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生界煤系有利生烃区块评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18

从油气生成的角度来看,有利的油气生成区块必定是那些烃源岩发育,且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都比较好的地区。本章通过对重点钻孔和地区的研究,了解影响研究区上古生界煤系作为有利烃源岩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研究区有利生烃区块分布及其生烃特征。

一、孔古4井和大参1井综合地球化学剖面分析

(一)孔古4井

孔古4井位于黄骅坳陷孔西潜山构造带,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厚800余米,其中暗色泥岩厚309m,煤+碳质泥岩厚46m;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达1.5%~5.9%,生烃潜量一般>2.5mg/g,可高达0.9~14.3mg/g,氯仿沥青“A”0.108%~0.321%,总烃可达890×10-6~1118×10-6。煤的氯仿沥青“A”一般1.716%~2.94%,生烃潜量一般203~177.5mg/g,氢指数一般203~382mg/g Corg,煤中E+S含量9%~34%。碳质泥岩的有机碳含量10.9%~29.1%;氯仿沥青“A”0.33%~0.739%,生烃潜量为44.57~66.77mg/g,总烃达1118×10-6~2182×10-6,因此,有机质丰度属中等以上烃源岩较多(图9-9)。有机质成熟度适中,Ro值为0.56%~0.78%。从热演化史看:孔西潜山位于南皮凹陷和沧东凹陷之间,在经历了前印支—燕山运动深成变质和印支—燕山运动短暂的抬升后缓慢下沉,并在喜马拉雅山运动中随着埋深的加大而进入二次成烃阶段(目前埋深3155~3875m,而黄骅坳陷第一次深成变质的埋深为3200m),二次成烃阶段的Ro值为目前的0.56%~0.78%,正处于有利油气生成期,所以,孔古4井产出煤成油气是完全符合实际可能的。

图9-9 孔古4井有机地球化学综合剖面图

(二)大参1井

大参1井位于沧县隆起带内,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厚487m,现今埋深1500m以上。其中暗色泥岩厚196m,碳质泥岩厚43.5m,煤厚27.6m。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0.3%~8.78%,平均1.56%,生烃潜量为0.3~29.1mg/g,氯仿沥青“A”0.074%~0.2079%。碳质泥岩的有机碳含量10.36%~14.97%,平均9.83%,氯仿沥青“A”可达0.2429%~0.3709%,总烃含量722×10-6~145×10-6,生烃潜量平均达11.99mg/g。煤的氯仿沥青“A”含量0.412%~6.041%,平均达3.302%,生烃潜量为4.25~144mg/g,平均80.17mg/g,煤中E+S含量<10%。有机质丰度以差—中烃源岩为主(图9-10)。其Ro值1.02%,从热演化史看,沧县隆起区在经受了前印支—燕山期第一次深成变质作用后,从晚三叠世开始就持续抬升,造成早期沉积遭受严重剥蚀;喜马拉雅运动中虽有沉积,但很薄,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现今埋深较浅。因此,该区目前的成熟度是由第一次深成变质作用形成的,这也可由Ro值大小不随埋深增大而增加反映出来。从理论上来说,这种长期处于抬升态势地区是不利于油气保存的,但大参1井煤系烃源岩的性质表明,在长期处于成熟阶段情况下,有机质丰度和类型仍然保持较高水平,说明在有利的构造圈闭和盖层条件下仍有希望发现与此相关的气田。另一方面,这里煤的氯仿沥青“A”值都比较高,甚至比孔古4井还要高,这可能与这里的煤层中吸附了来自其它地区(尤其是两侧坳陷区)运移来的烃类物质有关。

图9-10 大参1井综合地球化学剖面图

二、有利生烃区块形成条件分析

(一)煤系烃源岩厚度和分布

烃源岩厚度和分布范围决定了烃源岩的体积,反映烃源岩的数量特征,这是形成工业性油气藏的前提条件。煤系烃源岩包括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层。分析太原组和山西组暗色泥岩和煤的厚度等值线图,煤系烃源岩总体上以华北油气区最厚,其次是大港油气区和中原油气区,胜利油气区的厚度最小。其中华北油气区内的苏桥-文安、晋县以南、大港油气区内的南皮凹陷等地区的厚度相对其他地区明显偏大,为沉积中心。上述烃源岩空间发育特征,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数量保证。

