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顶尖专家叛逃美国6年,1999年被当街射杀,8名保镖都没守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6

1999年,俄罗斯顶尖的军工专家 格罗琴科 ,在8名美国保镖的保护下,被人当街射杀。

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大批的科学家不敢踏出房门,许多俄罗斯专家更是连夜赶回了祖国,美方策反科学家的计划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 这场8个保镖都守不住的刺杀背后,格罗琴科究竟做了什么,为何会引来杀身之祸呢?

上世纪四十年代, 格罗琴科 在苏联 加里宁格勒 的一个富裕家庭中出生。由于加里宁格勒州是军事防线上的“中转站”,所以这座城市总是笼罩在一种浓浓的军事氛围之中。

当地人大多都以成为军人为荣,格罗琴科的父母也是军工专家。受父母和环境的影响,在许多同龄人都想当军官的时候,他却只对军工和机械制造感兴趣。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很小就会自己去拆卸、组装和研究身边一切可以拆的东西。 家里的东西被拆坏了,父母也不怪他,反而觉得他颇有天赋。

他的父母看他动手能力强,又擅于钻研,就决定好好培养他,让他日后也能为国效力。当他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会经常带他去市内的兵工厂参观,给他讲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知识。

等他上了中学,他的父母就开始帮他找一些零件,给他可以亲手组装的机会。在这样的精心培养之下,他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在十八岁时,考入了 圣彼得堡大学

在那个读到高中都算知识渊博的年代,他能毫无顾忌地读到大学,本身就已经算是天之骄子了。

再加上他选择的是自己最擅长的、最喜欢的机械专业,接下来的很长一段路,他都将走得格外顺遂。 只不过,走得太顺,有时候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当时正是冷战时期,军备竞争激烈。 苏霍伊飞机实验设计局作为重要的军机研制机构之一 ,自然是求贤若渴,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优秀的科研人才。

格罗琴科的志向和设计局的需求不谋而合,所以他非常顺利地就按计划踏入了军工制造业,开始实现他的科研梦想。

在设计局,他主要负责的是 战机和一些武器的设计和制造。 这项工作的重要程度和难度都极大,作为一个刚走出校园的新人,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

但是他却凭借天赋和努力,只用了几年就取得了他人难以想象的成绩,让设计局的众多前辈都惊叹不已。 国家的资源开始向他倾斜,权利、地位和待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看到自己的成果被认可,自己的能力被高层重视,格罗琴科心中的爱国之情和对科研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期盼自己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就在苏联举全国之力进行武器开发时,问题也随之而来了。由于武器研发的开销巨大,科研资料却不能外泄,不能创造收益。 时间一长,经济上就有些入不敷出了。

经济一出现问题,国内就开始人心惶惶、乱象丛生,高层拨给苏霍伊设计局的资金越来越少,一些先进的武器研究也逐渐被美国赶超。 大家都开始为了温饱寻找退路,一些科研人员也开始考虑转身投靠美国。

在大家都焦躁不安的时候,格罗琴科却丝毫不受影响,依旧沉浸在科研的世界里。 他没想过要离开,所以每当看到身边的人要走时,他都会极力劝阻对方,不要做背叛国家的事。

他家境优渥,还占据着大量的科研资源,不愿意走也很正常。同样的条件放在他们身上,他们也不会走。

栋梁之材又如何呢?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现实面前坚持信仰的,所以还是有大量的顶尖科学家和王牌飞行员为了“五斗米”折腰了。 苏联政府眼看拦不住人才,就决定,无论如何也要留住格罗琴科。

他此时已经是个国宝级的军工专家了,任何一个国家得到他,都会给敌人带来难以估量的威胁,所以政府就是再缺钱,也必须用最好的待遇把他留下。

于是,在大家都在为生计担忧、为温饱发愁的时候,这位一路顺遂的天之骄子却依旧过着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理想生活。

不知柴米油盐贵,也不知由奢入俭难。 他还无法理解,美国的诱惑到底意味着什么

据相关数据显示, 二战后散布在欧洲各地的一千多名流浪科学家,被美国接纳了近80% 。那些被德国和奥地利政府驱逐的 科技 精英,超过60%都去了美国。

在众多人才的助力下,美国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因此成为了新的 科技 霸主。以一国之力,占据了世界自然科学领域的半壁江山。 尝到甜头之后,他们就开始在各地“挖墙脚”。

选择的对象,通常都是 时局不稳、经济萧条之地的人才 ,比如此时的苏联。在美国的高薪诱惑之下,许多苏联科学家都被策反了。

不过十年时间,从苏联叛变去美国的,就有上千人。一些人为了表示诚意,争取更好的待遇,还将一些不能泄露的文件带了过去。

美国为了策反 格罗琴科 ,制定了专门的计划,还接连派了六批人,可是却没有一个成功的,其中还有人被这个固执的科学怪人报警抓走了。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只要能保证他的温饱和科研资源,他就能为理想而活。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格罗琴科都对美国的拉拢嗤之以鼻,而他的忠诚度也一度让美方感到极为头疼。 如果不是后来出现变故,恐怕谁也无法让这个眼里只有科研的人离开。

就在他还一门心思想要通过研究武器让国家重振旗鼓时,深陷内忧外患之中的苏联,已经摇摇欲坠了。

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辞职,立国69年的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的时代就此来临 。其实以格罗琴科的能力,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俄罗斯,他的地位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只是,科学家是依靠国家生存的。虽然他两耳不闻窗外事,可他以前享受的待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消耗的是苏联的国力。所以当苏联支撑不下去时,他就会立刻从云端跌落,掉入“凡间”。

