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3-12
 一、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贯穿情感线索,抓住叙事的脉络
  每次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仿佛在听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向伙伴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听着那一声声的夸赞炫耀,看见了那眉飞色舞的神态,感受时而兴奋时而低落的情绪和由好奇到失望转而高兴起来又陷入深沉回忆的心理变化,我也会随之喜怒哀乐,似乎徜徉在季节变换、色彩艳丽的百草园,流连于书声朗朗的三味书屋。
  开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缓缓的开始了深沉的回忆,接着用新鲜好奇的语气描述百草园的美丽景致,以神秘的口吻叙述百草园的神奇传说,突然语气变得沉重了,似乎神态黯淡下来,总结美女蛇的传说给自己的经验教训。叙述者似乎不愿沉浸在对世事艰辛可怕的回忆中,短暂的沉默之后,像小孩子忽然忘掉了不愉快,“雪一下, 可就两样了”于是开始了眉飞色舞的讲述捕鸟的经历体验。讲完了百草园的乐,叙述人语气一转,变得沮丧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了。埋怨、疑惑、自责、懊悔都没有用,只好满腔遗憾的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
  至此,叙述的语气趋于平淡,但平淡的叙述中也还有一些小波澜,一是兴奋的请教“怪哉”是怎么一回事,遭到拒绝后,默默的但不服气的读书习字对课,小小的挫折之后言语又活泼起来,描述三味书屋的后园之乐。叙述人声鼎沸的读书之趣。一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幽幽的吐出,仿佛有无限的怅惘,曲终幕落,还令人回味无穷。
  二、构完整、环环相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就明确了本文的空间顺序和结构,课文用“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引出下文的叙述。叙述内容全面,有自然的景象,有神秘的传说,有捕鸟的行动。叙述井然有序,随季节变化重点突出春冬的特色。
  前后两部分之间,一段议论、抒情承上启下,将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紧密衔接起来。
  “三味书屋”这一部分,主要叙述怪哉和读书两件事,由行礼过渡到对先生的介绍,由先生的渊博才有请教怪哉的尴尬,由先生的读书过渡到课内的游戏——描绣像,并由绘画的去向收拢回忆。
清晰的线索,完整的结构,表现了大师叙事的功力,放的开又收的拢,内容繁多,而不芜杂,叙事清晰而有条理。
  三、观察描写、精巧细致
  在对春天的百草园的描写中,作者不露痕迹的使用了许多技巧,显得浑然天成。
  罗列了许多事物,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两个“不必”是简略列举,表现百草园的景象繁复多变,美不胜收。“单是”之后,重点表现儿童的探奇欲望,与下文的美女蛇的传说一脉相承,写百草园的神秘。
  观察角度不断变化,动物静物描写得错落有致。作者手中的笔引导我们的目光从地面上的菜畦向上望到空中的桑葚,描写了景物;目光由树上的鸣蝉落到菜花上的黄蜂,又随云雀直射向云霄,着表现了动物。而泥墙根一带先介绍动物再说明植物。
  描写层面各异,用词简洁形象。文章从颜色、形状、声响、体态、动作、味道等不同方面描写事物。用碧绿、紫红、黄修饰菜畦、桑葚、黄蜂;用鸣、长吟、轻捷、伏描写动物的声响和动作;用光滑、高大、缠络形容静物的外表形状;用肥胖、臃肿表现体态 ;以低唱、长吟、弹琴再现百草园的静谧和动物们的安详自由;“又酸又甜”的滋味叫人仿佛正含着桑葚或覆盆子,满口生津。
  四、多识出智慧、多识出能力
  文章出现了许多动植物的名称,多达二三十种。动物:蝉、黄蜂、云雀、油蛉、蟋蟀、斑蟊、蜈蚣,甚至传说中的怪哉这虫;静物: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竹筛、秕谷、腊梅、蝉蜕等等。这些事物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
  为什么少年鲁迅知道那么多事物呢?这在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一个散文集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可知端倪。少年鲁迅特别喜欢绘图书籍:《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花镜》、《山海经》、《尔雅音图》、《毛诗百物图考》。这些书籍以及他以后为父亲东奔西走问医抓药,再以后独立生活求学的经历见闻,为他后来的文学储藏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可见,多识出智慧,多识出能力。多识有这样几种途径:一是亲眼所见,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旅游观光中要用心观察、勤于识记、勇于请教;二是阅读书报。“文学的学习不应该离开他们所代表的事物”(夸美纽斯);应该“把自己运用的词汇和词组同周围世界的各种鲜明的概念、事物、现象联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建立自己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语言系统。三是其他媒体,如电影、广播、电视、网络、广告、展览、各种节庆活动,这些媒体正在深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民的思想、交流方式。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向大师学习,观察、识记、理解、运用,才能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熟练我们的语言技巧。
第2个回答  2011-02-22
教材全解
第3个回答  2011-02-22
一、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贯穿情感线索,抓住叙事的脉络
每次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仿佛在听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向伙伴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听着那一声声的夸赞炫耀,看见了那眉飞色舞的神态,感受时而兴奋时而低落的情绪和由好奇到失望转而高兴起来又陷入深沉回忆的心理变化,我也会随之喜怒哀乐,似乎徜徉在季节变换、色彩艳丽的百草园,流连于书声朗朗的三味书屋。
开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缓缓的开始了深沉的回忆,接着用新鲜好奇的语气描述百草园的美丽景致,以神秘的口吻叙述百草园的神奇传说,突然语气变得沉重了,似乎神态黯淡下来,总结美女蛇的传说给自己的经验教训。叙述者似乎不愿沉浸在对世事艰辛可怕的回忆中,短暂的沉默之后,像小孩子忽然忘掉了不愉快,“雪一下, 可就两样了”于是开始了眉飞色舞的讲述捕鸟的经历体验。讲完了百草园的乐,叙述人语气一转,变得沮丧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了。埋怨、疑惑、自责、懊悔都没有用,只好满腔遗憾的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
