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研读292:公孙弘卜式倪宽传(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21年),字季,又字次卿,齐国淄川薛县人。他年少时担任薛县狱吏,因为犯罪被免职。因为家中贫寒,他到海上打鱼为生,侍奉母亲很孝敬恭谨。在四十多岁时,公孙弘才开始学习《春秋》和其他杂家说,

汉武帝刚刚继位,下诏令在天下广为招纳贤良以及文学名士。这时的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了,他以贤良士人的身份被征召为博士。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他返回后报告,因为不能领会上意,惹恼了汉武帝,认为他没有什么本事,公孙弘自称身体有病返回家中。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再次下达诏令,征召擅长文学贤良之士,淄川国又一次推荐了七十岁的公孙弘。公孙弘推辞并谢绝说:“臣我已经曾向西到朝廷应命过了,因为能力不强才返回,希望你们更换人选吧。”但淄川国还是坚持推荐了公孙弘,他到长安后去太常那里报到。

汉武帝诏令诸儒对策,他说道:大概听说上古时代治理国家,对罪犯的惩罚只是在衣冠上做标志,让他们身穿不同的服装,但百姓却不犯法。天下阴阳调和,五谷丰登,六畜繁育,甘露普降,风雨及时,嘉禾兴盛,朱草生长,山岭不秃,湖泽不涸;凤麟在郊野,龟龙游于沼,河洛出图书;父亲不丧掉儿子,哥哥不痛哭弟弟;向北到渠搜,向南到交阯,只要是舟车所至,人的足迹踏到的地方,生灵各得其所,朕很羡慕那个时代,现在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了呢?大夫们研修先圣之术,明白君臣之义,谈论起来很有见识,在当世都是有名声的名士。我现在就请问大夫们:天人之道,其本始是什么?吉凶的效果,如何去判断呢?大禹和商汤时期遭遇水灾干旱,他们的过失是什么?仁、义、礼、智这四个方面,应当怎么去协调实施?帝统延续,神鬼变化的纲纪,都是大夫们熟悉研究的。请你们把这些问题论述全面,详细进行答对,写成篇章,朕将亲自观览,大家千万不要有所隐讳。

公孙弘对策说:

臣听说过上古时代帝尧、帝舜时期,不用爵位封赏而百姓向善,不重视刑罚而百姓不犯法,这是因为他们率先垂范,自身正,百姓相信他们;到了衰落的末世则重视爵位封赏,不再劝勉百姓向善,重用刑罚但奸邪不止,这是因为在上位的自身不正,百姓并不相信他们的所说所做。既然厚赏重刑不能劝善禁止奸臣,那么就要对百姓讲究信义。所以凭借能力任职,官吏就能尽职尽责,天下就会大治;去掉无用的说教,事情就能很快办成;不制造无用的器皿,就能减少赋敛;不抢夺百姓时间,就不会妨碍民力,那样百姓才能致富;有德者进位,无德者退位,朝廷自然尊贵;有功者上,无功者下,那么群臣就不会争夺权势;处罚应当判的罪责,那么奸邪自然停止;封赏贤良,那么臣下会受到勉励:这八个方面,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策。对百姓来说,他们各得其业就会相安无事,能有处申诉就不会抱怨,有礼义就不会暴虐,主上爱民如子他们就亲近主上,这就是作为天子的急务之事。所以法律不违背仁义,百姓就会服从而不逃离;和谐不违背礼义,那么百姓就会亲近而不暴虐。法律所惩罚的,也是大义所不能容忍的;和谐倡导的封赏,也是礼所崇尚的。礼义是百姓信服的,赏罚顺应礼义,百姓就不会触犯禁条。所以对罪犯的惩罚只是在衣冠上做标志,让他们身穿不同的服装,但百姓却不犯法,这都是道的一贯作用。