(二)有机质丰度和类型

根据对孔古4井、大参1井等钻井中煤系烃源岩的研究并结合对其他钻井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煤成油气的生成来说,煤系烃源岩除了应该具备较好的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HC等产率外,还应有丰富的壳质组+腐泥组含量。这一点对煤系烃源岩形成油气来说,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其一:研究区目前已发现的煤成油气藏分布地区,煤系烃源岩中都有丰富的E+S含量(如苏桥-文安、孔古4等)。其二:研究区石炭—二叠纪煤中虽然含有丰富的富氢基质镜质体,而且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但它不能决定是否能够大量生成油气并形成油气藏,因为研究区煤中富氢基质镜质体是普通存在的,而且含量差异不大,假若它是控制大量生成油气的决定因素,那么在构造、成熟度和演化条件等方面与孔古4、苏桥一带相似的地区也应该能发现与煤系烃源岩相关的油气藏;而事实是否定的。其三:从有机岩石学方法对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评价看,假若煤中E+S含量<10%,则其中富氢基质镜质体含量要>60%才可能成为Ⅱ2型,而实际观察发现达到这个含量的很少。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E+S含量,则仅能形成气藏但很难形成油气藏。

(三)构造-热演化史

研究区盆地构造-热演化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沉降-短期抬升-沉降型

这种地区在前印支—燕山期第一次深成变质作用后印支—燕山期发生抬升,但仍有一定的中生代沉积,而后是持续的沉降。这种地区一般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保存完整,上覆的新生界沉积使得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埋深超过了第一次深成变质作用时的埋深而进入二次生烃阶段,当现今埋藏深度较大,成熟度已达到高成熟—过成熟时,二次成烃以成气为主;当现今埋深超过第一次深成变质作用埋深,成熟度处于低—成熟阶段时,在合适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条件下,二次生烃以生成油气为主。这种类型分布在各坳陷中的凹陷区及古潜山地区。

2.沉降-抬升型

这种地区在前印支—燕山期第一次深成变质作用后,从晚三叠世开始就一直以抬升为主,到喜马拉雅运动才开始接受较薄的沉积,从而造成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现今埋深较浅,煤系有机质成熟度是由第一次深成变质作用形成的并一直稳定在这个水平上。从总体上来说,由于长期抬升,不利于第一次深成变质作用期间形成的油气保存,但由于其演化时间长,成藏时间也长,在合适的构造圈闭和盖层条件下也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形成油气藏;另一方面,由于石炭一二叠纪煤层较厚,再加上煤层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它可以吸附来自临近凹陷区的运移油气,从而形成吸附气藏。这种类型以各坳陷之间的古隆起区为代表(如黄骅坳陷和冀中坳陷之间的沧县隆起)。

3.沉降-长期抬升-沉降型

这种地区表现为前印支—燕山运动深成变质作用后,从晚三叠世开始一直到喜马拉雅运动早期都很少沉积,也就是说长期处于抬升状态,但进入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却沉积了很厚的新第三系沉积并使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埋深超过第一次深成变质作用时的埋深,从而进入二次生烃阶段。由于这种情况下埋深不会超过第一次深成变质埋深很多,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成熟度正处于中等成熟阶段,因此,只要有合适的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及有机组分含量等条件,就会发生以生成油气为特征的二次生烃作用。

(四)沉积有机相类型

有利的沉积有机相是形成好烃源岩的环境和物质基础,从沉积有机相分析已经知道,深沼芦苇有机相和流水沼泽有机相是最合适的沉积有机相类型。

综上所述,从烃源岩的数量、性质、构造热演化组合及沉积有机相等综合因素分析,煤系烃源岩有利油气生成区块的条件是:

(1)煤系烃源岩有足够的厚度,有机质丰度以中等以上为主、煤中富含富氢显微组分,E+S>15%,有机质类型应有一定量的Ⅱ2~Ⅱ1型。

(2)深沼芦苇有机相和流水沼泽有机相分布地区。

(3)达到中等成熟度(Ro为0.7%~1.0%)条件,因为这个成熟度值比第一次深成变质作用奠定的值大,而进入二次成烃后又恰是生油高峰期。

(4)演化组合以沉降-短期抬升-沉降类型中的二次沉降较浅地区最好,因为二次沉降过深,造成成熟度过高而只能形成煤成气藏。

(5)应达到二次生烃的条件。因为达不到二次生烃条件的地区目前埋深都较浅,演化组合多以沉降-抬升型为主,而长期的抬升不利于第一次生烃阶段形成的油气保存。

至于形成煤成气藏的条件,从煤系烃源岩有机组分组成、生烃性质及成烃模式看,一是煤系烃源岩自身属于较好的气源岩,二是在不同热演化阶段都有气态烃形成,因此,从烃源岩和成熟度的角度看,煤系烃源岩都具备大量形成气态烃的条件。

三、有利生烃区块分布

综合分析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构造演化组合及沉积有机相资料,分别编制了渤海湾盆地地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有利区块分布图(图9-11)、主要生烃层位——太原组和山西组烃源岩有利区块分布图。

(一)济阳坳陷

前印支—燕山期第一次深成变质作用使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埋深达3000m,成熟度达低-中等成熟阶段,Ro值0.82%(向奎,1996,金奎励等,1997)。印支-燕山运动期间除了坳陷边缘和隆起区外,大部分地区陆续沉降,部分地区接受侏罗纪—白垩纪沉积。喜马拉雅运动期间盆内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纪沉积,沉积中心地区的第三纪沉积厚度可达近万米。因此,济阳坳陷除了盆地边缘和内部隆起区有机质成熟度仍然保留着第一次深成变质奠定的成熟度基础外,其他地区有机质成熟度都已进入二次热演化阶段,且成熟度普遍比较高,Ro值多已达到1.3%~2.4%,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以高成熟—过成熟为主。

图9-11 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有利区块分布图

1—有利成油气区块;2—有利成气区块;3—次有利成气区块

据对目前成熟度较低(Ro为0.52%~0.82%)地区(主要分布在坳陷边缘及凹陷内隆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研究(图9-11,区块Ⅳ),太原组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为0.1%~2.5%,平均1.3%,氯仿沥青“A”产率为0.02%~0.14%,平均为0.08%,生烃潜量一般0.69~3.6mg/g,平均1.39mg/g;太原组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为0.07%~0.34%,平均仅0.22%,生烃潜量一般51~136mg/g,平均85mg/g,煤中E+S含量平均仅3.8%。山西组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1.2%~5.14%,平均3.11%,氯仿沥青“A”产率为0.03%~0.05%,平均为0.04%,生烃潜量一般0.2~5.02mg/g,平均2.4mg/g;山西组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平均仅0.16%,生烃潜量一般37~71mg/g,平均54mg/g,煤中E+S含量平均仅4.5%。综合数据表明,石炭-二叠纪煤系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2%~5.69%,平均2.23%;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0.03%~0.14%,平均0.06%;生烃潜量一般1.05~5.02mg/g,平均1.89mg/g;达到中等以上烃源岩的比例仅15%。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0.09%~0.34%,平均0.19%;生烃潜量一般37~136mg/g,平均仅64mg/g;其中E+S含量平均仅4.8%(图9-12)。

图9-12 济阳坳陷烃源岩评价指标统计直方图

分析以上数据,总体说来,济阳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和类型都比较差,表现为丰度低、类型为Ⅲ型;从沉积有机相看,从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分别以开阔水域有机相、深沼森林有机相和浅沼森林有机相等以倾气为主的类型为主。因此,在这些目前成熟度适中的地区很难形成油和气共生的油气藏。而对盆地内目前埋深较大的地区,由于有机质成熟度较高,普遍达到以形成干气为主的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失去了形成油和气共生并成藏的条件,只能以寻找晚期干气藏为重点。