至此,叙述的语气趋于平淡,但平淡的叙述中也还有一些小波澜,一是兴奋的请教“怪哉”是怎么一回事,遭到拒绝后,默默的但不服气的读书习字对课,小小的挫折之后言语又活泼起来,描述三味书屋的后园之乐。叙述人声鼎沸的读书之趣。一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幽幽的吐出,仿佛有无限的怅惘,曲终幕落,还令人回味无穷。
二、构完整、环环相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就明确了本文的空间顺序和结构,课文用“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引出下文的叙述。叙述内容全面,有自然的景象,有神秘的传说,有捕鸟的行动。叙述井然有序,随季节变化重点突出春冬的特色。
前后两部分之间,一段议论、抒情承上启下,将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紧密衔接起来。
“三味书屋”这一部分,主要叙述怪哉和读书两件事,由行礼过渡到对先生的介绍,由先生的渊博才有请教怪哉的尴尬,由先生的读书过渡到课内的游戏——描绣像,并由绘画的去向收拢回忆。
清晰的线索,完整的结构,表现了大师叙事的功力,放的开又收的拢,内容繁多,而不芜杂,叙事清晰而有条理。
三、观察描写、精巧细致
在对春天的百草园的描写中,作者不露痕迹的使用了许多技巧,显得浑然天成。
罗列了许多事物,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两个“不必”是简略列举,表现百草园的景象繁复多变,美不胜收。“单是”之后,重点表现儿童的探奇欲望,与下文的美女蛇的传说一脉相承,写百草园的神秘。
观察角度不断变化,动物静物描写得错落有致。作者手中的笔引导我们的目光从地面上的菜畦向上望到空中的桑葚,描写了景物;目光由树上的鸣蝉落到菜花上的黄蜂,又随云雀直射向云霄,着表现了动物。而泥墙根一带先介绍动物再说明植物。
描写层面各异,用词简洁形象。文章从颜色、形状、声响、体态、动作、味道等不同方面描写事物。用碧绿、紫红、黄修饰菜畦、桑葚、黄蜂;用鸣、长吟、轻捷、伏描写动物的声响和动作;用光滑、高大、缠络形容静物的外表形状;用肥胖、臃肿表现体态 ;以低唱、长吟、弹琴再现百草园的静谧和动物们的安详自由;“又酸又甜”的滋味叫人仿佛正含着桑葚或覆盆子,满口生津。
四、多识出智慧、多识出能力
文章出现了许多动植物的名称,多达二三十种。动物:蝉、黄蜂、云雀、油蛉、蟋蟀、斑蟊、蜈蚣,甚至传说中的怪哉这虫;静物: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竹筛、秕谷、腊梅、蝉蜕等等。这些事物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
为什么少年鲁迅知道那么多事物呢?这在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一个散文集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可知端倪。少年鲁迅特别喜欢绘图书籍:《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花镜》、《山海经》、《尔雅音图》、《毛诗百物图考》。这些书籍以及他以后为父亲东奔西走问医抓药,再以后独立生活求学的经历见闻,为他后来的文学储藏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可见,多识出智慧,多识出能力。多识有这样几种途径:一是亲眼所见,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旅游观光中要用心观察、勤于识记、勇于请教;二是阅读书报。“文学的学习不应该离开他们所代表的事物”(夸美纽斯);应该“把自己运用的词汇和词组同周围世界的各种鲜明的概念、事物、现象联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建立自己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语言系统。三是其他媒体,如电影、广播、电视、网络、广告、展览、各种节庆活动,这些媒体正在深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民的思想、交流方式。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向大师学习,观察、识记、理解、运用,才能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熟练我们的语言技巧。
文章简介
这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表现作者由童年的玩乐到入学读书的成长过程。第一部分写在“我的乐园”百草园中的游戏,那里快乐、有趣,满溢着生机与活力。第二部分写长大了,必须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中间还有巧妙的过渡。作者抓住几个记忆犹新的侧面,写书塾的景物、饱学又和蔼的教师和孩子们寻找到的读书之外的乐趣,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第二段景物描写非常精彩。整个文章内容丰富,放得开、收得拢,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第4个回答  2011-02-21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第5个回答  2011-02-21
正音正字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轻捷(jié)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chán) 络攒(cuán)珊瑚(shān hú)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mò)生觅(mì)筛(shāi) 秕(bǐ)谷 人迹罕(hǎn) 至 书塾(shú) 蝉蜕(tuì) 渊(yuān)博 人声鼎沸(dǐng)宿儒(rú)盔(kuī)甲 倜傥(tì tǎnɡ)窦(dòu)倘(tǎng)若 臃(yōng)柚(yòu)长(cháng)妈妈 叵(pǒ)拗(ǎo)厥(jué) 箔(bó)多音字:拗 攒 宿 折 系 长 Ade 是德语再见的意思,拼音可念做(a dèi)或(啊 德)或(啊 day)
词语解释
【确凿】确实。 【轻捷】轻快。 【攒】凑在一块儿。【敛】收拢。【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方正】正派。【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倜傥】洒脱;不拘束。【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缠络】 缠绕在一起。【觅食】寻找食物。觅,寻找。【渊博】(学识)深而且广。【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儒,指读书人。【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菜畦】菜地。畦,园地里划分的小区。【长吟】长声鸣叫。动词,偏正合成词,在课文原句中作谓语。同义词:长啸。 【云霄】极高的天空;天际。霄,云。 【倘若】连词,表示假设,基本上同“如果”,用于书面。 【后窍】肛门。【臃肿】过度肥胖,转动不灵。课文中形容何首乌的块根肥大粗壮。【纳凉】乘凉。纳,享受。【机关】计谋;心机。这里是秘密的意思。【道】说。【油蛉】直翅类昆虫,俗名金钟儿,形似西瓜子,黑色,昼夜都鸣。【言】言这里是“字”的意思。【长妈妈】鲁迅小时候家里的女工,常给鲁迅讲故事。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文章思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过渡段(9)从百草园变成了三味书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4.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实具体,放得开,收得拢。 5.第2自然段顺序鲜明,视觉==>听觉==>味觉 动物到植物,顺序清晰
