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文言文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1.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张巡传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张巡传》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配套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 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B)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参考译文: 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你也没有发习题上来,这个不确定是不是和你要的一样的题目,希望帮得到你,呵呵!】。

2. 师旷问学文言文答案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烛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2)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

(3)于:对,向。

(4)恐:恐惧;害怕。

(5)暮:晚了,迟了。

(6)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7)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8)戏:开玩笑

(9)其:自己的。

(10)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意为瞎眼的臣子。

(11)闻:听说。

(12)阳:太阳的光亮。

(13)孰与:固定格式,常用作比较选择,译作“。。与。。相比,哪一个”。

(14)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6.善哉:说得好啊!

17.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之,的。

18.日中之光:正午的太阳光.

19.好:爱好。

20.选自《说苑》

21.为:作

答案:1.(1)对于(2)哪敢(3)的(4)听说

2.点上火烛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

3.晚了,迟了。

4.晚上时间太晚了

5.活到老学到老

3. 尉缭子有哪些内容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

尉缭撰。尉缭其人史书记载非常简略,《汉书·艺文志》杂家类《尉缭》下著录为“六国时”人,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称“缭为商君学”。

《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为“梁惠王时人”,以后各家书目大多沿袭上述说法,但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未详何人书”,宋施子美《七书讲义》则说是“齐人”,明茅元仪《武备志》又说是“魏人”、“鬼谷高弟”,归有光在《诸子汇函》中还说“尉缭,司马错也”。施、茅、归距战国甚远,实属臆测。

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个“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有人“以为秦国尉”的尉缭。因此,《尉缭子》一书的作者,究竟是见梁惠王的尉缭,还是做秦国尉的尉缭?引起后人的争论,至今尚无定论。

但从全书人称、语气和内容上考察,开头就是“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尉缭子对曰”,并不断有“听臣言”、“听臣之术”、“臣闻”、“臣以为”等语,又称魏为“吾”、“我”,内容反映了梁惠王时的情况。魏国吴起被谗奔楚,魏军力削弱,兵败迁都大梁,欲于衰落中中兴,“以武事成功”,且多次提到吴起,予以赞美,两次提到“吴起与秦战”。

据此,似定为梁惠王时尉缭较合情理。近有学者考证,提出与梁惠王答对的尉缭,正是由大梁入秦的那个尉缭。

《汉书·艺文志》杂家著录有“《尉缭》二十九篇”,兵形势家著录有“《尉缭》三十一篇”。《隋书·经籍志》及《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只有杂家《尉缭子》五卷,兵家不见著录。

自北宋景祐年间编纂的《崇文总目》始,复见兵家《尉缭子》五卷,宋神宗时并与《孙子》等一起被颁定为“武经”,而杂家不再见著录。今传世本即“武经”本。

对于杂家、兵家、今传世本《尉缭子》之间的关系后人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杂家和兵家《尉缭》本是一部书;有的认为是内容不同的两部书;有的认为今本《尉缭子》是原兵家书,杂家书亡;有的认为是原杂家书,兵家书亡;还有的认为是两部古代残书的合编本。从现有资料分析,《汉志》著录的杂家《尉缭》和兵家《尉缭》,由于《七略》中的两书提要被班固删掉而失传,究竟是内容基本相同或根本不同的两部书,还是同一书的重复著录,难以确断。

但从以下情况看,《七略》的著录体例,多有同一个人的著作交叉著录现象,如被班固认为是重复著录而省掉的《伊尹》、《太公》等十家、二百七十一篇即是;唐魏徵撰《隋书》将《尉缭子》入杂家,兵家不入,而他同一时期撰《群书治要》时辑录的《尉缭子》,与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尉缭子》残简相应的文字大多类同,与武经本(即今传世本)的相应篇目也基本相同,这说明杂家和兵家《尉缭子》很可能是同一部书,只是因为兼有兵家和杂家的思想内容而归类不同罢了。 关于《尉缭子》的成书时间,自南宋陈振孙提出《尉缭子》疑非先秦兵书后,明清以后出现伪书说。

