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过没有冰箱的日子吗?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好的提问,总能令人激发起回答的欲望。这个提问让我想起了一段美好的往事。中国50岁、60岁左右的人,差不多都经历过家居生活没有冰箱的日子。那个年代只有极少数人家或有海外亲属关系的家庭能使用上冰箱,再有就是一些服务型国企有冰箱设备。我记得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小时候我家住在国营牧场,经常应邀去草原上的牧民家做客。蒙古包夏季比较热,无法保鲜刚宰杀的整只羊或整头牛身上剔下来的肉,牧民们延长这些鲜肉的食用和储存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煮成手扒肉,大概能食用两天最多三天。一种是把鲜肉切割成长条状用盐腌制,挂在蒙古包外面晒成半干或全干肉干可以较长时间食用。本人在此着重介绍的是第三种,“水井保鲜”。在草原上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蒙古族牧民前些年逐水草而牧,蒙古包不是扎住在离湖、河不远的地方,就是扎住在有水井的地方,主要是图拉运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方便。那时候也有用机械打的机井,但大部分还是用人工打出来的大井。这种井深浅不一,内圈大部分是用石块砌筑而成。水桶掉井里了或需要淘井了,人就手扒脚踩着石缝下到井底在水面上就近操作。草原上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在六七月份炎炎夏日,很多高一点的山顶都是戴着白顶帽的,对,那就是冬天、春天下的雪,山上的雪有终年不化的也有伏天才融化的。而草原上的水井的井壁,也是上半部融化下半部分结着久久不融化的、厚厚的一圈冰,这就是大自然恩赐于草原人民的,天然的大冰箱啊!水井周边一般都有几户蒙古包,牧人们把刚宰杀好的鲜牛羊肉用皮口袋或者面口袋装上,系上长皮绳,井口上横搭一根长杆,把装肉的口袋尽可能向下延到井底然后把皮绳另一端系在长杆上。如此非常聪慧的储存方式,大概十天以内天天都能吃到新鲜肉。这个场景随着我的描述,历历在目又鲜活的浮现在眼前,恍若昨日重现,令人生发出无尽的感概。

一九八四年以前,我们没有冰箱!那时买的青菜只能放一、两天,冬天烧煤球做饭、烧开水、取暖,剩下饭菜盛在碗里盖上盘子、放在阴凉处、到下一顿再吃,经常吃隔夜饭菜。夏天、隔夜饭菜放在室外、第二天吃时有馊味、也得凑合吃!给孩子买了冰棍(比雪羔硬)用棉花包上,能放几个小时,那时卖冰棍的商贩推个小车、车内都是用小棉被包着冰棍、七、八个小时也不融化!盛夏时、人们买到冰块,就不错了!

京城宣武门外护城河,一到冬天窖冰,切割成一米见方的冰块、放在冰窖内,用土埋上,一到夏天为城市市民解暑、立下汗马功劳!时间过去六十多年了,那时护城河水冻成的冰,竟然人们都能吃!可想那时河水的清洁度、是令人难忘的。

农村井水打上来能解暑,夏天我们的剩饭菜、放在竹筐内用绳吊在井里,也是一种天然的准冰箱!

自从有了冰箱后,人们生活形式有了重大变化!是人们在迈向小康生活中、必然不可缺少的家用电器!

小时候压根用不到冰箱,哪有囤积的食物呢?孩子们没啥吃的,放学后个个都饿得慌,家里的冷饭冷菜立马就会见碗底。现在的零事、糕点吃的五花八门,多到厌食,挑食,看都懒得看一眼。

记得那时的野草莓是我们最爱吃的,很久很久没吃过了,特别怀念,有藤的和矮树的两种,不过都倾向于矮数的,不仅多而且果实饱满,比现在的草莓 美味多了。有时候没洗就来开吃,拿一个带耳的大瓷杯去摘,菜园里田埂上,水坝边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每每都是装满才罢休,身材娇小,却为我们带来无限的甜蜜。

地上的一种果子,最初期是绿色,中期是红色,成熟后是黑色,生长在茶树林里,在秋季雨露后,采摘茶籽的时候,我们可爱吃它了,摘下来就往嘴里塞,整个嘴和舌头都成了黑色,那里顾得上洗。正所谓: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或者几个伙伴想办法弄吃的,如果还有米饭,会来个酱油拌饭,一粒粒都拌成了黑乎乎的颜色,那时的酱油醇香浓郁,每人都来个几口,特别舒坦。

碗柜的豆豉也是童年的回忆,饿的时候,豆豉成了零事,黄豆发酵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酿造而成的,一粒粒黄豆成为了黑不溜秋的小不点儿,吃起来回味无穷,或许这些只有孩子们才能品尝到的味道吧。

