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文学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读书先读文学史。去年,在 春风 老师的建议下,浏览了一遍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叶龙整理),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概括性了解,受益颇多。但此著作取材仅截止于明清小说,没有涉及白话文学。为了丰富自身文学史论,今年淘了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五四”——2000年)》(丁帆、朱晓进合编),花了一个月泛读,惊喜连连。

为什么要读文学史,我以这本近代史为例分享几点体会,仅供参考。

一、有特点的作家,不一定知名度高

小说方面,有融写实与变形于一体的林斤澜,作品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有强烈的诗性特征;刚刚去世的作家刘以鬯,是香港现代主义纯文学的杰出代表;把讽刺艺术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沙汀 ,也是结构艺术大师;鬼才教授作家徐訏,各种文体样样行,样样精,他拆除了“雅”“俗”对峙的壁垒;“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残雪,被国外评论家誉为“中国的卡夫卡”,却因为其刚烈的个性,几乎被主流文艺评论圈封杀。

散文方面,张中行,以其庄重、典雅的叙述,质朴而不失俊俏的文风与纯正、厚实的传统文化功底,一度迷倒了一大批有学养的读者。现今却并不广为所知。

二、更纯粹的文学,往往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纷乱的20世纪,我们的作家为历史、现实、政治等因素付出了沉重的文学代价。三四十年代,大批作家为“左”“右”所困,不知所措。以老舍、沈从文、巴金、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小撮民主主义作家,坚持注目于民族历史和文化,关注人性,其艺术生命至今长盛不衰。而茅盾文学奖似乎比矛盾文学影响力大得多。

五四及其后一段时间的大陆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引领者,港台文学难望其项背。可近年来,我们的文学整体变得越来越不纯粹了,大量读者流失。与此相反,港台文学却步步为营,尤其台湾,目前的文学高度,足够我们追赶一个时代了。

一直以来,我都为该读什么书而发愁。现在各出版社都在比赛出书,知名作者出版一本书,比母耗子孕育一窝耗子,时间还短。茫茫书海,见书就读,只怕彭祖也只能望书兴叹。

各类公众号、文学杂志倒是有不少荐读,但商业味道未免浓了些,也不系统。读文学史,应该是最有效的手段了,大教授详细剖析各个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者和作品,快捷高效,还不会有疏漏。

文学里,常出现某一文体的优秀作品,在同一时期扎堆出现的现象。

在“五四(1917-1927)”新文学创作中,散文是最有成就的门类。“五四”时期稍有成就的作家,基本上都是散文家,出现了鲁迅、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散文真心写得好)、陈西滢、吴稚晖等一众牛人。

研习散文,应该首选这些人的散文作品,投入产出比无疑会更高。

新时期(1978-2000)的小说创作是最有成就的一个领域,能人辈出,优秀作品一打一打地出现。列举数位:张贤亮、刘心武、高晓声(《陈焕生上城》)、汪曾祺、林斤澜、韩少功(《爸爸爸》)、张承志(《北方的河》)、贾平凹、莫言、张炜(《古船》)、马原(《虚构》)、苏童、余华、王安忆……小说爱好者,应该可以从中找到喜欢的作者作品。

读文学史,好处多多,但并不意味着人人要读,不打算在纯文学领域有所精进的人,大可不必浪费这个时间。换言之,如果想要修炼“正派武功”,读读文学史,发现一两部“九阳真经",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