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7 所谓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这是《金刚经》的经典句式,是佛祖和须菩提的绕口令,所谓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佛祖他老人家到底想说什么呢?其实他是想表达这么个意思:“须菩提呀,我想给你讲一个道理,要讲明白这个道理,我必须用到一些词句。但我所讲的道理就是这些词句吗?不是的,这些词句只是我讲道理的表达方式而已,绝不是道理的本身。”语言从来不是全息的。同样的话也出现在《道德经》中,就是那开章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世间很难找到一种全息的方式去表达一个人的领悟,因此佛祖在传衣钵的时候也只能是沾花微笑,无以言表。

比如你说“红色”,到底说的是哪一种红呢?是深红、浅红、桃红、紫红?如果分色度,大概能有几十种颜色都可以称为红色;如果论波长,成千上万不可数的波段可称为红色。“红”是什么?“色”是什么?“红色”,只是建立在以人视觉感官为基础的一个非常含糊的定义。当你把这样一个信号传递出去,别人看到,听到,与你想的东西可能完全是两回事。这还是相对严格的物理定义。再要说到感觉、义理等本来就靠个人领悟的东西,那就更没边没沿了。你悟透了,你说给我听,让我也能醒悟,这做不到。也许一句不相干的话,就能让你明白一切;也许你再面壁十年还是懵懂。

不能寄托于话语,也不能寄托于经文。它们只是过河的筏子,过了河,没必要背着筏子。它们是路标,可以告诉你方向,但不能代替你走路,也不能代替你看风景。

佛祖说的入门功夫就是破除“眼耳鼻舌身意”,它们对应来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再对应的就是人见、我见、众生见。佛家为什么跟这些东西过不去,非要除之而后快。《西游记》里孙悟空拜了唐僧,一出道就打死了6个强盗,说的就是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什么说是“根”,因为是生下来就带着的。从婴儿一睁眼就用它们来认识世界,整个意识中的世界就建立在他们感受的基础之上,这是一切的基础,所以它们是“根”。那为什么要断灭六根,它们有什么罪过,非要除了去?因为,它们给我们一个“假”的世界,阻碍我们去认知“真”的世界。天啊!这怎么可能,我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是“假”的世界!就算不“假”,至少也不是全部。

你所认知的一切,都基于生物的感官。而生物的感官是那么那么局限和残缺,因此你所能印证的世界就是那么的残缺不全。例子比比皆是,人的鼻子有狗鼻子强吗?狗鼻子即便强,又能完整体现气息世界吗?我们的眼睛能看多远?能看多小?没有显微镜,我们不知道有细菌,没有天文望远镜,我们不知道有浩瀚星河。那么你还以为你看到的就存在,没看到的就不存在吗?科学通过技术手段延拓人类的感官,却无法跳出人类的感官,科学的最大悖论就是基于人类的“感官”做结论。就算是爱因斯坦的理论,量子理论或任意其他更新的预见,都必须通过实验做出人类可感知的结果,才能证明是正确的,否则只能是假设。而人类可感知,就成了真知真见的最大障碍。佛眼看世界,用的不是残缺局限的感官,而有他的方式和角度,用经文中的词语说是“照见”。

我不知道佛祖如何能“照见”,也不知道除开“眼耳鼻舌身意”,还能用什么方式感受世界。所以,这事就让人为难,如何修行才算是除了六根,除了六根又如何?又或许,身为凡人,安心地做个凡人就好,能领会到自己所认识和感受的一切是局限的,因此不要去抱残守缺,为一些本来虚妄的东西纠结,这也是凡人的领悟了。

我们的感受,不是全部,或许只是一个路标。所谓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如此而已。

                                                                                                                                                                                                               2019-5-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