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泉的人物生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1930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出生
1945-1949 就读四川省艺专(四川美术学院前生)
1957-1965 主办成都市美术学校 教务主任
1965-1981 成都工艺美术研究所 所长 高级工艺美术师
1981-1984 德阳市科学艺术研究所 所长 教授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1984 四川国际实用艺术研究所 所长 教授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1986至2002年 四川现代装饰艺术公司董事长
2004年12月4日,与世长辞。
王星泉先生1949年毕业于四川省艺专,他本学西画,画的油画和国画都很出色,如果他一直做个画家也不是不可。但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艺术道路,去搞工艺美术。王星泉先生从小饱读诗书,学遍中外艺术史,在他知识渊博的头脑里有着先进的现代意识,他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知道它们的价值,他要打破轻视工艺美术的传统旧观念,身体力行地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了他心中的艺术和审美理想,他宁愿吃苦受累。做漆画、漆器,漆会伤皮肤,做木雕,铁器也会伤手,这些他全然不顾。他虚心向民间工匠学习,钻研技艺,最终成为当代杰出的漆画家和木雕大师,他制作的一批高超精美的作品,提升了漆画、木雕这些传统工艺的审美价值。
王星泉先生从小受到良好的中西文化教育,他的老师新月派诗人饶孟侃在他小时就鼓励他研究神话,使他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老师告诉他:“神话是一个民族人格的展示,心灵的表白,对待客观事物的精神准则。”从1944年到1966年王星泉先生钻研中国神话20多年。他查找古籍、文献,在民间收集传说,访问700多人。但“文革”中他记下300万字的笔记被抄没了。王先生心痛极了、悲愤极了?但他没有灰心,一切从头再来,对中华文化的无比热爱使他将收集的中国神话通过回忆一个个整理出来。并且把其中45个故事刻成91幅木浮雕,每幅木浮雕1.5米×1.35米,总展线在380米,从1989年做设计和制作,他和他的几位助手整整用了9年时间完成,1998年7月,这些充满生命活力、洋溢着民族精神的精湛艺术品终于挂在中国美术馆里,后来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了王星泉先生将中国神话和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传达给世人的美好愿望。
为什么对中国神话情有独钟?王星泉先生有这样一种认识:中国神话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等西方神话,它是强大精神力量的体现。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体现着一种人类崇高的奉献精神。从中国神话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大公无私、思维峻极、境界高远的民族,有一种宽厚、和平、人道、讲信、崇礼的国风。这些神话充分展示了祖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性格、品德、素质和灵魂。王星泉先生感到,中国现代文明远离神话,现代人不能从祖先那里感知“灵性”,这个损失太大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艺术家的良知让王星泉先生自觉承担起抢救中国神话的重任。王星泉先生告诉我他写的一本关于中国本元文化的书,最近要出版。我想,这可能是王星泉先生对中国神话研究的又一成果。
艺术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能力,王星泉先生那活跃开放的意识、年轻智慧的头脑是从祖先那里感知了“灵性”,还是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晶?我常想,他怎么会游刃有余地驰骋在诸多艺术领域并取得令人刮目的成绩。勤奋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王星泉先生谦虚地说他是“笨鸟先飞不歇脚,比常人多花成倍的精力和时间”。还说:“生命不息,创造不止。”72岁的他仍在写作,搞设计,正为天水伏羲庙做四周满墙的木雕壁画。
王星泉先生没有说他这一生吃了多少苦,受了很多累。但我知道“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饱尝磨难。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他对艺术始终孜孜以求,痴情不变。这使我想到,电视剧《风雨一世情》中的徐畏为了自己心中的艺术不懈追求,历经坎坷,虽九死犹不悔,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操。王星泉先生不也是徐畏这样的人吗?他在塑造徐畏这一形象时不也寄寓着自己的理想吗?风雨一世情,这也是王星泉先生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1930年12月4日,在母亲的肚子里呆了7个月的王星泉出世了,还未满月时,厄运便早早来临,一个比脑袋还大的恐怖包块在他头上出现,如心脏一般频频跳动。当时王星泉的父亲在外服役,六神无主的母亲,赶忙把他送往医院,医生对这种怪病束手无策,拒绝收治。正当母亲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位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老人自荐为王星泉开刀。几个小时后,血水浸透了几百张黄裱纸,婴儿得救了。后来王星泉才知道,挽救他生命的老人就是当时著名的中医孙慈。王星泉虽被救回一命,但因颅骨受损,头上留下了两道深深的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