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国戏曲的主要构成元素有哪些?急

这位大哥的回答不着调啊

第1个回答  2011-06-01
中国戏曲的形成(唐朝篇)
戏曲文学是戏曲艺术的基础,离开戏曲文学谈戏曲的发生、起源与形成,就会缺乏实际意义。

唐朝的戏曲文学:
(一)变文:又名俗讲,是通俗小说的一种,也是一种讲唱艺术,在民间很流行。它最初是由佛教寺院以通俗故事宣传经义发展起来的,大部分内容是以宣扬生死轮回,颂扬佛法为主。形式是散、韵结合。比较著名的变文有《目莲变文》《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秋胡变文》等。
特点:人物鲜明,气氛强烈。语言音乐性强,熔铸民间口语,通俗易懂。

(二)传奇小说:由志怪小说发展而来。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元稹的《崔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
特点:内容广泛、情节离奇、故事曲折,引人入胜。

唐朝的变文和传奇小说等文学作品,有很多都为后世的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与内容。从它们的一些特点来看,能成为戏曲题材的作品,通常具有三大特性:

第一,通俗性。因为只有通俗易懂的东西容易才扎根于民间,而只有这些庶民百姓
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故事,才有可能进一步借助戏曲这一形式广为流传。

第二,故事性(或传奇性)。戏曲作品对故事的要求相当高,因为从它的表演形式来看,它要求题材有悬念,有高潮,如此才可以在演出过程中制造矛盾冲突,获得戏剧化的效果。

第三,娱乐性。戏曲作品中即便是宣扬教化的,那它也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用娱乐(如“科诨”)等形式表现出来,要符合绝大多人的的审美欣赏和戏曲本身的娱乐性功能。

而除这三性之外,戏曲作品还有文学性和思想性,也是很重要的。但文学性和思想性,那是判断一个戏曲作品是否能成为精品的决定性条件,却并不能成为戏曲题材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

在早前我曾论述过,一个戏曲精品应该是艺术和思想(当然也包括文学性)并重,后来我又说过,目前的戏曲不要过份提倡文学性,还应注意娱乐性。有朋友可能会觉得这两个论点好象前后矛盾。其实不然,我的第一个论点是针对戏曲的精品说的,而第二个论点是对普通的戏曲说的。

以京剧的《四郎探母》为例,此剧二百多年来盛演不衰。分析一下它的内容,可以说具备了构成戏曲作品的基本三元素:通俗性、故事性、娱乐性。但它显然没有什么思想的深度和文学浓度,所以依据这一标准,只能判定它是一出好戏,而不是一出精品。

再例举苏州弹词〈珍珠塔〉,通俗,传奇,娱乐性甚至包括文学性,一个都不少,但由于作品前后思想体系紊乱,表述不一致,影响到了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使它在走向精品的道路上裹足不前。

那么现在戏曲人士有个观点,就是大呼提倡戏曲的文学性,(这种观点特别是喜欢昆曲昆虫们提得最多)那么我认为,提倡文学性本身没错,但得分清层面。前提是:首先要在满足初级阶段中至少成为一出“戏”的状态下,才可以谈文学、谈思想。现在有些新剧目,在编写过程中,第一个层面上的“通俗、故事、娱乐”等三要素都还没满足,却先把第二个层面的文学性放到了最主要的位置,显然有点不太合适。

总之,把戏曲题材编写成一本好戏,把好戏磨成一部精品,从注意通俗、故事、娱乐性到讲究文学、思想性,这都是一个按步就班,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视不同的戏曲作品到底处在哪一个阶段而言,更应视目前整个戏曲作品创作的大环境而言,要灵活机变的分析对待。
回复:一点想法

"首先要在满足初级阶段中至少成为一出“戏”的状态下,才可以谈文学、谈思想。现在有些新剧目,在编写过程中,第一个层面上的“通俗、故事、娱乐”等三要素都还没满足,却先把第二个层面的文学性放到了最主要的位置,显然有点不太合适。"

针对上文的这段思想,我想谈一点看法。

首先看题目,这段笔记摘要的是“唐朝戏曲文学的特点”,再看清月摘的一系列笔记,像是在讲戏曲的发展史。正因如此,所以卿所言“通俗性,故事性,娱乐性”,在现代的社会里,是不是一定成为一出戏的前提,我觉得是一个问号。

在古代,戏曲是最综合的娱乐形式,因此它最容易符合民间,或者主流的审美趣味。因而就像现在的电视剧,故事性,娱乐性,通俗性是前提,否则就没有“收视率”,演员们就要饿肚子了。但即使在古代,一出戏也未必符合这样的要求。举一个极常见的例子。游园这一折,可谓经典,可它有什么故事性?连基本的冲突也没有。通俗性?语言显然十分雅致,非一般百姓可解。娱乐性?更不用提,通篇都是一个千金小姐的感怀伤春,使士大夫们扼腕叹息,清玩一番而已。

我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受众)对戏曲(戏剧)有不同的要求。想戏曲的启蒙阶段,可谓还没有什么成套的“曲”,只是一些插科打诨,稗官野史的说唱人物,就像小学生写作文,先不讲究辞藻,而是把一个故事好好地明白地讲述下来。到了后来,开始讲究文体,讲究韵味,讲究意境,反而会慢慢淡化原来的情节性。而昆曲已经走到了淡化情节的一步,应该说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戏剧形式了。

如今,这种形式又由于种种原因而面临式微。现在是多媒体的世界,大众的娱乐心态远非戏曲可以演绎。戏曲的受众现在开始,也许将来一直都只能是一个小众的文化行为了。不用去奢望戏曲的通俗化。所以我想,新编戏的创作,不应该仍把通俗性故事性等作为一个优秀作品的前提吧?(而至于新编戏的种种问题,又是一个较复杂的主题了,在此不赘述。)
我想我们在看一些戏曲艺术史籍的时候,应该在艺术的受众角度上注意时代局限(比如娱乐性通俗性等),而在本身的艺术创作上略微忽视时代局限(比如词曲的文学性)

“观众就是上帝”这类话虽然有点过但有道理,只是它的道理是有前提的,就是弄清目前的观众到底是哪些人。我觉得目前还在看昆曲的大多都是大学生,知识分子或者白领阶层等,(趣味上也就有点接近原来的士大夫们)跟他们我觉得倒不一定非谈娱乐性通俗性什么的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08
我也是星期三的中华文化啊! 李瑄和伍晓曼的课啊!
第3个回答  2011-06-02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构成元素有演员、舞台、观众、故事四个要素。
第4个回答  2011-06-08
演员、舞台、观众、故事
第5个回答  2011-06-14
我也是。。。。求笔记呀呀。。。
相似回答