冰箱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没有想到过,因为已来不及进去,就要被吃到肚里,白菜小菜都在菜园子里,随吃随摘。每一顿饭都是认真对待,干菜咸菜吃最多,是最好的下饭菜。全部是满满温暖的回忆。

以前看过冰箱是在医院里。冷藏库去过,夏天干活穿棉衣。大东北冬天根本用不着冰箱,外面气温比冰箱还冷,天然冰箱,经济实用。家家户户用冰箱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生活条件好了,物质生活也上了档次了。

冰箱,进入到京城寻常百姓家里的时间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比较普遍。到今天,满打满算也就三十多年。

那会儿,冰箱的两大品牌:一个是豆绿色居多的“万宝”,一个是白色居多的“雪花”。

说句实话,当时争先恐后的买冰箱,实用是第二位的,“ 时尚 ”是第一位的。为什么我敢这么说?您往下看就知道了!

有点年纪的人还都应该记得,七十年代家庭中的“ 时尚 物件”是“三转一提溜”,三转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提溜就是半导体收音机。咱说那自行车为的是上下班及出门方便,缝纫机是为了给家里人自己做衣服穿,半导体听个新闻听个戏也有必要。但这手表?我总觉得看时间是放在第二位的。它的主要作用就如同以前男人手上的扳指,女人腕子上的手镯。120块钱一块儿上海牌的手都戴在腕子上,当着人的面有事没事的看八回,干嘛呢?显摆!

手表这样,买冰箱的人里面也不乏其人。为什么?当时大部分工人家庭还都不富裕,天天吃的啥他们自己最清楚。冰箱买回来了,里面冰什么呢?一家子围着半盆子菜,即使没吃完也剩不下什么正经玩意儿了。剩菜渣儿剩菜汤子的,放冰箱干嘛?开冰箱的电钱都比那剩菜贵,还不如倒了呢。那为啥急赤白脸的买呢?你家有我家也得有!当然,不见得是家家如此,但也的确有些人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没冰箱的时候,人们又是咋样过的呢?

没冰箱的时候,虽然是不方便,但祖祖辈辈的不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吗!只是夏天做饭时做的少一点儿,尽量别剩。馒头、烙饼、剩下了还好点儿,米饭要是剩了、晚上都是接半盆凉水,把装有剩饭的锅墩在凉水里泡着。肉都是现吃现买,反正每次也买的不多。那会儿虽说还没有超市,但街上的副食店多,菜蔬公司下属的卖菜小门市也不少。店铺多,菜、副食买着也方便,临做饭现买都来得及。下班路上如若买个西瓜回来,到家后先得用凉水泡上镇着,晚上再吃。那会儿最早上街上卖北冰洋汽水的,不也都是拉一整块人造冰,用铁器在冰上挖出槽儿,把汽水儿瓶子码放在槽儿里,用手不停的划拉着边转边卖吗。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冰箱所利用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大了,直至今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家电之一了。其作用也从开始时放剩菜剩饭转变成为人们储放日后的食物食材了。

以往的事说完了,值得回忆吗?我说值得,因为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才能思索出过去为什么人们都普遍穷;才能体会出今天整体 社会 的进步……

中国人三十年前城市人才普遍见到冰箱、尚未家家户户皆有冰箱、向大城巿的棚户区域皆是如此!那时中国农村的农户根本没有冰箱、尚 人不知冰箱为何物!

我小时候,别说是用冰箱,连冰箱这个名词都没有听说过。夏天时,喝刚从井中打上来的水,就算是“冰镇”水。将西瓜放到水缸中半天后再吃,就算是“冰镇”西瓜了。

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身为村里副支书的我父亲,给村里操持着办了一个冰棍厂。也就十岁的我弟弟便从冰棍厂进冰棍,然后串着村子卖。

没有冰棍箱子,就一个一点不保温的圆柱形饭筒。我母亲做了一个棉花套,套在圆桶外边。弟弟卖冰棍时,揭开盖子,迅速拿出一到几根儿冰棍,再麻溜儿地盖上盖子。

我是1992年5月结的婚,当时,婆家给买了台进口彩电,花了好几千块钱,家具是我父母给买的,而冰箱在当时好像不是必需品,当然,也是因为没有钱。

到了年根儿时,老公的单位发福利,有鸡有鱼。还有关系单位送的鱼。我们分给公婆多一半儿(公婆家人口多,我们也要回家过年),给了我父母一部分。

剩下的一部分,为了保鲜,下雪的时候,我们把院里的雪堆成了一大堆,然后将鸡、鱼埋进雪里。可是,没埋多少天,雪堆便一天一天地变小。

于是,我家天天炖鱼,然而,当时我正闹怀孕反应,不喜欢吃鱼。本来老公还说,鱼对孩子大脑有好处,让我多吃鱼。但见我基本吃不下鱼,且雪堆只剩下黑溜秋的一小堆儿时,只好将鱼又往婆家、娘家、朋友家送。大家分着一吃,就省心了。