一般来说,煤系烃源岩可以作为较好的气源岩,综合考虑济阳坳陷不同地区煤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烃源岩厚度等条件,有利的生气区为盆地北缘和盆地内隆起区。

(二)黄骅坳陷

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系地层厚600~900m,具南厚北薄特点,因此,从烃源岩厚度角度看,煤成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在南部。该区前印支—燕山期第一次深成变质作用使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成熟度达低—中等阶段(Ro为0.65%),埋深达3200m(据韩品龙等,1996),而目前的埋深一般3000~5000m,实测Ro值0.6%~2.5%。成熟度相对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坳陷中部的孔西潜山构造带和徐黑潜山构造带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有机质成熟度一般为0.65%~0.9%。南部的南皮凹陷和北部的岐口凹陷埋深和成熟度相对较大,南皮凹陷越往南深度越大,成熟度也越高,根据对东古1等钻井的实测,其Ro值已大于2.2%,进入过成熟阶段。岐口凹陷有机质成熟度也达到0.8%~1.4%。从成熟度大小及分布对油气生成的影响看,黄骅坳陷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二次生烃的阶段,但不同地区又有变化,其中中部的孔西潜山构造带和徐黑潜山构造带一带为成熟阶段,二次埋深造成的成熟度比一次埋深造成的成熟度稍高;南皮凹陷以高成熟—过成熟为主,而岐口凹陷则以成熟和高成熟为主,因此,形成油和气共生的油气藏较好的地区为孔西潜山-徐黑潜山构造带,其次是北部的岐口凹陷,而南部只能以生气为主。

孔西潜山和徐黑潜山一带的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相对较好,太原组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0.9%~9.67%,平均6.07%,氯仿沥青“A”产率为0.09%~0.35%,平均0.17%,生烃潜量一般0.09~6.41mg/g,平均3.3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1.09%~3.28%,平均为2.46%,生烃潜量一般为14.4~205.5mg/g,平均为78.2mg/g,S+E含量平均达12.7%。山西组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一般1.04%~9.3%,平均4.06%,氯仿沥青“A”产率为0.18%~0.76%,平均0.39%,生烃潜量一般0.56~27.8mg/g,平均14.08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为2.34%,生烃潜量平均为96.8mg/g,S+E含量平均达16.8%。综合分析,该区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暗色泥岩的有机碳一般含量达0.9%~9.67%,平均为4.66%,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为0.07%~0.74%,平均0.25%,生烃潜量一般0.2~27.8mg/g,平均8.71mg/g。煤的“A”产率一般为1.7%~3.28%,平均2.47%,生烃潜量一般93~205mg/g,平均89mg/g,E+S含量一般5%~34%,平均15%。有机质丰度以中—好为主,有机质类型中II型占的比例较大(图9-13)。

黄骅坳陷其他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系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相对孔西潜山一带稍差一些,但仍然较好。太原组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78%~6.7%,平均2.6%,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0.04%~0.12%,平均0.08%,生烃潜量一般0.44~6.7mg/g,平均2.53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为0.84%~4.11%,平均2.77%,生烃潜量一般35~118mg/g,平均80.6mg/g,E+S含量一般4.7%~12%,平均7.5%。山西组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85%~5.76%,平均2.78%,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0.02%~0.56%,平均0.21%,生烃潜量一般1.86~6.5mg/g,平均3.78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为0.47%~3.94%,平均1.91%,生烃潜量一般46~119mg/g,平均110mg/g,E+S含量一般2.6%~20.1%,平均9.8%。综合分析,石炭-二叠纪煤系烃源岩暗色泥岩的有机碳一般1.06%~2.83%,平均2.62%,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0.02%~0.56%,平均0.13%,生烃潜量一般0.2~6.5mg/g,平均3.0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为0.17%~4.11%,平均2.20%,生烃潜量一般24~119mg/g,平均96mg/g,E+S含量一般5%~21%,平均达11%。因此,有机质丰度以中等以上为主,有机质类型除了以Ⅲ型为主外,还有较多的Ⅱ2型分布(图9-14)。