1972年《尉缭子》残简在银雀山西汉前期墓葬中出土,内容与今传世本大致相同,不仅均不避汉初几个皇帝“邦”(高祖刘邦)、“盈”(惠帝刘盈)、“恒”(文帝刘恒)、“启”(景帝刘启)、“彻”(武帝刘彻)的名讳,而且书写字体隶书中带有明显的篆书风格,这说明抄写年代应在秦汉之际,成书年代当更早,似由战国时人整理写定,伪书之说不攻自破。 《尉缭子》自汉殷,历代均有著录,然卷、篇数不等,有五卷、六卷之分,三十一、二十九、二十四、三十二篇之别,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流传中有佚失,二是分篇不同,如武经本将《兵令》和《兵教》分别分为上、下篇。

今传世本共二十四篇,其篇目和主要内容是:《天官第一》,主要论述战争中“天官时日,不若人事”的道理,批驳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兵谈第二》,主要论述立邑、土地、人口、粮食与固国胜敌的相互关系,说明“战胜于外,备主于内”,“兵胜于朝廷”的道理,提出了治国治兵的一些方法和对将帅的要求等;《制谈第三》,主要论述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与战争胜负的关系,提出“凡兵,制必先定”,“修吾号令,明吾刑赏,使天下非农无所得食,非战无所得爵”等治军、治国方法;《战威第四》着重论述高昂的士气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大作用,激励部队士气的方法;《攻权第五》,着重论述进攻的战略战术,强调战前要有充分的思想、组织准备,要善于选择敌人的弱点发起进攻;《守权第六》,主要论述防守中的守城法则;《十二陵第七》,总结了治军的正反十二条经验;《武议第八》,内容很丰富,论述了战争的性质、目的和物质基础,将领的作用、条件和权力,刑赏的原则等;《将理第九》,着重说明执法不明会影响国计民生,造成军需亏乏,使国家危险的道理;《原官第十》,主要叙述国家分官设职的重要性,以及君臣职能和施政办法;《治本第十一》,主要论述治国要以耕织为本,提出了“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的进步观点;《战权第十二》,主要阐述懂得战争权谋的重要性;《重刑令第十三》,主要讲惩处战败投降、逃跑将吏的刑罚措施;《伍制令第十四》,主要讲军队的连保制度及严格军纪、防止。

4. 怪哉 文言文答案

这一传说见《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东方朔传》。据说汉武帝在路上遇见这种虫,不认识是什么,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种虫是秦朝冤死在牢狱里的老百姓的化身,是忧愁化成的,放在酒里就会溶解。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怪哉”的意思是“稀奇啊”。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译文

汉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宫去,在路上看到一种虫子,是红色的,头、眼睛、牙齿、耳朵、鼻子都有,(但)随从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于是)汉武帝就把东方朔叫来,叫他辨认,东方朔回答:“这虫名叫‘怪哉’。(因为)从前秦朝时关押无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叹息道:‘怪哉!怪哉!’百姓的叹息感动了上天,上天愤怒了,就生出了这种虫子,它名叫‘怪哉’。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监狱所在地方。”武帝就叫人查对地图,果然(是这样)。武帝又问;“那怎么除去这种虫子呢?”东方朔回答:“凡是忧愁得酒就解,所以酒灌这种虫子,它就会消亡。”武帝叫人把虫放在酒中,一会儿,虫子果然靡散了。

5. 《尉缭子》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

尉缭撰。 尉缭其人,史书记载非常简略,《汉书•艺文志》杂家类《尉缭》下著录为 “六国时”人,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称“缭为商君学”。

《隋书•经籍 志》始著录为“梁惠王时人”,以后各家书目大多沿袭上述说法,但宋晁公 武《郡斋读书志》称“未详何人书”,宋施子美《七书讲义》则说是“齐 人”,明茅元仪《武备志》又说是“魏人”、“鬼谷高弟”,归有光在《诸 子汇函》中还说“尉缭,司马错也”。 施、茅、归距战国甚远,实属臆测。

