳妇,是她最大的心愿了。

不知道对自己这辈子会作何感想,好想问一句:你后悔了么?

后记:我姑姑和我嫂子曾经跟王红羽一起干过活,当年也算是她们撺掇王红羽私奔的,每次碰到我嫂子,王红羽都会抱头痛哭,像碰到娘家人一样,诉说这二十六年的不易,我嫂子每次都哭着离开,想想心里也挺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