图9-13 大港油气区孔西潜山一带煤系烃源岩评价参数分布直方图

从沉积有机相分布看,黄骅坳陷是深沼芦苇有机相及流水沼泽有机相分布较多的地区,其中孔西潜山和徐黑潜山一带流水沼泽有机相发育,煤系烃源岩中富含壳质组和腐泥组。从构造演化看,黄骅坳陷基本上是沉降-抬升-沉降型,其中北部抬升较大,石炭系地层遭受一定的剥蚀,南部抬升小,石炭系地层保存较好。在第三系沉积过程中,南部和北部沉积厚度大,而中间的古潜山地区沉降相对较小。

综合上述分析,黄骅坳陷中较有利的油和气共生并能够形成油气藏的地区以孔西潜山和徐黑潜山一带最好,是寻找煤成油气藏的较理想地区(图9-11,区块Ⅰ),其次是岐口凹陷,而南皮、沧东凹陷内由于成熟度随着埋深增加而增加,煤系烃源岩以生气作用为主,是寻找煤成气的有利地区(图9-11,区块Ⅲ)。

图9-14 大港-华北油气区煤系烃源岩评价参数直方图

(三)冀中坳陷

冀中坳陷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坳陷东北部及南部,地层发育全而厚的主要为文安、武清、大城等地,厚度可达700~1000m。在前印支-燕山期第一次深成变质作用下,该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成熟度达低—成熟阶段。Ro值达0.5%~0.7%,埋深达3000m。目前埋深以苏桥地区较深(>3000m),文安地区2600~3300m,其他地区3000m左右。从成熟度看,以东北部武清地区最高,Ro可达0.9%~1.3%;冀中地区Ro达0.5%~1.1%,苏桥-文安-带Ro达0.6%~0.9%,因此,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二次生烃范围,部分地区石炭系—二叠系下部源岩进入二次成烃阶段,并基本上处于生烃高峰期。

从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看,以苏桥-文安地区最好,这里不仅煤系烃源岩发育,而且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好。太原组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一般0.92%~9.2%,平均3.04%,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为0.04%~0.27%,平均0.13%,生烃潜量一般0.13~16.3mg/g,平均2.43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为0.53%~2.78%,平均1.38%,生烃潜量一般24~209mg/g,平均83mg/g,煤中壳质组+腐泥组一般可达6%~14%,平均24.1%。山西组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一般1.65%~4.57%,平均3.03%,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为0.09%~0.35%,平均0.25%,生烃潜量一般1.48~9.78mg/g,平均5.44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为0.37%~3.78%,平均1.99%,生烃潜量一般143~207mg·g-1,平均158mg·g-1,煤中壳质组+腐泥组一般可达3%~59.5%,平均26.1%(图9-15)。

图9-15 华北油气区苏桥-文安地区煤系烃源岩评价参数直方图

综合分析,该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暗色泥岩的Corg含量一般0.9%~9.2%,平均3.02%,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为0.03%~0.35%,平均0.18%,生烃潜量一般0.12~16.3mg/g,平均4.3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为0.36%~3.78%,平均1.64%,生烃潜量一般50~209mg/g,平均120mg/g,煤中富含壳质组+腐泥组,一般可达15%~30%,最高可达59%。煤系烃源岩丰度以中等以上类型较多,有机质类型含有较多的Ⅱ型。

