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心无旁骛,静水流深,把事办成---教育随感(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孩子天生如一张白纸,一出生就立即成为国家的、社会的、家长的人,孩子就是很难成为他自己,因为他如此弱小又无力。当我们要选择一些教育观念给孩子的时候,我们要选择什么呢?

一个标准是来自未来,因为时代不断变迁,时时变迁,而现代人其实目光非常短浅,当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必定有某些重要的素质,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成年人往往局限在眼前,一边急功近利,一边短平快速,急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人们已经将《瓦尔登湖》和平静的快乐,丢得很远。所谓成为“人”的幸福,显得如此空洞,人们都要紧紧看住脚下,默念“丛林法则”。

另一个标准来自幸福,可是讨论幸福与生命的意义,似乎显得太过宏大,讨论几岁该做什么事情,又太过浅显。所以我们可以谈谈“成事”,以及“成事”带来的喜悦。

那么到底什么是重要的呢?

某些问题很隐蔽,可能让你吃看不见的亏;

某些问题很致命,可能让你遭遇重大损失;

某些问题又那么普遍,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时代与广泛的人群。

我们被压迫打击,从不敢自主表达,我们过度在意外界评价,从不敢笃定的“不要脸”,我们急功近利,又缺乏耐心,总没有坚持与定力,把事办成。

要培养能成事的孩子,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素质:

首先,有充盈的自我意识

我是好的,是足够重要的,所以我有权力哭泣,有权力欢笑,有能力拒绝与反对,我的事情,我自己能做主,我天然的就能自主表达关于自己的一切。我做什么都可以,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是足够好的。

这看起来简单的第一步,其实就非常的难。我们都知道,能做成事情的人,都有自信心。所谓自信,是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可是在现在的社会及家庭里,家长忧心,老师严厉,竞争激烈,一不小心就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更不要说有的家长,在职场与家庭无法收获尊严,所有的缺失都到孩子这里来弥补。这样孩子天然的觉得不想表达,不愿说话,以及自己不重要,最终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是最大的遗憾与错失。

现在家庭里可以表达,以后到社会才能表达。女孩不准“娇气”,男孩不准“哭泣”,这些看似有道理的话语,正在剥夺孩子自我表达的权力。

作为家长,请尊重一个孩子的所有权力,把他看待成与你完全平等的人,尊重他的感受、情绪与话语,允许他反对你、抵抗你,允许他拒绝你,克制住自己的控制欲望,允许他痛痛快快的欢笑与哭泣。孩子的感受属于他自己,从来不是为了讨好和服务于你。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冒充强大,更不能让孩子怕你,而应从内心深处,赢得孩子的亲昵与喜爱。

其次,在内心强大的基础上,在成事的层面上,自我又是被缩小的

为了作成事情,自我可以被缩小,我的自我在这一刻,可以不那么重要。

孩子应该知道,我是无足轻重的,我是不怕评价的,我是没什么了不起的。

现代家庭里面,很多人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一点挫折、一点逆境都舍不得孩子经历。时不时的就与学校、老师对立,搞得老师也很紧张。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作为普通人的一个孩子,更不需要搞什么特殊化,或者差别对待。最近网络热传的“书记的女儿”案例, 也许是个反讽的例子。

即便是真的遭受了不公平或不够友善的对待,家长也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顿感力”,可以耐得住批评,承受得了一定的挫折与压力。

前段时间,研究生被导师欺压导致跳楼的案件频出,除了痛心于高校导师的绝对权力以及不受约束,作为家长也应该反思,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引导与培育所存在的重大不足。

说到底,要抱持有“去权威”的观点,不论老师、领导、父母,没有人具有随意批评和欺负你的权力,任何人,都需要用行动赢得尊敬,在无法赢得的时候,也要学会反抗与斗争。

进一步来说,培育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将“自我”看得不那么重要,而只是达成“目的”的一个工具。因为我的内心不需要通过外界反馈来得到确证,我的内心,在我早年的时光里,早已经获得确证。