臣听说过,心气相同才能跟随,语言相似才能呼应。现在人主实行大德在上,百姓和应和在下,心和就会气和,气和就会形和,形和就会声和,声和就会天地之间相呼应。这样就能阴阳调和,风雨时及,甘露普降,五谷丰登,六畜繁育,嘉禾兴盛,朱草丛生,山岭不秃,湖泽不涸,这都是自然和顺的极致境界。所以形和就会无病,无病就不会早夭,那样就能父亲不丧失儿子,哥哥不痛哭弟弟。德配天地,日月共明,就会麟凤来到,龟龙在郊野,黄河出图,洛水出书,远方的君主仰慕大德,会不远万里奉送钱币前来朝拜,这就是政治和谐的极致境界。

臣听说过,仁就是爱,义就是宜,礼就是履,智是治术的本源。致利除害,兼爱无私,称为仁;明是非,立可否,称为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称为礼;掌握杀生权柄,打通壅塞道路,平衡轻重数量,评论得失大道,使远近真伪显现在主上面前,称为术:这四个方面,就是治国之本,也是道术的用途,必须全面实施,不能偏废。如果得其要领,就会天下安乐,制定法律却不应用;如果不得其术,就会主上被蒙蔽于上,官吏祸乱于下。这些事情的得失,就是继承发扬大业的根本。

臣听说过帝尧遭遇洪水,派大禹治理,但没有听说过大禹执政后遭遇过洪水。如果商汤遭遇了干旱,那是夏桀的余烈祸害。夏桀、殷纣实行恶政,受到上天惩罚;大禹、商汤积累功德,得以称王天下。从这里可以看出,上天之德无私无亲,顺应后就和顺兴起,违逆就会百害丛生。这就是天文、地理、人事的纲纪。臣公孙弘愚昧迟钝,回答陛下的对策实在是能力不足。

太常安排推荐的儒士们分别对策,共计一百多人,公孙弘被排列在最后。策论奏报上去后,汉武帝把公孙弘的策论评为第一名,单独召他面见。汉武帝看到公孙弘生得外表漂亮非凡,直接封为博士,待诏于金马门。

公孙弘再次上疏说:“陛下有先圣之位而没有先圣之名,有先圣之民而无先圣之吏,形势相同但治理国家的结果却不相同。先王之世官吏身正,所以百姓淳朴敦厚;现在的官吏行事奸邪,所以百姓粗鄙。政治有弊端不能推行,就会使百姓疲倦不再听从。用奸邪的官吏执行弊政,用令人疲倦的命令去治理粗鄙的百姓,百姓就不可能得到教化,这就是国家治理结果的不同所在。臣听说过周公旦治理天下,一年发生小变,三年发生大化,五年后天下平定。这正是陛下所希望的。”

奏疏呈递上后,汉武帝再次作册询问:“问:公孙弘称赞周公之治,你认为自己的才干与周公相比,哪个更贤良?”

公孙弘回答说:“愚臣学识十分浅薄,怎么敢与周公比才!虽然这样,愚心中仍然明白治国之道能达到周公的成效。虎豹马牛都是禽兽,它们不能轻易制伏,那就通过教导教驯使它们慢慢服从,一直到可以牵持驾服为止,让它们都听从人的指挥。臣听说过工匠几天内就能把直的木材弯曲,冶炼工几个月就能把金石销融,人对利害好恶的认知,难道会比禽兽木石更难改变吗?如果在一年内使国家有所变化,臣公孙弘认为还是太迟缓了。”汉武帝对其言论感觉十分惊异。

这时汉朝正致力于打通西南夷的交通,设置新的郡县,巴蜀的百姓供应物资人员十分辛苦,汉武帝下诏令派公孙弘前往视察情况。公孙弘返回奏报,对占领西南夷的作用说得一无是处,汉武帝根本不听。

每次朝廷召开会议,公孙弘总是最先开始陈述,让汉武帝自己决择。汉武帝也敏锐地觉察到他的品行敦厚,善于辩论,熟悉文法和管理官吏事务,并且还能用儒术的观点来说明,汉武帝对其很欣赏,一年中提升公孙弘官至左内史。

黄其军

        作于2021年10月23日(古历辛丑年九月十八)

司马相如传(五)

司马相如传(四)

司马相如传(三)

司马相如传(二)

司马相如传(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