等到93年下半年,我儿子出生前,老公说,得买个冰箱。那个时候,女人生了孩子后,亲朋好友基本没有给红包的,一般是一个猪前腿,外加些别的东西。

所以,老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用冰箱来存放猪腿。记得当时接了有二十来个猪腿,感觉可以吃上很长时间。为了冰箱里能放得下,老公将猪腿切割了。猪脚给我炖了下奶,肘子便存放了起来。

可是,在儿子满月时,我们需要办满月酒,我便同老公商量,将肘子拿到饭店,请师傅们加工,顶一个硬菜,这样,我们就可以少花些钱。

而今,我家已经换上了双开门的大冰箱。冰箱里几乎总是满的,需要定期清理一下,其实就是扔出去过期的,或是已经放坏了的蔬菜什么的。

没有冰箱时觉得,有了冰箱的话,剩饭剩菜什么的,往冰箱里一放,下顿或下下顿接着吃。可是,现在感觉,有了冰箱,电费比剩饭剩菜还贵。

当然,怎么说还是方便些。比如平时买些鱼肉等,临时想吃了,又不愿意上街,拿出来一融化,便能吃了。反正我觉得,现在走出家门没几步,就是大大小小的超市,想买什么都能买得到,冰箱也没啥大用。

那一年,我大女儿呱呱坠地。

鲁西南老家,刚通上电没多长时间。什么电视、电冰箱……对一个普普通通的庄户人家来说,就是奢侈品!

村与村来往的路,还是泥土路。

这一切,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喜怒哀乐!

结婚后第一胎,生了个千金。在那个计划生育抓得特别紧的年月,应该是个大喜事——

第一胎如果是个儿子,那就只能要一个了。政府提倡,只生一个好!第一个是女孩的,允许再生二胎。

按当地的风俗,男孩出生后十二天吃喜面,女孩是第九天。

我大女儿吃喜面前两天,家里人就忙活开了。

父亲找来了左邻右舍帮忙,抬桌子,搬椅子,搭棚子,支灶台,请来了厨子师傅,准备宴请亲朋好友。

喜报送出去了,青菜买来了,鸡宰了,鱼炖了,肉煮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客人光临了。

要说这客人,主要是媳妇的娘家人!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姈子、表嫂、表姐妹,只要平日里有人情来往的,将如期而至。

偏偏天公不作美。

大女儿吃喜面这一天,老天爷变了脸,大清早就落起雨点儿来。

吃过早饭,没过多久,附近村上的亲戚朋友都来了。只剩媳妇的娘家人还没到!

雨,由小变密,由密变大了。

大部队迟迟未见动静。那年月,村里还没架电话,手机更别提了,没法联系,只能派人到村头来回张望。

去一趟,不见人;

跑一遭,没动静!

父亲沉不住气了。这可怎么办?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八月底九月初的光景。虽说是已经入秋了,但是,夏日的炎热还在作垂死挣扎。晚上,有了些许的凉意;白天,温度仍是居高不下!

看看摆在屋里的盆盆罐罐,那满满腾腾的、已经弄熟了的整鸡整鱼猪肘子……父亲的眉头,拧成了一个大疙瘩!

这么多的好东西,会坏掉的。留给自己吃吗?那年头,谁家舍得?即使吃了,不还得买?穷乡僻壤的,哪儿来的钱?
——没有冰箱的日子,愁死人了!
来了,来了来了!大部队来了……

终于,外面观望的,顶着塑料布冲进了院里,高声叫道。

小妮她姥姥一伙儿,开着三、四辆拖拉机,陷在泥路上了。快找人去帮忙拖车!

父亲如梦方醒,急忙从村里找了两辆拖拉机,一路鸣着喇叭,朝着吃喜面的大军开去。

到了,终于迎上了。

我永远忘不了那天的场景!

泥泞的路上,行驶着三、四辆红色的拖拉机。

雨里、泥里,年过半百的岳母,在车下俨然一副女将军的模样,指挥着一帮年轻女人,奋力推车。

车上坐着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一帮不懂世事的孩子。一个个打着雨伞,披着塑料布,保护着车上的礼盒,以免被雨水打湿。

那里面,装的是小米、鸡蛋、红糖、面条之类的,给孕妇滋补身体的营养品,还有大包小包的幼儿衣物……

因为那一天,因为那一件事,因为那一举动,四邻八乡都知道了,我有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岳母,一个明白人。

虽然,那乡间小路,因为拖拉机的碾压,变得更崎岖不平、更难走了,但大家都看清了,一颗为人母的炽热之心,为人处世的体恤之心。
路,时间久了,人踩车压,还会一马平川。 人心,伤了,怕是一辈子都难以愈合。
我总是这样想,如果我的岳母大人那次不冒雨而至,我父亲会不会忌恨她一辈子呢?