姜文的例子让人感到遗憾。如果内心足够强大的人,就可以做到“厚脸皮”,所以他自然的说出:“我没什么了不起”或者“我就是很了不起,他不太管外界的评价、安心的做自己的事情,重要的是:“我要达到我的目的。”他明白,自己其实不重要,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事实上也真的没人搭理你)。

我喜欢的李一诺女士,盖茨基金会中国区负责人曾经说: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睁开眼是妈,赶紧哄孩子,公司是领导,赶紧处理棘手问题,给亲妈打电话,报喜不报忧,媒体采访你,知道人家待见的是背后机构,穿漂亮,好好当摆设。20岁都很个性,觉得我要这样那样,我朴素,我倔强,全是表面功夫, 感动了自己,对世界没啥意义。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重要的是,把你自己相信和认定的事情做成, 不是没有原则,而是It's not about you。

要发声就去讲理念,找你麻烦,就去低三下四求人,创业就是各种挑战,解决问题,一边开飞机,一边修飞机。 眼看着云端,脚踩在泥里 。别老想着冰山尖上,多想想脚下的大地。”

一诺是我非常佩服的职业女性,努力的向前一步,同时又放下自我,把自己当成工具,千方百计把事办成。 只在意事情能不能成,值不值得做,姿势是否好看没关系 ,慢慢把小女生的东西转换掉。一脚出世、一脚入世,真正的理想主义者,都最为现实。

最后是意志与行为方式:

要能坚持,可专注,能忍受,花时间,能等待。做到 平和有力,静水流深 。这是最朴素的道理,做到却不容易。

我们希望孩子,不要老咋咋呼呼,或半途而废,否则天赋也可能被荒废。

导演黑泽明曾经对年轻人说过: “乏味的写作工作,必须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但最基本的是要有一次写一个词的耐心。 太多人缺乏这样的耐心,如果你能坐下来静静地写一天,那么你能写3-5页,如果坚持下去,就能写上百页,我想今天的年轻人,不知道这个窍门,他们一开始就想,立即写完, 一步一个脚印的耐心攀登,就是别去看顶峰,而是专注于脚下的路 ,我告诉我的副导演们,只要放弃一次, 就全完了,我告诉他们,无论如何要写到最后。 ”

作为家长,我其实明白,专注于当下的静默,本身即是幸福与回报;不被打扰本身,更需要家长的护佑。

就以我本人为例,我的写作从最小最短的电影评论开始,一年多来我已经在网络平台写下了超过10万字,一开始也非常着急,担心写得不好,阅读量低,一会学文案,一会写鸡汤,总是执着于外部反馈,自己又急又渴,似乎也没有办法坚持。

后来得到的鼓励与认可越来越多,我本人反而将这些看轻。也许我的作品只是给我自己看,给关心我和爱我的人看,也许以后可以留给我儿子看看。那么我写得好或者坏,阅读量高或者低,又有什么关系?我真正在意的是,我是否思考、是否真诚、是否表达。

一个周末下午,我本来预约了外出,可是沉浸于写作让我忘记了时间,一抬眼,天色已晚,外出活动也取消了。虽然如此,我感觉到一种平和的、沉浸的喜悦,我完成了我的书写,我完成了我的作品。有句话说得好:“写作就是再过一遍,再过一遍自己,再过一遍别人,这是我们热爱写作的原因。 ”全然投入与写作,就是经历、际遇与生活本身。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专注的做某件事情,不论是在擦皮鞋还是在玩肥皂泡,请不要打断他的当下的快乐,这也影响到他未来的生活方式。慢慢的,平和的,把事情做成,小到写完一篇作文,大到完成一个商业项目,这达成的喜悦,会将他吸引。

内心笃定,抗拒外界干扰,同时沉静、安然,必然能成事与快乐 。

想明白这些道理,让我清晰和快乐,我想家长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其实也符合这些法则。正如卢梭在《瓦尔登湖》里说的那样:“我们每一天努力忙碌,用力生活,却总在不知不觉间遗失了什么,有时,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静下来的心。”

能量,源自与激情和热爱,这种能量会在呼吸间自然流露,汩汩而出。这是一种源自信念和追求的萦绕全身的气质。让我们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充满能量与热爱,心无旁骛,又静水流深,能成事的人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