百废待兴的俄罗斯,经济萧条, 社会 动荡,许多人都开始为了生存铤而走险。政府连最基本的治安都难以保证,更别说为 科技 拨款了。

原本颇有地位的 苏霍伊设计局 也遭到了巨大的冲击,要不是高层当机立断,和多家航空公司合作,发展为苏霍伊航空集团,这个盛极一时的军工机构恐怕已经保不住了。

格罗琴科的职位虽然没变,可他的收入却大不如前。从小到大都一心扑在科研上的他,这时才体会到了寻常人家的“后顾之忧”。

他从没有为柴米油盐发过愁,现在却不得不在一日三餐上算来算去。看着妻子和孩子的生活越过越拮据,他终于感受到了一种关乎生存的恐惧感。

当生活富足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国家和理想。他鄙视叛逃的同行,看不起美国送到眼前的高薪。可当理想的泡泡被戳破,一直被掩盖的现实露出本来的面貌时,他动摇了。

他开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想, 如果去了美国,生活会是什么样?

美国派来潜伏在格罗琴科身边的人,早已摸清了他的生活状况,知道这个没吃过苦的人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动,就是想等一个时机,等他的抱怨足够多的时候。

1993年的一个傍晚,格罗琴科收拾好自己的资料后,照常下班。回家的路上,他本想去那家自己喜欢的餐厅吃饭,可走进去看到菜单才想起来,钱不够了。他包里为数不多的钱,也是要去买一家人的晚饭的。

看着餐厅里依旧有人在优雅地用餐,有人在谈笑风生,自己是一个顶尖的科学家,却吃不起这里的一顿饭。这是他从没有想过的,没想到,有一天他会连这样一顿“稀松平常”的饭都吃不上。

从餐厅出来后,他陷入了沉思,没看到有人朝他走来。直到对方停在了他跟前,他才隐隐感觉,这不是一般人。对方的气场让他以为是来抢劫的,所以他停下了脚步,不敢轻举妄动。

许是感觉到了他的紧张,陌生男子特意先露出了一个善意的微笑,然后礼貌地问他, 能不能找个地方聊聊。

这人一出声,他心里就有了底。这样的作派和之前那些来找他的美国人如出一辙,不用问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按他以前的性子,要么转身就走,要么拿起电话报警。

可是这一次,他鬼使神差地跟着人走了。直到坐到酒吧里,他才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在做什么。手里的这杯酒,他以前常喝,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他已经很久没喝过了。

他开始和面前的人交谈起来。此人告诉他, 如果他去美国,就会为他提供50万美元的年薪和一栋夏威夷黄金地段的别墅,更重要的是,他将拥有最高级的工作室和巨额的科研经费。

只要换个地方,就什么都有了。这对于什么都没有的格罗琴科来说,又何止是吃不吃得上饭的问题。他很清楚自己对于俄罗斯来说有多重要,更清楚自己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

是要自己的生活还是国家的荣辱,他也犹豫过。只不过,从小就比别人优越的他,实在无法容忍自己的生活比大街上的人还差, 所以他在自私与无私之间,选择了自私。

下定决心后,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安全问题。他的国家不会放过一个手握众多武器资料叛逃敌国的人,俄罗斯虽然暂时受困,但也不代表会看着他背叛却无动于衷。

他的顾虑都写在脸上,对面的人一看就明白了,于是立即就向他承诺, 他们会为他安排保镖,护送他离开,到了美国后,也会有专人24小时保护他。

格罗琴科的最后一丝犹豫也烟消云散了,仅过了一个月,他就在周密的安排下登上了去往美国的飞机,成为了美国的“英雄”。

美国说到做到,并没有亏待他。他住着最豪华的别墅,拿着高薪,每天上下班还有8名保镖护送。这样的生活比在俄罗斯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他却过得如履薄冰。

上班时,他还可以投入到科研当中,可是出了实验室,他就忍不住胆战心惊。看着周围的保镖,他很清楚,这是因为他还有利用价值。一旦他们不再保护,他将寸步难行。

他不仅尽心尽力地做研究,还把从前研究的战机资料通通交了出来。 从这一步开始,他就真的从一个科学家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背叛者了。

此后的6年,他都没有一刻敢放松警惕, 就在他以为不会再有人追究时,属于他的结局却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了。

1999年的这一天,他一如既往地坐上了接送他的轿车。走到半路上,车突然发生了爆炸,只不过由于车是特质的,爆炸并没有引起人员伤亡。

贴身保护的保镖立刻警惕地将格罗琴科护在身后,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让他们也无能为力。

一大群骑手骑着摩托车从四面八方涌来,速度极快,一到攻击范围就举枪扫射,根本不给人应对的机会。 他们扬长而去时,格罗琴科已经倒在血泊之中,失去了生命体征。

这件事一度让美国的科学界人心惶惶,不少俄罗斯籍的科学家吓得把工作辞了,连家门都不敢出。一些在和美国接触的科研学者,也打消了叛变的念头。

美国当时还就这一案件问过俄罗斯,但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真相到底是什么,凶手到底是谁,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一旦选择了背叛,那就一定会付出代价。

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个国家的战士,他们的存在也许远比他们自己想象中更重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