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铮:巴菲特午餐的启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8
2006年,黄铮的人生发生了一件大事——与股神沃伦·巴菲特共进午餐。

网上一直流传着黄铮与巴菲特的一张合照:巴菲特的手亲近地搭在黄铮的肩上,两个人都面带微笑。当时只有26岁的黄铮还略显拘谨和青涩,可能巴菲特也想不到,十几年后,这场午餐的配角竟然会创造出一家市值千亿的美元公司。

黄铮能有这样的机会,还要归功于段永平

2000年,在妻子苏珊·巴菲特的提议和撮合下,股神沃伦·巴菲特开始拍卖语气共进午餐的机会。从那以后 ,世界上最著名的午餐拍卖诞生了。每年,巴菲特午餐的拍卖都会吸引到很多关注的目光,人们都想从股神哪里解惑学习一些投资技巧。虽然这顿午餐的价格逐年飙升,但仍有众多竞价者参与其中。

2006年,段永平以26.01万美元的价格成功拍下了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成为第一位与股神共进午餐、面对面聊天的华人。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地点是在纽约一家非常有名的牛排馆——史密斯与沃伦斯基牛排馆。这是一家美国当地最有名的高端牛排连锁餐厅,在美国各个主要城市都有它的分店。

“慈善午餐”被安排在一楼紧靠厨房的大圆桌,可以围坐七八个人,因为中标人可以带上个最多七位朋友与巴菲特进行3个小时的特别午餐。

据说,在吃午餐时,巴菲特跟段永平说的:不要做你不懂的东西,不要做空,不要去借钱。这样的投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段永平,让他的财富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积累。

根据规则,段永平可以带六个人共同赴宴,其中一个就是黄铮。

当时的黄铮还在谷歌公司工作,段永平在电话中只告诉他让他来一起吃个午餐,令黄铮万万没想到的是,午餐桌上坐着的人竟然是“股神”巴菲特。

黄峥对巴菲特有很高的评价:“巴菲特是一位让人敬佩的资本家,他是一位纯粹的资本家。他的整个事业可以描述为孜孜不倦地、专注地、理性地挪动钱来享受复利的果实。我喜欢读他写给股东的信,几十年来重复着同样的简单,重复着不容易的纯粹。他的帝国里一手是保险,一手是投资;一边卖的是抗风险能力,收起来的是钱,另一边则是把钱放进有护城河、能产生复利的果园里。”

作为这次午餐的“配角”,黄峥一直坐在一旁认真地聆听着两位“大佬”的谈话。在这次饭局上,巴菲特没有教授什么专业的投资技巧,更没有谈过多的空话套话。他告诉黄峥:“做事要顺势而为,要遵循事件背后的客观事实。人可以不睿智,但是一定要有勇气和坚持。”

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成了黄峥日后创业的最佳背书材料之一。

在一次接受专访时,黄峥回忆起当时那场午餐时说道:

巴菲特有很多故事,和他交谈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虽然他不会告诉你公司具体的投资打算,但不妨碍他谈论自己的投资原则,正是这些原则使他从很少的资本起步,最终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几个人之一。

他也曾提及巴菲特午餐带给自己的最大启示:

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是我母亲都能听懂的话,但这顿饭对我最大的意义,可能是让我意识到了简单和常识的力量。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污染的,当你对一件事作判断的时候,你需要了解背景和事实,了解之后你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还有勇气用理性、用常识来判断。常识是显而易见、容易理解的,但我们各种因为成长、学习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蒙蔽了我们。

时至今日,黄峥还会时不时回想起与段永平、巴菲特共进午餐那天,他们两人在高兴地聊天。巴菲特让他认识到了简单和常识的力量,而段永平则教给他本分和平常心。

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黄峥也经常会思考巴菲特的人生经历,并从中获益匪浅。他在个人微信号曾撰文称,巴菲特一方面享受着资本 游戏 的快乐,另一方面清楚地知道钱不是目的,把自己绝大多数钱捐给了比尔·盖茨,同时倡议对富人收更多税,完成财富的再分配。

从巴菲特“积累资金然后再分配”的做法中,黄峥想到了保险业。在他看来,现在的保险是穷人向富人购买抗风险能力,这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他设想,在“后资本主义”时代,可以设计一种新的机制,让穷人也能卖“保险”给富人,穷人卖一些自己的“软实力”、自己的意愿、抗风险能力给富人,从而实现周期更短的钱从富人向穷人回流的循环。

黄峥给出的一个比方是:

如果有一千个人在夏天的时候就想到在冬天的时候要买一件某种样子的羽绒衣,他们一起写了一个联名的订单给到一个生产厂商,并愿意按去年的价格出10%的订金。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工厂是愿意给他们30%的折扣的。因为工厂从他们的联名订单里获得了一个工厂原来不具有的一种需求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可以转变为利用生产计划低谷进行生产的便利,也可以转化为采购原材料时的笃定。工厂甚至可以进一步把这种确定性进一步售卖给上游和配套厂商来换取工厂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从交易形式上来说,这个交易就像是一群人一起各花1块钱买了3块钱的限时抵用券,然后工厂因为卖出了这些抵用券,也可以进一步向上游和配套厂商去买类似的限时抵用券,比方说花一千买三千的限时抵用券。如果这一千个人有一定的信用记录,他们一起下了一个联名订单,表达了意愿但没付订金,那工厂愿意给他们折扣吗?我想大概也是愿意的,只是可能不是30%,但8%可以吗?这就好比工厂用自己发行的限时折扣券,向普通消费者购买了一个保证在未来购买的保险。如果进一步去想,共实还有好多形式可以让普通人的意愿以及普通人对自己未来需求的确定性市场化、产品化、货币化。

黄峥认为,资本家、富人是愿意向普通人、穷人购买这种“反向保险”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拼多多后来主打的“拼团砍价”“拼团抢先预定”策略,实际正是让大众消费群体向生产企业提供了“反向保险”。由此可见,黄峥的思考,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业路径。

摘选自《黄铮传: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