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个“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以为秦国 尉”的尉缭。因此,《尉缭子》一书的作者究竟是见梁惠王的尉缭,还是 做秦国尉的尉缭?引起后人的争论,至今尚无定论。

但从全书人称、语气 和内容上考察,开头就是“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尉缭子对曰”,并不 断有“听臣言”、“听臣之术”、“臣闻”、“臣以为”等语,又称魏为 “吾”、“我”,内容反映了梁惠王时的情况。 魏国吴起被谗奔楚,魏军力 削弱,兵败迁都大梁,欲于衰落中中兴,“以武事成功”,且多次提到吴 起,予以赞美,两次提到“吴起与秦战”。

据此,似定为梁惠王时尉缭较合 情理。近有学者考证,提出与梁惠王答对的尉缭,正是由大梁人秦的那个尉 缭。

《汉书•艺文志》杂家著录有“《尉缭》二十九篇”,兵形势家著录 有“《尉缭》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及《旧唐书•经籍志》、《新 唐书•艺文志》只有杂家《尉缭子》五卷,兵家不见著录。

自北宋景祐年间 编纂的《崇文总目》始,复见兵家《尉缭子》五卷,宋神宗时并与《孙子》 等一起被颁定为“武经”,而杂家不再见著录,今传世本即“武经”本。 对 于杂家、兵家、今传世本《尉缭子》之间的关系后人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 认为杂家和兵家《尉缭》本是一部书,有的认为是内容不同的两部书,有的认为今本《尉缭子》是原兵家书,杂家书亡,有的认为是原杂家书,兵家书 亡,还有的认为是两部古代残书的合编本。

从现有资料分析,《汉志》著录 的杂家《尉缭》和兵家《尉缭》,由于《七略》中的两书提要被班固删掉而 失传,究竟是内容基本相同或根本不同的两部书,还是同一书的重复著录, 难以确断。但从以下情况看,《七略》的著录体例,多有同一个人的著作交 叉著录现象,如被班固认为是重复著录而省掉的《伊尹》、《太公》等十 家、二百七十一篇即是。

唐魏征撰《隋书》将《尉缭子》入杂家,兵家不 入,而他同一时期撰《群书治要》时辑录的《尉缭子》,与银雀山西汉墓出 土的《尉缭子》残简相应的文字大多类同,与武经本(即今传世本)的相应 篇目也基本相同,这说明杂家和兵家《尉缭子》很可能是同一部书,只是因 为兼有兵家和杂家的思想内容而归类不同罢了。 关于《尉缭子》的成书时间,自南宋陈振孙提出《尉缭子》疑非先秦 兵书后,明清以后出现伪书说。

1972年《尉缭子》残简在银雀山西汉前期墓 葬中出土,内容与今传世本大致相同,不仅均不避汉初几个皇帝“邦”(高 祖刘邦)、“盈”(惠帝刘盈)、“恒”(文帝刘恒)、“启”(景帝刘 启)、“彻”(武帝刘彻)的名讳,而且书写字体隶书中带有明显的篆书风 格,这说明抄写年代应在秦汉之际,成书年代当更早,似由战国时人整理写 定,伪书之说不攻自破。 《尉缭子》自汉以后,历代均有著录,然卷、篇数不等,有五卷、六 卷之分,三十一、二十九、二十四、三十二篇之别,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 是流传中有佚失,二是分篇不同,如武经本将《兵令》和《兵教》分别分为 上、下篇。

今传世本共二十四篇,其篇目和主要内容是:《天官第一》,主 要论述战争中“天官时日,不若人事”的道理,批驳唯心主义的天命论。 《兵谈第二》,主要论述立邑、土地、人口、粮食与固国胜敌的相互关系, 说明“战胜于外,备主于内”,“兵胜于朝廷”的道理,提出了治国治兵的 一些方法和对将帅的要求等。