深县、晋县一带太原组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51%~10.3%,平均3.51%,氯仿沥青“A”产率0.09%~0.15%,平均0.09%,生烃潜量一般1.18~3.37mg/g,平均2.76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0.61%,生烃潜量一般50~167mg/g,平均116mg/g,煤中E+S含量平均9%。山西组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91%~4.79%,平均2.19%,氯仿沥青“A”产率0.007%~0.1%,平均0.04%,生烃潜量一般1.8~3.45mg/g,平均2.3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0.36%,生烃潜量一般25.1~120mg/g,平均69mg/g,煤中E+S含量一般20%~37%,平均25.5%。综合分析,该区石炭—二叠纪煤系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8%~5.0%,平均3.5%,氯仿沥青“A”产率0.007%~0.16%,平均0.06%,生烃潜量一般1.8~3.5mg/g,平均2.48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一般0.59%,生烃潜量一般62~200mg/g,平均89mg/g,煤中E+S含量一般9%~37%,平均17%,有机质成熟度适中,Ro为0.51%~1.10%,平均0.90%(图9-16)。冀中坳陷其他地区与黄骅坳陷大部分地区相似(图9-14)。

图9-16 华北油气区南部-中原油气区北部煤系烃源岩评价参数直方图

从沉积有机相类型分析,冀中坳陷总的来说没有黄骅坳陷好,浅沼森林有机相和深沼森林有机相较发育,由于沧县水下隆起(大城一带)沙滩的影响,在苏桥-文安一带出现了流水沼泽有机相,造成煤系源岩中富氢组分富集,有利于优质烃源岩发育。从构造演化组合看,冀中坳陷北部为沉降-短期抬升-沉降型,中生代侏罗-白垩系地层有一定的沉积,向南则中生代沉积很少,为沉降-抬升-沉降型组合。

综合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沉积有机相及构造演化组合分析,冀中坳陷苏桥-文安一带各种条件都比较适宜于油和气的形成,是形成油、气共生的油气藏良好地区(图9-11,区块Ⅱ),在这一带打出以湿气为主并伴生凝析油的油气藏就是很好的证据。深县、晋县一带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也比较好,沉积有机相以深沼森林有机相和浅沼森林有机相为主,成熟度适中,是有利煤成气形成的地区(图9-11,区块V),应注意深部寻找煤成湿气藏。东北部京津、武清一带从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演化组合看,和深县一带相似,成熟度稍高,但仍处于成熟阶段,也是有利煤成气形成的地区,同样应以寻找煤成湿气藏为主。沧县隆起区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和演化组合及沉积有机相类型看不是理想地区,但在内部相对低洼地区则可以出现沉降-抬升-沉降的演化组合及局部地区有利的沉积有机相带,从而形成局部有利的油气藏分布区。总之,冀中坳陷的大部分地区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和演化组合看,是属于比较有利于生成煤成气的地区(图9-11,区块Ⅲ),局部地区(如苏桥-文安一带)由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热演化组合等比较突出而有利于生成油和气,并形成油气共生的油气藏。

(四)中原油气区

中原油气区范围内石炭—二叠纪源岩的现今有机质成熟度比较高,除了濮阳以西地区处于成熟阶段以外,其他地区基本上都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尤其以南部地区最高,Ro值达到3.0%~5.0%。

根据对濮阳以东地区少量钻孔资料的统计研究,太原组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一般1.33%~2.52%,平均1.45%,氯仿沥青“A”产率0.04%~0.09%,平均0.06%,生烃潜量一般0.38~0.94mg/g,平均0.64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0.36%,生烃潜量一般21~138mg/g,平均76mg/g,E+S含量平均3.5%。山西组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一般0.07%~3.65%,平均2.16%,氯仿沥青“A”产率平均0.01%,生烃潜量一般0.24~4.26mg/g,平均1.1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0.25%,生烃潜量一般70~162mg/g,平均105mg/g,E+S含量平均6.5%。综合分析,该区石炭-二叠纪煤系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一般0.07%~3.65%,平均1.71%,氯仿沥青“A”产率0.03%,生烃潜量一般0.46~4.26mg/g,平均0.83mg/g,煤的氯仿沥青“A”产率0.36%,生烃潜量一般21~162mg/g,平均88mg/g,E+S含量平均5.5%。因此,其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相对冀中、大港油气区都差。

从沉积有机相类型及变化看,以开阔水域有机相、浅沼森林有机相为主,部分地区发育有深沼芦苇有机相。从各种因素综合分析,中原油气区范围内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主要以形成煤成气为主,而且以濮阳以东地区相对较好(图9-11,区块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