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负债150万!消费贷,正在压垮无数年轻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作者:凤来仪,功夫 财经 签约作者、国内顶级风险管理专家。

最近坐地铁的时候看到一个广告,我顺手拍了下来:

春就该“酱紫”,我能不能问一下,是哪样子?

考虑到广告本身是推销信用卡,我能不能做个合理推断,弄这么一出意思是——办信用卡借钱不要怕,你的未来有无数可能,现在欠几万、几十万,你以后会挣几个亿,要知道青春过了就没了,钱未来再挣来得及?

1

20年间中国人的消费观巨变

有个关于中国老人和美国老人对比的段子,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讲的是:

一位中国老人积攒了一辈子的钱,在晚年终于住上了新房,而美国老人呢,先借钱住了新房,在晚年终于还完了钱,但人家住了一辈子好房子。

这个段子出来的时候,主要是讥讽中国人不会用信贷来折现未来现金价值,也反应了当初中国人的消费观和储蓄观,都非常保守。

好家伙,这才过去20年,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储蓄的人,变成了消费的人。本世纪初,国民储蓄率55%,而现在的储蓄率已经快速下降到了45%,居民负债200万亿之巨。

单纯看负债率意义并不大,要看到结构才明白其中真意。居民负债中,大头是房贷,我觉得这个问题倒是不大,因为房屋在任何时代和地方都是资产,越大的城市,资产就越优质。所以,负债如果能对应资产,问题并不大。

那问题大的是什么呢?是消费。

今年以来,各地出台了许多鼓励消费的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又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提出了19条扩内需促消费的举措,为需求潜力“松绑”,为经济循环“加油”。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看,在必需消费品稳定增长的同时,升级类消费和大宗商品消费回暖明显。10月份,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8.3%、16.7%,增速分别比9月份加快4.6个和3.6个百分点。

消费固然不错,但消费贷的推出,则有点脱缰野马刹不住车了:仅上海一家银行,去年的消费贷余额就暴涨了30%多。弄到证监会也要发函质询,是否参与了平台贷款。

而这些不形成资产的消费贷主要针对哪些群体呢?就是文章开头那个广告所描绘的:拥有“青春”的人。

因为他们有胆,未必有识,有未来的现金流能力可以折现,未必有现实的自控力,他们是最好的广告对象,也是最好的借钱主体。

2

“负债者联盟”背后的年轻人

在豆瓣这个年轻人扎堆的地方,有一个小组叫做“负债者联盟”,我点进去标题大多是这样的:“80后负债70个”,“负债谷底,快要崩溃”,“25岁 19万 以贷养贷滚雪球的噩梦”等等题目。

其中有个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

我不知道她想买的包原价是多少,但比原价能一下便宜四五千,这包怎么也得上万了吧?看看发帖人其他的情况,应该是个收入不高的小丫头,我判断她钱不多,是因为她关注的是这些地方:

还有一些其他的分享,都是大同小异:以自己不能负担的债务为源头,然后债滚债,债还债,最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每天陷入惶恐和抑郁。

看到消费品,还是忍不住去买。他们其中有些人买的衣服和鞋子,连包装都没有拆。

这是什么?这是一种病态了。法国 社会 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 社会 》一书中论述过消费的逻辑:“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而一旦任何事进入符号和象征意义的“意识形态”领域时,理智就成了无用之物。

这是他拉出的各平台账单以及还款顺序:

3

消费贷,正在透支年轻人的未来

任何时代的年轻人,意志都未必有那么坚强,有句谚语说,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

然而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一旦犯错,就不是犯当下这个时点的错,而是透支未来的错,这种错不是一下可以解决的,是要用他们未来的时间和机会去填补。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时代既是年轻人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就看你如何把握了。

有这样的主动或者被动的”韭菜“,大资本们自然不会放过。

马克思曾说:

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他老人家对现代 社会 的想象力还是不太够,300%的利润算什么?如果能把本金加100倍杠杆收20%利息,利润能到2000%,如果还能PE100倍,全部抛出找到接盘侠,利润能到200000%!

大的都不能倒,一倒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如同我们前阵子看到的那个“被否认是本公司发的报告”里面说的,一旦倒下将有无数烂尾楼,几百万客户和几百万员工都将遭受重大损失从而导致不稳定发生。

12月8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 科技 节上发表演讲时表示:

他说: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各类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

有的机构甚至给缺乏还款能力的学生过度放贷,出现违约之后进行强制性催收,引发一系列 社会 问题。

实际上,闹到要让央行出面监管地步的时候,事情就变得尴尬而悲哀。我在这里再做一次显然无用的呼吁,这些打着高 科技 名头的”小贷公司“,能不能加强一点行业自律,少用蛊惑性的话语去勾引在校学生或者年轻人超前过度消费?

每个人确实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但如果你不在旁边蛊惑,那么你也就不必背负对方跌落深渊的道德负担,如果”道德“这个东西你还有的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