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第四章摘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第四章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指出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弊端,提出了“新基础教育”下的新型课堂模式,那就是把握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充分挖掘实现学科教学的育人效果,始终以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为目标。

反思自己的课堂,近五年以来一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概括出五步预习法:第一步,标自然地;第二步,读一读课文;第三步,圈出本课生字;第四步,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第五步,再读课文两次或以上。一开始带着学生一起预习课文,很快大家都掌握了五步学习法。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预习也会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第六步,画出优美的句子;第七步,提出一个问题并尝试解答;第八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觉得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考比等待更重要,主动比被动更加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默读感悟”、“小组讨论”、“全班分享”是我每一节语文课的主旋律,很多学生都养成了思考与表达的好习惯。如今天的语文课《海滨小城》,课文从海边、庭院、街道、公园四个方面介绍了海滨小城的美丽与整洁。我放手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场景自主学习,默读找一找这一场景的特点,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今日举手交流的同学每一个都说得很好,当有同学说得不全面的时候其他同学也能及时补充。我看到大家在进步,学会思考与主动表达,无所谓对错,关键是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也发现班上44个学生,真正进入思考与交流状态的学生仅为三分之一,那么另外的三分之二的学生怎么办?课堂上的40分钟时间如何关注到全部?如何调动那些还比较被动的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过程中来?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努力的,很庆幸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课堂改革与改革主体的发展研究,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课堂,重新认识学科的育人价值。

这一章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点就是“每一节课都要设计一个大问题”。何为“大问题”,就是紧扣文章中心的,并且适合所有学生的,又能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的问题。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个性,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他们不仅需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外,还需要学习学科本身蕴含的做人道理。

以下摘录一些较有感触的句子。

1.新基础教育研究指出,上述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多六少现象,即:教师关注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少。关注知识点多,关注知识结构少。教师占有课堂教学时间多,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师生一问一答式活动多,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少。教师关注预设教案执行多,关注课堂上动态生成少。教师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多,关注学生探究发现少。157页。

2.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是围绕培养 “主动、健康发展” 新人为目标。157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首先突破 还 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提问权等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也是其他方面改革的突破点。161

3.课堂重建:主动尝试“五还”:还时间、还空间、还工具、还提问权、还评议权。162

4.用一个个结构设计的连接,构成学科的知识结构链和相关的学习方法结构链。因此,新的课堂教学是以一种 类型知识的结构及所需要培养的某种学习方法、能力为单位,进行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 ,通过 教结构 和 用结构 、非匀速的、由慢而快地推进教学过程,最终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主动地在课堂上学习类似或相关的新知识,教学在这个时期呈加速运动的状态。161

5.课堂放下去,必须解决的 核心问题 是怎样放?要用 大问题 激活课堂。

6.如何设计大问题?大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真正做到放下去。大问题设计的基本依据有: 依据一:面向全体学生,分析学习之“坎”。依据二:解读文本解读学生,开发教材育人价值。依据三:目标定位,聚焦底线和高标要求。依据四:活动跟进,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166

7.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大量在一节节课中度过。他们在其中创造和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经受失败的挫折,慢慢积淀着难忘的同学缘和师生情,且滋养着对日常生活之外广袤的天地和世道人事的向往,增强着坚持的意志和成长的力量……这是课堂生活给予“在其中者”心灵的终身馈赠。之所以强调课堂生活的特殊性是为了说明:不仅是学科有育人价值,而且课堂教学本身内含着育人价值,教师需要提升与学生一起创造丰富而有意义的课堂生活的自觉。173

8.教师若要明晰教学的结果,实现教学的持续与改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自我完善的自觉,则还应有评价、反思和重建三个阶段。171

9.“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学设计,始终将育人”置于教学思维的起点,开发教材内含的育人资源,运用复杂思维对要素间(教学)关系,进行长程、整体、转化、生成式策划。教学设计是课前的“预设”,是研究中重要的构成,但不能取代课中的“生成”。175

10.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条状”、“块状”重组,形成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长程两段”式教学设计,即第一阶段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结构,第二阶段是学生运用结构于同类知识或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上述的“教结构、用结构”的两个教学阶段,形成一个教学“长程”。这一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加工,被称之为“长程两段”设计,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17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