第二自然段写景的脉络
本文第二自然段写景相当精彩。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景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个段落由整体到局部,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
第二自然段除了脉络清晰的特点,作者还抓住景物特点,围绕一个“乐”字,对百草园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文字井然有序地着重描绘了百草园在春夏季节的景色,写得精彩生动而富有情趣。在抓景物特点时,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鸣蝉,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鸟的冬季——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美丽的四季风采。作者写景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石井栏的“光滑”,黄蜂因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因为轻捷而能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生动;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
本文第9段为全文的过渡段,从内容到结构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既照应课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为下文将去三味书屋提前作了交代。本段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自己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至于因为何故而不能常去百草园玩乐,文章并没有明确直接的交代,只是用了“不知道”、“也许”表示自己的推测。这些词语不仅真实得反映了当时的心理,还对百草园的生活巧妙地进行了补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离开百草园时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当然,百草园毕竟曾经给自己带来无限乐趣,所以,在去三味书屋之前,还不忘用两个“Ade”以表示与给自己带来无穷乐趣的小动物告别,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恋恋不舍之情。
品味描写捕鸟的一段文字
作者在描写冬天的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支、撒、系、牵、看、拉”7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钩出这7个动词来,然后试着让学生作动作揣摩这个过程。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进行仿写。如让学生用一连串不少于5个的动词描写一个游戏或者一个连续的动作,在同学间展开交流,议议谁仿写的最好。这样,读写有机地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欣赏优美文字的时候,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学习抓关键词句。应当注意不要把关键语句误解为华丽的语句,只是相对于其他词语来说,它在描写景物、刻划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准确的表达作用。以“雪后捕鸟”这段为例,那些表示捕鸟动作的九个动词就成为描绘捕鸟过程的关键词。正是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针对捕鸟这段进行分析,读任何文章,理解关键语句,都绝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妄加理解,而是必须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揣摩,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赋予这些词语的特殊含义。
如何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主流的看法是认为二者形成了对比的关系。认为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 除此“对比说”之外,还有两种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前后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中年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童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 第二种意见认为。前后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损害和束缚。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比较而言,这里所述的第一种看法更接近鲁迅先生创作本文时的心理背景,更能为读者所接受。实际上,我们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也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洋溢着快乐的情趣。从“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因此,纵然是森严的三味书屋,也是作者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也洋溢着作者当时的童真童趣,而不是一种束缚。
第二自然段教学建议
