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如果你希望别人懂你,你就让自己好懂一点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蔡康永在《情商课》中说过这么一个小故事:

他认识的一个女生,总是不停的换男朋友。蔡康永问她:“为什么不能持久一点呢?”

这个女生说,每个交往的男生,她都会给他三次机会,看对方是不是真的懂她。她会留下一些隐蔽的线索,希望对方能通过仔细观察她的一言一行来了解她,猜对她的“谜语”。她说她之所以这样,不过是想找到一个真命天子,一个完全能够懂她的人。

蔡康永只好告诉她: “如果你希望别人懂你,你就让自己好懂一点呐!”

  “让自己好懂一点”,我的理解就是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刻不在与人沟通,而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情绪的表达。错误的情绪表达,往往造成冲突、冷战等负面的结果。

那么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呢?

 

我们常常通过贴标签来对一个人进行大致的判断,比如“情歌王子”、“师奶杀手”、“万人迷”等等……这些标签好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便利,在大多数我们不需要深交的人群里,用标签来了解他们就足够了。

但是, 习惯了贴标签,对我们情绪的表达是不利的。 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对别人抱怨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诸如此类的言语,就是在给对方贴标签。事实上对方真的老是这个样子吗?真的是永远都搞不懂你吗?显然不可能,这些语句光从字面上看都不合逻辑。

当我们说出这样的话时,其实是放大了自己的情绪,我们本来是想表达对方做的事情让自己不满,说出来却变成了用标签来评价对方。

当你用贴标签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时,你也许是想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确有这样的问题。

但是,很遗憾,一般人在被用这样放大的字眼来说的时候,并不太可能反省自己,他们更有可能的是用更大的字眼来回敬你。于是,你们一来一往,骂战升级,沟通失败。

所以,贴标签是第一个要避免的情绪表达方式。

作家张德芬曾说过:“找到那个让你痛苦的人、事、物,心里清楚明白 你的痛苦跟TA无关,完全是自找的。 如果能够负起这样的全责,不试图去改变、解决TA它,只是单纯在痛苦中煎熬,不去编织故事,那么,你被煎熟的时候,就自然放下了。”

这就是所谓的“情绪责任”。

举个通俗一点的例子,当家长的肯定深有体会,自己工作压力大,有时候回到家里,看见孩子又乱扔东西又贪玩,一下子积累的情绪爆发出来,把孩子抓来一顿骂:“你怎么又乱扔东西,又不做作业,非要惹我生气你才高兴吗?”孩子可能会觉得很委屈: 我哪有要惹你生气,是你自己要生气的吧!

这就是把自己的情绪责任推给了孩子。

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还常常会抱怨老板、同事、恋人,甚至天气,仿佛把责任推卸给他人或环境,我们心里的罪恶感就会减少。但是事实上,没有谁会那么无聊,故意去惹你生气。

当一个人习惯把责任推给对方,就无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这样就会让沟通走向一个错误的方向。所以当自己有情绪时,不要归咎于他人,应该承认情绪来自于我们自己。

要让自己“好懂一点”,除了要避免前面提到的两个情绪表达误区,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 正面、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经常在各大节日之后会看到一些时尚公众号征集话题:我收到最瞎的礼物是什么。然后就有很多人说:“男朋友送我的礼物让我哭笑不得”,“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收到这个礼物让我想离婚”……

其实这些人有没有想过,是自己没有正面的表达需求?

也许他们是因为 不好意思 说自己想要什么,又或许是 希望对方猜 到自己喜欢什么。总之,他们寄希望于对方,一旦对方正好猜中了,那就是浪漫,但是猜不中呢?难道就能说明对方不爱你吗?显然不是啊。 这样让对方猜来猜去,除了增加沟通成本,基本上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尤其在情绪方面,我们常常无法正面的表达需求。

比如朋友做错了事,踩到了你的地雷,你当下很生气。朋友跟你说对不起,可是你在气头上,立马回了一句:“说对不起有什么用?”这时候试想一下朋友是什么心情,他必须猜测:对不起没用的话,你需要什么呢?是更隆重的道歉吗?还是要和我绝交?

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可能是情绪波动太大,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没关系,给自己一个冷静的机会,不妨如实的告诉朋友,自己现在很激动,没有办法仔细思考,请给我一点时间。这也不失为一种正面表达需求的方法。

当自己冷静下来后,应该就能够表达出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

总之,想要别人懂你,首先要避免给别人贴标签,时刻记住情绪是自己的,不要归咎他人,在这两个前提之下,如果能够做到正面表达自己的需求,那么懂你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本文首发于豆姐读书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