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锟的人物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73年9月
职称:教授、硕士生导师
最后学历:研究生 最后学位:博士
兼任职务:中国朱子学会理事;浙江省哲学学会理事;浙江省朱子学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中国哲学
开设课程:《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论语读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
2012年1月9日、2月13日及2013年6月17日,《光明日报》分别刊发了法政学院王锟教授的文章,这是他在中西哲学比较视域下阐述其中国哲学特质和路径研究成果的“三部曲”。
《中国哲学的“路径预设”》一文探讨了中国哲学在宇宙本体论、思维方式和人生观方面的“预设”。文章认为: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在宇宙论上主张“万物一体论”,在本体论上以变动生生、相互关联的“事物”作为最真实存在,在思维上主张“关联感通的致思方法”,在人生观主张“成己成人的善治论”,这些观点密切相关,前后勾连,成为一有机整体,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哲学路径的鲜明特色,这就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路径预设。
《中国哲学路径的发生》一文则回答了中国哲学特有“路径”何以发生。文章认为:相对于西方,中国哲学路径发生于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有其赖以生长的历史土壤。即正是在大一统的大陆国家型世界观、与自然打成一片的农业生活方式、整体又有差序的家族社会、重视经世致用的士人阶层以及相互调适的人神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合力”,最终塑造了中国哲学的特殊路径。
《哲学家的文化心态》一文则是深入哲学家的文化心态,进一步提炼中国哲学的特质。文章认为,相对于西方“探究型”的哲学,中国哲学是“关怀型”的哲学,体现在主客交互的认识论、一个而非两个的世界观、实践型的哲学家人格及“经典诠释型的”创作方式。
上述三文以理论预设、历史根源和文化心态的递进次序,对中国哲学的特质和路径进行探讨。该研究成果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网站转发,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已完成课题:
《北山四先生理学研究》,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排名第一。
正在承担的课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