对百草园部分的学习,第二部分是重点。作者用五彩的画笔描绘自然美景、园中乐趣,我们也须细细揣摩其中深意。同时,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诸如写景首先要观察,观察则要调动起人的各种感官因素,从而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还要讲究顺序,使文章层次清晰。写景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使优美的景致中融入更浓厚的感情。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对这一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或者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教师可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帮助学生理清这段的脉络。最后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直至熟读成诵。 提倡动笔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将仿写优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办成语文墙报进行展览……总之,让学生多读多写,学习优美的语言,围绕课堂阅读展开的活动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出发点。 十二、本文对百草园的景物做出了视觉,听觉,味,触觉上的描述。
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分五层。 一层(1段):总写百草园的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表明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充满了无限趣味。 (百草园的美景)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以及“我”对这个故事的感慨。 (美女蛇的故事) 四层(7~8段):写冬天时在百草园中的雪地上捕鸟时的乐趣。(雪地捕鸟) 五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读书,回想自己在百草园所做的事情。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此段偏重于对百草园的不舍,所以归于第一段。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五层。 一层(9段) :过渡段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特点以及先生的为人。 三层(12~16段):写初次见先生,问先生“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没有得到答案。 四层(17~20段):写偷偷到后花园去玩,后花园的乐趣。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以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描画儿。
主题思想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全文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思想也有深层含义,实是指作者的童真童趣的一去不复返。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作者写百草园的顺序是:由低到高 由整体到局部 由静物到动物 由植物到动物再到植物
课后题解
一、按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只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本练习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题是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练习。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这段话准确使用动词的基础上,学着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可以用题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戏,也可以自行选择游戏。
内容分析
1、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本文采用哪种方法开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本文采用不同于成人看法的语式,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中心。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是第一部分的点题之笔,以下七段,便可见到。 2、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百草园的景物有些是详写的,为什么要详写? 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的详略是与中心意思紧密相关。例如“泥墙根一带”是详写,目的是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4、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者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用了“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作者对百草园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的乐园的热爱之情。 5、“长的草里是不去的,……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这两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加红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段文字是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也给了“我”一些教益,使其如下文所说的“觉得做人之险”,“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即产生了惩恶的念头。 加红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了过渡作用,用“长的草”承着百草园,由“是不去的”引出下文有关美女蛇的故事。 6、“一切景语皆情语。”认真研读课文前八自然段,体会作者笔下百草园里有哪些乐趣。 (1)看“乐”,饱人眼福。百草园景色丰富、美丽诱人、“有无限乐趣”。 ①色美:“碧绿”耀人眼,“紫红”撩人心。 ②音美: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齐奏齐鸣。 ③状美:黄蜂肥胖,何首乌与木莲缠络,形状各异。 ④味美:覆盆子酸甜,令人垂涎。 (2)听“乐”,饱人耳福。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找“乐”,用心体验。雪后捕鸟,乐在其中。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和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以上三个内容,表明百草园的生活美好、神奇而有趣,印证了开头的最后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7、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0442.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