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的艺术手法、表达效果、文化价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08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立体主义的代表作。该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

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

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格尔尼卡》自诞生起几乎有将近20年的时间在路上奔波,穿梭于大西洋两岸的诸多城市。最后一次旅行是在1981年,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转移至西班牙,此前毕加索一直将其出借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直到西班牙恢复民主。

画家对这幅怀着愤怒完成的作品是很重视的,他生前留下遗言说:只有当西班牙建立起民主政府的时候,《格尔尼卡》才可以回到自己祖国。佛朗哥死了以后,西班牙政府与保存这幅画的美国政府经过5年的谈判,1981年9月才将它隆重地运回了西班牙。

扩展资料:

《格尔尼卡》创作背景: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格尔尼卡其实是一个西班牙的小城镇,在二战中,纳粹德国的空军轰炸了该镇。毕加索以轰炸之后的格尔尼卡为蓝本,创作了这幅油画。

著名画家毕加索因格尔尼卡事件的刺激而创作了《格尔尼卡》这幅传世经典作品,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以及法西斯主义对人民的暴行,充分表达了画家的反法西斯思想。正是因为对法西斯的愤怒才让毕加索通过艺术的力量对法西斯进行抗争。

这幅作品不仅代表了毕加索绘画艺术的巅峰,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他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注入了精神动力。毕加索的反法西斯思想随着作品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呼唤人们为了和平与自由而奋斗。正因如此,《格尔尼卡》才成为反战艺术作品中永远的经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尔尼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