《制谈第三》,主要论述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 与战争胜负的关系,提出“凡兵,制必先定”、“修吾号令,明吾刑赏,使 天下非农无所得食,非战无所得爵”等治军、治国方法。 《战威第四》着 重论述高昂的士气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大作用,激励部队士气的方法。

《攻权第五》,着重论述进攻的战略战术,强调战前要有充分的思想、组 织准备,要善于选择敌人的弱点发起进攻。《守权第六》,主要论述防守 中的守城法则。

《十二陵第七》,总结了治军的正反十二条经验。 《武议 第八》,内容很丰富,论述了战争的性质、目的和物质基础,将领的作用、条件和权力,刑赏的原则等。

《将理第九》,着重说明执法不明会影响国计 民生,造成军需亏乏,使国家危险的道理。《原官第十》,主要叙述国家分 官设职的重要性,以及君臣职能和施政办法。

《治本第十一》,主要论述治 国要以耕织为本,提出了 “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的进步观点。《战权 第十二》,主要阐述懂得战争权谋的重要性。

《重刑令第十三》,主要讲惩 处战败投降、逃跑将吏的刑罚措施。《伍制令第十四》,主要讲。

6. 文言文《范滂》阅读答案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

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 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 ②厉:磨练。

③掾属:下属的官。 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⑤猥:众多。 ⑥叨秽:贪污腐败。

⑦简札:指奏章。 ⑧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

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 *** 文书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消弭,平息。 7.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土砾凸者为丘 B. 以其境过清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B. 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 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⑵疑有私故 ⑶即自诣狱 ⑷引与俱亡 10.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2分) ⑵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分) 参考答案:更多文章请参考 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7.(2分)B(因为) 8.(2分)C(并非主动揭发,而是受诏奉命。) 9.(4分)①情绪激昂的样子 ②原因,缘故 ③到,到……去 ④逃跑(每个1分) 10.(4分)⑴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2分)(臧污、望风、解印绶)⑵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3分)(举、自、奸暴、岂、以、污)。

7. 季札悬剑文言文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季札之初使( ) ②岂以死倍吾心哉( )

2.“始吾心已许之”与前文何处形成照应?

3.李白在拜谒季子庙后,曾写下诗云:“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多少年来,季子的德行品节,一直是后人仰慕叹羡的典范,你从季子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4.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史记》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有家喻户晓的朝臣,有百战百胜的名将……,读后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结合以前所学,“博浪一击震天地,圯桥三进升云霞”说的是其中的哪一位?

答案

1.①出使 ②违背

2.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3.不违背本心,不以外物的变化而失去本性;诚信守义。

4.张良

译文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

8. 盗泉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盗泉》译文供参考:

有一年,天大旱,卞邑遭受灾荒,颗粒无收,老百姓饿得连树皮都剥着吃光了,可是官府照常要钱粮。官逼民反,有一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领着一大帮子人,上了卞城北的青龙山,在那里占山为王造了反。他们人多势众,连官府也没有办法。正在发愁,孔子和他弟子们来了,卞邑大夫说起这件事,孔子问:“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大夫说:“年成不好,灾荒赶的”。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少收钱粮呢?”大夫说:“收这些钱我还不够花的,哪能再少收?反正不动武是不行的!”孔子说道:“这还用杀人吗?我去把他们叫下山来吧。”

孔子只带了高柴一个徒弟,走到了青龙山下。山上刘夏子听说是孔子师徒来了,便打发人请他上山。孔子说:“只要你归顺了官府,我马上就上山,只要你还是盗人,我就不上山。”刘夏子怎么能归顺?谈了很长时间谈不拢。当时天很热,孔子和高柴都渴得很厉害,刘夏子叫人端了一碗水给他师徒两个喝。高柴正要喝,孔子却大声地阻止说:“这种泉水喝不得!”刘夏子很奇怪,说:“夫子,这是山上的清泉水,喝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不喝?”孔子说道:“山为盗占,盗山也!盗山之泉,盗泉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