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的赏析?

如题所述

杜甫《春望》赏析: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意境图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春望》

唐代  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扩展资料

《春望》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春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25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写春望所见——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杂草丛生,数目苍苍。这一联既点明了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写望中所感,突出了时局的危殆和诗人心情的沉痛。“感时”是对国事的忧虑,“恨别”是对家人的思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表达了诗人于连绵战火中期待家人消息的焦急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深。“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的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以“不胜簪”的细节,描写了头发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白头”为愁所致,“搔”是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