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两张图让想象类作文突破困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它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重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可见,培养想象力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而写好想象作文又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乐于想象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想象,是一项有意义的、也是必须做出的探寻。

一、 想象作文实践中的“入门难”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现在小学生要具备简单记叙文与想象作文的写作能力,同时,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也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将想象作文编排到不同阶段的语文教材中。第一学段,统编教材中对于想象写话的编排特点是让学生借助图片想象画面;第二学段则给予学生一些表象,让学生在既定模式中专注想象情节,并专门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大胆想象”这一习作单元专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能够写出简单的想象作文,但在想象的方向性,合理性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中段是引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的重要时机,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想象作文教学中的困境真实存在。其一,学生在想象作文中想象思路难以打开。由于学生个人见识、自身经历、阅读经历尚浅,导致他们在某些既定的写作情境中无法打开写作思路,在想象作文初学阶段,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中反映出他们的想象不丰富、不合理、不创新的问题。其二,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此,想象通常是片段式、零散化的,而想象作文则要求学生将想象的内容转化为逻辑清晰、情节连贯的文章,这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不小的难度。思路难以打开,导致学生创作的畏难情绪加重,写作能力欠缺导致他们的作文“词不达意”,又导致学生享受不到创作想象作文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对想象作文失去兴趣,也会对其它类作文失去兴趣,更会对语文失去兴趣。这一阶段的想象作文教学,真切的需要老师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指导。

二、支架是联结想象与作文的桥梁

支架一:教材中的习作例文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这篇习作为例,在习作环节之前,教材编排了《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精读课文,之后又安排了《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两篇习作例文做指引,让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一步步体会逆向想象、相关想象和相似想象的思路,并通过习作例文提炼出具体的策略,最后在习作环节具体实践。

可以说,习作单元的用心编排相当于是对老师们的“手把手教学”了,从中我们也能得到一些启示,就是教材中的课文,是可以当作“习作例文”来使用的,在解读教材时,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到“指向写作”和“以读促写”的实践。

支架二:课外读物中的探险小说

探险类小说是儿童读物中的重要板块,也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良好素材,通过阅读探险小说,我们和主人公一起经历艰难困苦,一起发现崭新世界,同时获得丰富知识与成长经验。每一部优秀的探险类小说,都塑造着无与伦比的想象世界,如《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描绘的奇幻海底世界,鲁滨逊漂流记为孩子们展现的“荒野求生”之旅,还有《苹果树上的外婆》里,那极具冒险精神又充满温情的想象之旅……

这些小说是孩子们乐读也易读的,其想象的丰富和情节的精彩,都有助于提高学生想象的阈值,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创作“既定模式下的想象作文”。

支架三:合适的思维导图

学生从诞生写作灵感到创作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其间,还隐含着筛选素材、形成框架、规范表达等环节,而这些环节又恰恰是抽象的思维活动,这时候正式最需要老师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支架去让学生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图示”于眼前,最后跃然纸上。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思维导图在这一环节中是最有效的支架,借助思维导图,能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强化思维训练,更好地达成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选对了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作文中从“入门难”很快进步到“驾轻就熟”。

三、两张图搭建想象作文的桥梁

1、九宫格

九宫格是“曼陀罗思考法”的表现形式,它的第一种用法是"四面八方扩展型"。这是一种没有设限的模式,特别适合用来收集灵感进行创意思考。只要使用者在九宫格的中间填上想要发挥的主题后,便会自然地想要把其他周围的八个空格填满,而这种填满的过程也正是创意发挥的时候。

另一种形式是"围绕型",围绕型的运用比较适合用来做为流程性质的思考与安排,这是一种顺时针的思考顺序,在中心格上列出主题以后,便可以开始以逆时针的方式安排行程。这样的形式可以跟"四面八方扩展型"搭配使用。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题目《滚来滚去的小土豆》为例,学生可以围绕题目提出问题:小土豆为什么滚来滚去?小土豆是自己滚来滚去吗?小土豆最后滚到了哪里?发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小土豆滚来滚去时心情怎样?小土豆滚来滚去时有没有变成其他东西?小土豆都变成些什么?最后怎么样了?把问题填入九宫格中。此时运用扩展型思考法,可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发散思维,将思维可视化,解决了思路难以打开的难题。

再利用围绕型思考法,将这些问题排排序,那个问题应当在前,哪个问题应当在后,排好顺序后,一个想象故事的主干就呈现在眼前了,学生初尝想象作文桥梁搭建的乐趣后,会更加想要写好这篇作文,于是,我们就可以事实捧出我们的第二张图。

2.鱼骨图

鱼骨图又叫“因果图”,顾名思义,其特点是简洁实用,深入直观。它看上去有些像鱼骨,问题标在"上排鱼刺"处,下排按出现机会多寡列出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有助于说明各个原因是如何影响后果的。

当学生把九宫格中提出的问题安置在鱼骨图上后,便可以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完善刚刚创作的框架,在回答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发现某些问题是重复的,某些问题回答出后觉得没有意义,那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删减,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优化自己的故事结构,在九宫格打造出流畅情节的基础上,在鱼骨图环节做到详略得当。

例如,在带领学生共读《苹果树上的外婆》过程中,我发现本书的探险情节非常适合学生模仿写作,于是我在阅读单中设计了两个创意写作环节,让学生想象书中安迪与外婆没有去成的那次旅行会是什么样的,以及阅读完所有探险后,为安迪和外婆再设计一次探险。学生利用九宫格将想要去的地方写在中间,外圈填上对这次旅程的各种疑问,再利用鱼骨图回答这些问题,依照书中前几次探险中“出发-遇险-化解-归来”的模式,学生创作出一篇又一篇精彩的微小说。

多次练习以后,学生对想象作文的兴趣和写作能力明显提高,到了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奇妙的想象》这一次想象作文时,学生已经可以利用这两张图自由创作自己心中最奇妙的童话故事了。

四、结语

其实,想象类作文已经在语文教材里静静等待了很多年。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很多老师因此觉得,想象作文不必教,至少是不必费力气去教。

但正因为儿童的想象力是如此多彩和珍贵,我们更应该去用心教,想象作文教学里最难把握的度,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合理化”的度,我们需要费心去想如何让学生的想象“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只有让学生能够享受在自由烂漫的想象世界里遨游的快乐,又能够在自己创作的想象作文中找到自信,获得成就,我们的想象作文教学才具有了实际意义,而我认为,九宫格和鱼骨图的使用,让这个美好的愿景变成了现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