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和利用好校内和校外资源

如何开发和利用好校内和校外资源

如何开发和利用好校内和校外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身丰富多彩的社区、社会生活实际,实现校外教育资源与校内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的不完整的教育模式,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的弊病,学生被局限在校园这个有限的空间中,与社区、与社会接触少,学校忽视校外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已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为保证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应正视当前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于社区、社会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的能力与水平。
一、当前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现状
1、开发的无序性、短期性,缺乏整体性,导致校外社会实践资源闲置与学生社会实践资源匮乏相并存的局面
长期以来,学校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应试教育偏重智力,忽视德体美劳;重视知识量,忽视学生素质、自我探究能力的开发;重理论,忽视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因此,社会实践活动课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对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校外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是少之又少。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中进行。但在新课程方案中,作为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缺乏操作的具体内容。加上某些学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积极主动挖掘课程资源,从而导致这样一种局面,即一方面是既有的社区、社会实践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又是学校感慨资源的匮乏。即使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开发,往往也是短期的、临时的开发,或者是因校外因素影响而被动地开展,总的来说缺乏整体性。
2、利用的档次低、效率低,共享程度低,存在校外社会实践资源低水平重复利用与无序管理的现象
由于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差别大,横向上联系少、借鉴少、共享少,各自为政,各校对同主题、同形式的校外社会实践资源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与利用。在纵向上,同一学校对既有的校外资源没有进行规范系统的管理和合理利用,没有物力人力的保证,没有深入挖掘资源潜在价值,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脱节,与德育主题相悖,体现不出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增进生活体验、进行缺陷补偿的要求。如目前一些博物馆、革命教育基地没有对学生免费开放,或者即使是免费开放的,但只是主办方简单的“开门接待”,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挖掘,所提供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往往教育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这样,校外社会实践资源也就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难以体现生活和经验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二、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1、树立课改新观念,充分认识社会实践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所学校,要树立大课程观、大教材观、以及课程资源观。我们要认识到,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生活世界处处有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必修课、选修课一样,课都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我们要认识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而校外社会实践资源更是丰富多彩的,是学校课程的延伸,是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展,是师资力量的补充。因此,只有充分开发校外社会实践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实现高效利用,才能保证学生广泛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2、开展调研,科学分类,形成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包”
校外实践资源是多元的,包括校外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等。校外社会实践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家长、社区居民、校外专家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的人员。校外实践活动离不开他们的帮助与支持,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家政服务活动,就需要社区工作者、居民的大力支持。而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是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对开发利用好社会的物力、财力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更为迫切的要求,若社会各部门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设备、经费、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给予帮助,对学生实现平等参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不可忽视对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的调研,它更为隐性,更不稳定,随着人员、政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校外实践资源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因此要建立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的调研工作常规,定期不定期进行资源调查研究,及时掌握资源的变化情况。
资源的丰富性,也决定了校外社会实践资源的无序性,资源往往是零散的。我们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校外社会实践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初步筛选,对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心中有数”,形成可供深入挖掘、综合开发的资源库、资源包。
3、精心开发,研制方案,高效利用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
经过调查分类的资源有的可直接利用,但大部分需要进行规划性开发。无论是直接利用,还是规划开发,都要做到三“结合”,进行有选择的开发:首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长。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开发和利用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要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该校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它是学校文化的积淀,校外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要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的道路。最后,要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课程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具有地方差别性、具体性、可感性,是校本课程最好资源。
只有与“三结合”密切相关的资源,而且只要与“三结合”密切相关的资源,我们就要下决心,花力气,主动与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联系商谈,深入挖掘,达成协议,使之成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去处”、“新形式”。如处于城郊结合部和农村的学校,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田多地广的优势,建立“蔬菜水果种植”实验基地,成为学生的校外劳动实践资源。而在城市或处于文教区内的学校,则可充分利用城市或文化教育园区方面优势,与大中专学校、图书馆、社区、养老院等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关系,充分利用它们的资源,开展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如利用养老院建立校外“义工”或“志愿者”队伍,对学生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熟悉“义工”、“志愿者”制度,增强他们的服务能力;如借用邻近学校的校园资源,开运动会、搞课外活动等,开展校际联谊,促进共同发展等。
4、强化管理,优化配置,共享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开发成果
一旦某一资源得到开发就要加强管理,备案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社会实践资源的管理办法。备案法要求对所有资源进行分类,对资源的相关负责人、联系人、联系电话、活动场所面积、适用程度、财力支持能力、可接收学生数、活动时间、安全保障等主要方面进行登记,存入资源库,随时调用。
校外社会实践资源要做好合理配置,进行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以利用现有资源为主,同时深入挖掘潜在资源。综合利用就是根据学生的社会实践主题,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选择地调用各种可用资源,以浓厚学生的兴趣,增进学生体验,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循环利用是指对某一资源一经开发就要多次重复使用,发挥资源的最大的效益。例如学校与超市建立“学生导购员”社会实践关系后,学校定期、轮流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前往实践。当然,对于不利于学生、学校发展的过时资源,我们要优胜劣汰,及时淘汰。
共享是综合利用资源的重要形式,是循环利用资源的特有形式。例如,目前我市“古堰画乡”的“大港头”、“九龙”写生基地,已成为共享程度非常高的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而学校也一样,某个学校开发的校外社会实践资源一旦成功,就应该毫无保留地推向社会,与其他学校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社会实践资源的教育效益实现最大化。
让我们大力开发利用好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建设没有“围墙”的学校,搭建通往社会、通往大自然的桥梁,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的需求,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社会实践资源,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5
要了解和掌握现有的人力资源信息,看看校内的人力资源信息与校外的用人信息协调好。
第2个回答  2010-12-15
课余时间去外面看看,多到图书馆和朋友交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