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属于“大众文化”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28
当我们跻身于当今繁华闹市的开放性空间之中,很容易目睹许多造型奇特繁复、色彩丰富艳丽而足以吸引人们眼球的立体构筑物、充气类装置、各种灯饰、带有品牌内涵及企业或公司宣传含义的雕塑、载有当红明星及商品形象的各色广告媒体。同时,周边往往伴随着商业促销的舞台表演或火爆的抽奖活动。其间启用的视觉及听觉表现形式,包括其展示方式,在普通民众看来似乎与所谓的“艺术”的感官效果并无明显的差异。再由于当今的一些以“公共艺术”的名义而设立于公共空间中的作品欠缺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从而导致许多人士认为,公共艺术是没有艺术品质和个性以及现代精神内涵的艺术,或把公共艺术与仅限于装饰城市环境及商业网点的通俗性、娱乐性艺术作同等的理解。因此便把它简单而笼统地归属为所谓“大众文化”及通俗艺术的范畴。但当我们统览国际上当代公共艺术的实践及其文化含义时,就会知晓和判断其“伯仲”与内在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对一般的大众文化和当代公共艺术之文化特性及内涵作些概要的分析,并清楚和多方位地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结构和整体状态,以利于艺术文化为当代多元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为社会中处于不同文化层面的公民大众谋福利。概略地说,所谓“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一方面是指历史上延伸下来的,由普通大众的行为、认知方式及审美态度的惯性等所呈现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是特指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大众消费娱乐方式与态度,以及所呈现的文化特性。就后者的一般特性和文化倾向而言,主要体现为明显的商业化、世俗性、功利性、娱乐性及复制性。大众文化在当代商业社会的各类商品卖场以及所有的文艺娱乐形式中(如平面图像、影像、音乐、舞台表演及环境装饰等方面)都有着大量而明显的表现。其文化基本特点是反映和记录大众日常生活情感和欲念,在消费过程中满足大众的物质化、感官化、时尚化的当下娱乐、安适乃至自我迷醉的需求,并在消费和娱乐过程中模糊和消失原先的高雅文化与当下的流行文化之间明显的距离和差别,使其文化和艺术的形式与精神内涵趋于平面化、肤浅化和一律化,使之成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无关痛痒且易于消费的东西。这似乎已成为20世纪60年代之后呈现的后现代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显然,从特定的视角来看,大众文化现象在某些方面具有许多负面效应和消极的社会影响,但它作为长期存在的社会产物或作为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过渡现象,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当代社会多元文化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既成事实。客观上,它既能消解纯粹的政治文化也能消解精英文化;既能麻痹或消磨大众的公共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品质,却又能为更多的普通民众带来文化消费与共享的民主、普及与宽容,并促进社会现代性和整体性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大众文化的双重性和多义性是客观存在的。公共艺术(public art),是以政府支配的专项资金所支付的,建立于公共空间且具有某种公共性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方式。公共艺术由专业艺术家创作或由公众参与创作,并会由于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特性、文化资源及政策条件的差异而产生出不同方式、不同形貌和不同的内涵,而非某种既定的艺术样式与内涵的复制,亦非时尚的流行艺术或纯粹的商业性艺术的模仿与炮制。在国际上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的公共艺术实践中可见,当代公共艺术的国家政策、法规、文化观念及实施方法均有所差异。但其主要特性在于运用政府的经费和社会资源去建设有利于社会公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艺术项目,重在强调和倡导艺术的社会性、全民性以及公共参与性和文化福利化。客观上,当代艺术观念和理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来自于我们社会结构及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而社会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艺术的理解和需求,自然会反映到公共领域的舆论之中。因此,从理论上说,公共艺术的文化观念、方法、意义和艺术审美都必然会具有其差异性,乃至含有文化及权力的博弈和冲突。处于不同社会层次和利益群体的人们自然会从不同的经验和诉求来选择和评价公共艺术。其中,由于公共艺术的权力形态、管理体制、社会参与方式及程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各地方综合资源的差异,会使得公共艺术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情形。我们早就注意到,国内外具有一定数量的公共艺术作品,由于拥有优秀的艺术家的创作参与和懂得公共文化管理的行政机构的配合,并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而产生的作品能够体现和承载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诉求,以及地域性、时代性的精神内涵,具有良好的社会认同感并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和公共性。所谓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并非是指一种可以放之四海而一律的文化认同或统一的价值诉求,而主要是指经由社会公众参与的,依据或针对特定地区社会问题和需求而形成的公众舆论的关注及公开的社会反应。