没有冰箱的日子,值得我铭记的日子。

即使现在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家里有冰箱的也不是特别多。更别说我这种四十几年前出生在农村的了。我的经历应该是二十几年没冰箱,二十几年有冰箱。

没冰箱的日子也没觉得多么的不方便,想想那时候也许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冰箱这个东西。况且家在东北黑龙江,冰箱确实用处不大。夏天吃的菜都在菜园里,想做啥都是现摘。青黄不接的日子有窖藏的土豆、萝卜、白菜。还有勤劳的妈妈在有菜的季节晒的豆角丝、土豆干、蘑菇干,再加上各种腌制的小咸菜。偶尔买点肉,哪里有剩下的可能。不太挑食的东北孩子没觉得冰箱有多必要。要是到了冬天就更不用说了,整个外面都是大冰柜,零下二三十度,想冻啥,随便。就算有大象,也不用担心冰箱放不下。

结婚了,在大城市生活了,冰箱成了家里的必须品。也可以说是生活所迫吧,我没条件现吃现摘,偶尔碰到想吃的菜就多买点,一顿吃不完。况且工作忙,周末通常要买好接下来一周的菜。再加上冰棍和一些速冻食品,没有冰箱来储存是万万不行的。

总的来说,冰箱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物品,菜有盈余才会需要冰箱。有冰箱还是挺幸福的,想吃冰棍可以随时吃,炎热的夏天可以吃到冰凉的西瓜 。但冰箱一定要常用常清理,别自己给自己储存僵尸肉。前几天黑龙江的“酸汤子”中毒9死就是冰箱冷冻食物过期,血淋淋的教训要谨记。

你经历过没有冰箱的日子吗?是什么样的?

冰箱是一种保持恒定低温的制冷设备,也是一种使食物或其他物品保持恒定低温冷态的民用产品。箱体内有压缩机、制冰机用以结冰的柜或箱,带有制冷装置的储藏箱。家用电冰箱的容积通常为20 500升。

1910年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的家用电冰箱在美国问世。1925年瑞典丽都公司开发了家用吸收式冰箱。192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全封闭式冰箱。1930年采用不同加热方式的空气冷却连续扩散吸收式电冰箱投放市场。1931年研制成功新型制冷剂氟利昂12。50年代后半期开始生产家用热电冰箱,我国从50年代开始生产电冰箱。当时的北京医疗器械厂生产的“雪花”,是中国最早的名牌产品之一。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后期,冰箱才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里。最早引入电冰箱生产线的是广州万宝,早在1985年就从新加坡引入了冰箱生产线,从此冰箱进入了规模化生产,万宝也因此成了当时及以后一段时间中国冰箱生产和出口的最大企业。

后来,我国的冰箱生产就进入了快车道,包括宝鸡的长岭-阿里斯顿在内,当时全国仅阿里斯顿的生产线就上了九条,这样,一般人家才可以用上这种“奢侈品”了。

那么在此之前,普通人家没有用过冰箱的,甚至很多老人都没有听过这个玩意,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促进了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那么在此之前,老百姓是怎么过的呢?毕竟一年有那么多天的烈日炎炎,食品蔬菜不易存放。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是把肉煮熟后,放在盐罐里,上边滚满了盐,要吃的时候,取出来切一小块,然后把余下的又放进去。

写到这里,想起了一个小伙伴,这个家伙喜欢吃肉,一天说起来吃肉,就说等长大了有了钱,过年时杀一口猪,都不卖,全部放到瓮里腌,想吃的时候就割一块,多美啊!好久了,都没有见这个家伙了,那一天见了,好问,是否还记得当年的话?

蔬菜一般夏季的都是从地里拔现成的,一次吃不了的,就放在水瓮下边的空档里,吃的时候取出来。

馒头一次也不能蒸的太多,如果过了两天时间,就放到锅里重新加热一次,可以再多放几天。

后来看到卖冰棍的,都是先用小棉被包住冰棍,然后再放到木箱里,这样可以耐放一些时间。

后来进了城,当时的冷库专门有一个车间制冰,有时那个冰块不成型,就卖给要用的人,用来在上边放东西。成型的冰块就自己用或者卖给医院,防疫站等需要冰块的地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