它们包括公众社会对于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动议的形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以及对于社会人文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评估和评审之方法和程序,也包括鉴于公共艺术的实施过程对于公众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的公开评价,其内容范围可能涉及对于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环境品质、生态关系、公民素养及审美文化取向等方面的审视和讨论。因而,政府和社会公益性投资所建立的公共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或取决于)某些社会集团的商业目的及其市场营销及广告策略。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设立于公共空间,需要创作者考虑到社会各方在文化心理、生活态度、审美惯性、地域风俗、政治倾向等方面的理解力和承受度。并且,由于公共艺术是面向不同文化经验和态度的公众社会的,自然也需要适当避免由于作品观念、形式的过度刺激而造成社会间尖锐的矛盾和非议,但它决不是没有思想灵魂、没有艺术个性和想象力的一种摆设,更非政治意识形态的标语或为了吸引眼球的商业宣传工具。实际上,优秀的公共艺术同样尊重并可以发挥艺术家个体的文化经验与特殊才艺;允许涉猎社会公共领域的文化、道德、生态、政治、美学等方面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允许并倡导公共艺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依据不同文化和社会情形——在艺术的形式语言和观念上呈现出具体而生动的文化特殊性、时代性及其审美理想。需强调的是,由于公共艺术不是一种既定的艺术风格和样式,而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以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为背景的一种社会文化方式和文化态度。因此,公共艺术在嵌入和植根于社会公共空间的过程中时,除了在形式语言及审美经验上可能运用历史上的古典艺术、写实艺术或现代艺术及其之后的各种艺术的方式、方法之外,也完全可能结合各民族、民间、地域的文化以及现代技术和某些时尚元素进行新的艺术创造与实验。因此,当代公共艺术在艺术品质、文化层次、题材内涵、风格样式和美学趣味方面都可能具有差异性;各地区对于公共艺术的创作、管理、教育和推广方面的意识和水平也会存在着许多差异。而以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和民主社会为条件而勃兴的当代大众文化形态,并非铁板一块或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发展、分化、重组和演变之中。其中,整体社会的经济、文化、市场制度以及知识教育状态的发展变化,是其发生结构和内涵变化的重要原因。客观上,当代大众文化及其艺术是具有多层次并在发展变化中的,它的内涵和外延的构成并非可以把所谓“高雅艺术”(严肃艺术)与“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或商业艺术)加以截然对立。大众文化及其艺术的当代表现方式和目的,在于通过时尚的外在形式以及通俗而易于普及的传播手法,去满足和填补普通大众的当下心理期待和物质化的消费需求。但大众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内涵同样会随着大众的文化教育和消费层次的提升而发生变化,并随着普通大众作为市场消费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知识精英和专业艺术家对于当代文化艺术市场的融入,同样在逐渐改变着昔日大众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如前所及,当代大众文化及其艺术除了含有显见的享乐性、消费性、功利性、复制性及拒绝精神深度等负面效应之外,也往往同时伴有公平的、积极的、包容的以及超越阶级或阶层利益的普世性意味和关怀,尤其是更多地给予那些处于高度等级化及体制化制约下的普通大众,得到更多以往无法接触和分享的文化艺术与精神享受,这是一种不争的社会事实。文化的大众化——在西方世界从独裁和集权社会迈向民主和全民社会的历史变革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一位文化学者所言:“在当今西方社会,也许有物质贵族,但是不再有——或者越来越少见——精神贵族。”1 其实,这在处于历史转型时期和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中也有着类似的趋势,只是中国当代文化艺术高水准的大众化、全民化,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因为,我国在20世纪50 年代初期的全国文盲率曾是80%左右,而在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学入学率也仅为千分之一左右。还需要有一种更大基础的积累和整体性的跨越。实现较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的大众化或普及化,是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发展水平密切关联的。当代公共艺术在其表现手法和展示方法上呈现出某些通俗性和游戏性特征,并不一定意味着艺术格调与水准的低下和放弃,而往往恰是出于为了使艺术与普通民众或青少年产生亲和与对话的需要,出于使艺术作品赢得观众的亲身体验或接触,达到互动的心理效应。其中有些则是出于新的形式语言的探索的需要。实际上,当代一些具有创意的公共艺术把作品在特定的景观环境中的功能性和审美性、思想性及娱乐性予以完美的结合,同样赢得了观众们的称赞和喜爱,成为艺术智慧的创造物与人性化服务的愿望的有机结合。这些情形,我们不难在西方波普艺术运动前后的公共艺术以及现代设计艺术的作品中看到,艺术与人们日常的生活、娱乐、交往、消费及审美活动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界线。此外,我们也注意到,当代国内外的公共艺术建设中,确有许多政府出资或企业及个人出资赞助的公共艺术,在事先的用意或客观效果上具有标示或促进地区经济活动、激活和烘托城市商业环境的意味。然而,公共艺术在具有其艺术品性及人文精神的同时却不拒绝与现代商业文明为伴,以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由于商业文化及其消费环境构成了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各种文化艺术得以显现和广泛传播的综合性场所,因此,商业性及娱乐性公共空间也自然是公共艺术介入的要地。我们看到,在中外城市繁华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